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抓住时机,基于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在建设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以区域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教育发展之路。从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的构建到学校社区文化的协同共进,他们着眼整体,注重内涵,又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在秦淮区,从教育行政到一线教师,他们齐心协力共建美好校园,用智慧书写着“让每一所学校都美丽”的教育理想。本刊特编发由“秦淮区学校文化建设共同体”成员校的几位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他们工作五年来的一个成果小结,相信会给我们当下方兴未艾的学校文化建设以良好的启示。
我猜想,假如让孩子们可以选择去任何一所他们所知道的学校,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一定会是个大热门。并且,在做出这样的假想以后,孩子们或许会有那么一点或一段时间着迷在自己的选择里,美美地做着上学的梦
电影《哈利·波特》在拍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有一个现实中的原型,它位于伦敦以西20多英里外的温莎小镇,那里绿草如茵,景色宜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和它有太多的共同之处:每个学生都以被培养成最项尖精英为目标、所有学生都寄宿在学校、学校有自己的运动项目、学生的校服制作精美且历史悠久、学校的唱诗班有着天籁般的歌声、学校对学生的品行要求极严、学校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即便没有魔法,仍会让知道它的孩子心向往之。这所学校就是著名的伊顿公学。
自建校以来,追求卓越的伊顿公学一直秉承同样的教育理念——正如1896年时的校长威廉,考利所言: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可以贯穿一生的品质和习惯。伊顿公学所追求的品质和习惯包括多才多艺、独立思考、自信热情、宽容正直、坚忍不拔等等。学校用自己的仪式、规范、教学、课程、活动,构成独特的“伊顿生活”。学生浸润其中,卓越的品质和习惯得以炼成,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当下,在教育内涵发展的语境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和投入程度空前,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教育发展转型时期的一个典型事件。如何理解学校文化?如何建设高品质的学校文化?伊顿公学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办学风格一定会给我们太多的启迪,
办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就是要塑造学校具有卓越品质的习惯系统。
维特根斯坦说:“文化是一种习惯,或至少是一种先前规定的习惯”。伊顿公学的文化,正体现在它将追求卓越的品质作为办学的“习惯”,并用以塑造学生终身受用的品质和习惯。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群体习惯,但在品质和价值上有着截然的不同,可能是清晰鲜明的,也可能是散漫宽泛的;可能是精致亲切的,可能是粗放冷漠的;可能是积极开放的,可能是消极闭锁的,,我们所说的“文化荒漠”般的学校,恰恰盘踞着我们所反对的某种文化形态,甚至十分坚顽。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将学校从没有文化变成有文化,不是在一座空荡荡的建筑里填注文化的装饰,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找准定位目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一以贯之地对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抱以认同的情感与实践和坚守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物质文化,需要审视学校的校纪、校规、制度、公约以及习俗等制度文化,但最核心的、最首要的是铸就精神文化,即绝大多数校园人认同的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把精神文化放在核心的位置,是因为学校要着力建设的精神文化必是高情远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仰望教育理想的星空。况且,物质和制度本身并非文化,学校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是要在物质和制度中展现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态度和想法,用所倡导的行为和其他的可见形式进一步解释和传递学校精神。具体地说,学校的一花一草一物,以及校长、教师、学生的一言一行,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事件,最能说明学校所主张的文化有没有成为一种思考与行动的习惯,有没有让习惯去塑造习惯,从而彰显高品质的学校文化的穿透力和持久力。
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具有强烈的战略目标意识,积极参与其中。
学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校本发展的策略,其主体是学校自身,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公平地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必须依靠提升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内涵,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敏锐地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积极参与到对学校文化建设领域的引领中去。表现在全心全意地推动每一所学校内部组织制度和文化的更新,课堂教学的潜能挖掘,学生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探新,实现每一位校长、教师在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行为乃至整个生存方式的更新,使所有学校把对内涵和品质的追求作为习惯,整体提升,才能避免区域教育出现新一轮不均衡。
