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倾城之恋》书写了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同是半新半旧式人物的范柳原与白流苏在封建社会中展开了爱情的博弈,一个反复试探谋求真情,一个故作端庄寻求保障,两个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由互相揣摩互相试探进而转变为互相依靠互相安慰,共同塑造了一场精彩的倾城之恋。
  关键词:张爱玲;白流苏;范柳原;《倾城之恋》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5-0023-02
  《倾城之恋》是一个最曼妙的人在最美好的年华写出的最精彩的故事。作为民国极富盛名的才女,张爱玲对爱情看得通透,对人生参悟的明了。她笔下的白流苏却不曾像她一样了解爱情。当代学者孟悦、戴锦华认为:“《倾城之恋》这部爱情传奇是一次没有爱情的爱情。它是无数古老的谎言、虚构与话语之下的女人的心酸的命运。”[1]范柳原和白流苏,一个是自私的男人,一个是自私的女人。两个自私的人,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中占据了一个容身之所,谈了一场倾城之恋。爱情往往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共同经历了热烈和荒凉的爱情却值得细细品味。
  1时代裹挟下的人物
  白流苏和范柳原同是这个波涛汹涌时代里的小人物,同样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不能回头。
  1.1白流苏的悲惨境遇
  白流苏出生于落没的传统的封建的上海大家庭当中,因家道中落不得不急着嫁人,谁成想一度“豪门梦碎”,不得离婚回到娘家居住。往昔不同今时,一个离婚女人在娘家不见得比在夫家好过。白流苏的出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2]。
  在这个大家庭中,甚至连表面上的温馨也不存在,每天家里鸡飞狗跳,明争暗斗。一家之主老太太多数时候充当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半聋人”,必要时站出来主持大局,平时得过且过;旧式妇女三奶奶和四奶奶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主事者,为争夺财产每天喋喋不休,白流苏,一个“寄住”在娘家的离过婚的女儿,不但被家里人骗光了钱财,甚至时刻存在被赶出家门的危险。这就是小说中的女主角,一个天天被指着鼻子要求去打听米价,在屋里剪指甲也会被偷看的白流苏。她就植根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每天吵吵嚷嚷,哪怕咬到满嘴是毛,也绝不举白旗。可以说是时代的战火、封建的社会制度甚至家庭的扭曲变异“成就”了一个这样的人物。在这个战火纷飞、饥寒不定的时代,没有人愿意分出多余的精力去照管一个“不相干的人”,哪怕他们身上留着同根同源的血。白流苏的前半生就像是白公馆那走了板的破钟,没人愿意去修理,更没人愿意出钱更换。
  1.2范柳原的人生际遇
  范柳原,也是一个介于新旧之间的夹缝人。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华侨,母亲却并非正室。他在英国长大,年少吃过一些苦,长大后也不被父亲的大家庭所接受,受尽冷眼。后来,他得到了继承权,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风流倜傥且多情多财的华侨富商,身邊追捧的人也趋之若鹜。经历了巨大起伏的范柳原,不再单纯地渴望爱情。他变成了一个可以肆意流连情场,也能潇洒抽身的花花公子。他爱情观的形成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父母爱情的影响。当他遇到了白流苏,可能出于同情或者些许的感同身受,他主动地走向她。同样被旧社会压榨的两个人,内心充满了相同的孤独和悲怆,理想的人生和现实的人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距离,但是心灵的相通给予了他们相爱的基础[3]。
  2在尘埃里开出繁花
  生于尘埃,只有顽强生长才能保护自己的尊严,白流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2.1站在人生转折点的白流苏
  “直到遇见范柳原,白流苏的人生像是乌云散开后透出的那一丝丝光亮,哪怕再细微,都足以照亮完全灰暗的人生。范柳原作为一位十分优质的单身男性,少不了各种媒人为其前后奔走,联络相亲。原是介绍给侄女宝络的婚事,白流苏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入了范柳原的眼。一个极具“中国风韵”的旧式上海名媛,一个渴望真情的洋派多情郎,就这样在人生的轨道里相遇了。白流苏十分清楚,如此优质的结婚对象怎么可能看上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她也自己问自己“范柳原真心喜欢她吗?那倒也不见得”[2],甚至连“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信”[2]。即便如此,白流苏也不愿放弃一点点争取范柳原的机会。两个同是夹在大时代夹缝里的青年,一个看上去放荡不羁,一个不被世俗所宽容,相同的境遇,范柳原主动对白流苏伸出了手。
  2.2现实需求下的求爱之行
  当徐太太邀请白流苏去香港时,她一口答应,随即收拾行李出发。她明知这是范柳原的意思,也知道去了之后在二人的关系当中并不占优势。但是,她还是去了,只因这是她飞出这座金丝牢笼,摆脱明枪暗箭的最好机会。即便,这不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她也欣然接受。但是,她绝不给自己输掉这场爱情博弈的可能性。
  现实当中,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谈论爱情的。白流苏在对待范柳原的感情中,受到了太多的限制,生存的限制,家庭的压力,尊严的塑造等问题都摆在了她的面前。白流苏是爱范柳原的,她喜欢他不经意间说出的挑逗的话,她沉迷于他潇洒不羁的男性魅力,但她绷紧的神经告诉她自己,绝不能放下这仅有的高傲姿态。她的爱情里掺杂了太多的自我因素,这使她变得功利、物质且现实。
