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道、佛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学思想;融合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通观儒释道三教,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
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槃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一、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禁欲的,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却拥有举世罕有的勤奋;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强调盲从的,儒家思想却特别重视知识与教育;如果说儒家思想是排外的,中国古代却从未发生其他国家有过的残酷的宗教战争。所以,比较现代资本主义思想,儒家思想确实拥有很强的现代性。如果我们像某些民族自卑主义者那样无视儒家思想的这些长处,宣扬礼教吃人,鼓吹古书不能读、京剧不能看、中医不能要,那么在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在所有的后进国家当中,我们怎么解释东亚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我们又怎样确立民族自信?所以,在民族自卑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实在难能可贵。但是孔子的思想是理性的、功利的、现实的,它不能满足某些人群的特殊需要,不能安抚失败者,也不能解释一些超自然的疑问,这就为道家与佛教学说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以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时必须说明的是,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也不是絕对不可调和或相互融摄的。
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道家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热爱自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精神,赋予了中国文化自由、想像的色彩,它满足了某些群体的社会需要,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补充。就社会功用而言,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三、佛家思想
佛学已经成为哲学,它不是将释迦牟尼看成神,而是代表着一种觉悟、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智慧。所以章太炎说佛教是无神论,没有错,他指的是佛教哲学。
中国宗教信仰与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东方特征。其东方特征及其表现,源自于东亚地区各民族的创造。中华文明在东亚文化体系历史上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其中依然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识,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识通过交流、交往、交融,逐渐相互涵化,在地方、中华、东亚三者之间熔铸成异彩纷呈的“六家”,满足着东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各种精神需求。正是这个“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关系的统一,滋养出生生不息的东亚文明。用这样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播,一定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概括)的认识。
四、结语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儒释道三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儒、道、佛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林语堂名著全集:卷22[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林语堂名著全集:卷20[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C].林语堂名著全集:卷16[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剪拂集,大荒集[C].林语堂名著全集:卷13[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林语堂.拾遗集(下)[C].林语堂名著全集:卷18[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姚传德.儒家思想的现代性[J].台北:中国文化月刊,1999(220).
[7]任继愈.四书集注·序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8.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学思想;融合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通观儒释道三教,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
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槃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一、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禁欲的,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却拥有举世罕有的勤奋;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强调盲从的,儒家思想却特别重视知识与教育;如果说儒家思想是排外的,中国古代却从未发生其他国家有过的残酷的宗教战争。所以,比较现代资本主义思想,儒家思想确实拥有很强的现代性。如果我们像某些民族自卑主义者那样无视儒家思想的这些长处,宣扬礼教吃人,鼓吹古书不能读、京剧不能看、中医不能要,那么在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在所有的后进国家当中,我们怎么解释东亚现代化的辉煌成就?我们又怎样确立民族自信?所以,在民族自卑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实在难能可贵。但是孔子的思想是理性的、功利的、现实的,它不能满足某些人群的特殊需要,不能安抚失败者,也不能解释一些超自然的疑问,这就为道家与佛教学说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以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时必须说明的是,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也不是絕对不可调和或相互融摄的。
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道家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热爱自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精神,赋予了中国文化自由、想像的色彩,它满足了某些群体的社会需要,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补充。就社会功用而言,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
三、佛家思想
佛学已经成为哲学,它不是将释迦牟尼看成神,而是代表着一种觉悟、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智慧。所以章太炎说佛教是无神论,没有错,他指的是佛教哲学。
中国宗教信仰与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东方特征。其东方特征及其表现,源自于东亚地区各民族的创造。中华文明在东亚文化体系历史上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但其中依然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识,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识通过交流、交往、交融,逐渐相互涵化,在地方、中华、东亚三者之间熔铸成异彩纷呈的“六家”,满足着东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各种精神需求。正是这个“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关系的统一,滋养出生生不息的东亚文明。用这样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播,一定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概括)的认识。
四、结语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儒释道三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儒、道、佛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林语堂名著全集:卷22[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林语堂名著全集:卷20[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C].林语堂名著全集:卷16[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剪拂集,大荒集[C].林语堂名著全集:卷13[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林语堂.拾遗集(下)[C].林语堂名著全集:卷18[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姚传德.儒家思想的现代性[J].台北:中国文化月刊,1999(220).
[7]任继愈.四书集注·序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