我们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那样的地方享受学习的奇趣,我们更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伊顿公学”里养成贯穿一生的卓越的品质和习惯。实现这个理想的唯一道路,就是让每一所学校都富有品质地投入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让每一所学校都美丽,让每一个孩子都美美地上学。
(作者系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
我猜想,假如让孩子们可以选择去任何一所他们所知道的学校,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一定会是个大热门。并且,在做出这样的假想以后,孩子们或许会有那么一点或一段时间着迷在自己的选择里,美美地做着上学的梦
电影《哈利·波特》在拍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有一个现实中的原型,它位于伦敦以西20多英里外的温莎小镇,那里绿草如茵,景色宜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和它有太多的共同之处:每个学生都以被培养成最项尖精英为目标、所有学生都寄宿在学校、学校有自己的运动项目、学生的校服制作精美且历史悠久、学校的唱诗班有着天籁般的歌声、学校对学生的品行要求极严、学校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即便没有魔法,仍会让知道它的孩子心向往之。这所学校就是著名的伊顿公学。
自建校以来,追求卓越的伊顿公学一直秉承同样的教育理念——正如1896年时的校长威廉,考利所言: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可以贯穿一生的品质和习惯。伊顿公学所追求的品质和习惯包括多才多艺、独立思考、自信热情、宽容正直、坚忍不拔等等。学校用自己的仪式、规范、教学、课程、活动,构成独特的“伊顿生活”。学生浸润其中,卓越的品质和习惯得以炼成,而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当下,在教育内涵发展的语境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关注程度和投入程度空前,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教育发展转型时期的一个典型事件。如何理解学校文化?如何建设高品质的学校文化?伊顿公学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办学风格一定会给我们太多的启迪,
办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就是要塑造学校具有卓越品质的习惯系统。
维特根斯坦说:“文化是一种习惯,或至少是一种先前规定的习惯”。伊顿公学的文化,正体现在它将追求卓越的品质作为办学的“习惯”,并用以塑造学生终身受用的品质和习惯。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群体习惯,但在品质和价值上有着截然的不同,可能是清晰鲜明的,也可能是散漫宽泛的;可能是精致亲切的,可能是粗放冷漠的;可能是积极开放的,可能是消极闭锁的,,我们所说的“文化荒漠”般的学校,恰恰盘踞着我们所反对的某种文化形态,甚至十分坚顽。因此,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将学校从没有文化变成有文化,不是在一座空荡荡的建筑里填注文化的装饰,而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找准定位目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一以贯之地对高品质、高品位的文化抱以认同的情感与实践和坚守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物质文化,需要审视学校的校纪、校规、制度、公约以及习俗等制度文化,但最核心的、最首要的是铸就精神文化,即绝大多数校园人认同的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把精神文化放在核心的位置,是因为学校要着力建设的精神文化必是高情远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仰望教育理想的星空。况且,物质和制度本身并非文化,学校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是要在物质和制度中展现与学校精神相一致的态度和想法,用所倡导的行为和其他的可见形式进一步解释和传递学校精神。具体地说,学校的一花一草一物,以及校长、教师、学生的一言一行,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事件,最能说明学校所主张的文化有没有成为一种思考与行动的习惯,有没有让习惯去塑造习惯,从而彰显高品质的学校文化的穿透力和持久力。
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具有强烈的战略目标意识,积极参与其中。
学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校本发展的策略,其主体是学校自身,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公平地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必须依靠提升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内涵,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敏锐地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积极参与到对学校文化建设领域的引领中去。表现在全心全意地推动每一所学校内部组织制度和文化的更新,课堂教学的潜能挖掘,学生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探新,实现每一位校长、教师在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行为乃至整个生存方式的更新,使所有学校把对内涵和品质的追求作为习惯,整体提升,才能避免区域教育出现新一轮不均衡。
我们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那样的地方享受学习的奇趣,我们更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伊顿公学”里养成贯穿一生的卓越的品质和习惯。实现这个理想的唯一道路,就是让每一所学校都富有品质地投入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让每一所学校都美丽,让每一个孩子都美美地上学。
(作者系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