  白流苏就像是一株生长在泥泞的花,风雨欲来,摇摇欲坠,范柳原就是可以为她暂时遮挡狂风暴雨的大树。她不知大树何时离开,她能做的就是借助大树的隐蔽,昂起自己的花头,在风雨中维持最后仅存的点点尊严。
  3一座城成就一段情
  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也成全了这段坎坷的爱情。
  3.1爱情可以足够荒凉
  范柳原对白流苏说过,“你是什么样的人,我就拿你当什么样的人看待”。他可以在电话中指责白流苏“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也可以打电话试探地说出“我爱你”。在范柳原看来,女人的青春确实不值钱,更何况白流苏连青春都快没有了。他不屑于接受一个先谋生,再谋爱的女人,他看到了她的内心,看到了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身上的脆弱和无助,他也有足够的资本令她在这段感情当中百转千回。但是,白流苏与范柳原不同,她不允许这场恋爱发生任何的变故。从她决定揣着一颗心走向范柳原时,她就将自己的所有压在了他的身上。她的香港之行,不是捕捉一个值得相守一生的人,而是赢得一个长期生活的保障。   在对于范柳原和白流苏爱情的讨论中,不乏有批判白流苏太过尖酸世故的言论。其实,这段感情的开始就注定了过程的坎坷,白流苏的初心不是让顾柳原爱她,而是娶她。对于白流苏来说,爱情的保障往往没有婚姻的保障来得实在和安心。白流苏在范柳原身上反复试探,在得知没有结婚的可能时,她决定回到曾经一度想要脱离的牢笼。在她心里始终认为“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厚的议和条件”,她赌他会回头。
  她是白家的六小姐,这是她身上始终割舍不掉名门淑女的身份,这也是她赢得范柳原的筹码之一。她从香港回来之后被当作一个上了男人的当,“该死”的女人,在这里受尽了冷眼和嘲讽。但是,她依旧维持大家闺秀的身段,死死守着这个金鸟笼不撒手。或是在白流苏走后范柳原不甘寂寞,亦或者他从心底里发现他已经离不开她了,所以他也不曾告知,只是毅然为她买了一张船票,通知她该回来了。
  3.2爱情也可以足够热烈
  范柳原是一个十分擅长谈恋爱的人,“婚姻”两个字像是从不曾出现在他的字典上,无论如何试探,他都“张弛有度”,很好地控制着她的情绪。白流苏的小伎俩在他面前是无用的,无论是她独自前往舞会与别的男人跳舞,或是在别人称她为“范太太”时那故作扭捏的姿态,范柳原都看在眼里。他是狂傲自大的,他明白她所有的小心思,也有本事一一解决。他往往给予希望的同时,告知她机会在你眼前,可是给不给你,我说了算。
  回来之后,白流苏依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名分,顶多算得上一个情妇。当白流苏不甘地作为他情妇的时候,香港发生了战乱。在炮火不断的情况下,范柳原冒险将白流苏接到了较为安全的地带,白流苏过上了不敢奢望的生活。二人共同为生活琐事忙碌,保全生命,相互依偎,体会到了不被世俗羁绊的爱情的热烈。也许是白流苏的不离不弃感动了范柳原,也许他是在履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承诺。最终,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也成全了这段坎坷的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不是罗曼蒂克式的浪漫,而是世俗且现实的;张爱玲笔下的范柳原是自私的,冷漠的,白流苏是世俗的、功利的。白流苏说“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这该算得上是值得庆幸的现象了。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也许白流苏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保障而选择结婚;也许白流苏已经懂得了如何满足范柳原对于爱情的要求。爱情的火花是美丽的,爱情的结果却往往是酸涩的[4]。爱情不论怎样收场,他们都曾留下过美好,好在他们俩爱情的收场还算圆满。当他们失去所有之后,互相之间更加依赖,这段倾城之恋也在生死面前得以保全,实数一件幸事。
  參考文献
  [1]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3]闫铁红.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01):64-68.
  [4]从茜,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责编:王锦)
其他文献
摘要: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占有一定的世界地位。伴随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秩序更迭,每一个时期的政治养成教育都被赋予了不同概念、内涵及功能。研究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对其优良经验和实践成果批判地借鉴,能够取长补短,正确认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恰当地弥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摘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学校办学特色的论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学校特色建设问题亦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尝试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以太原市H小学为个案,研究其学校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发现H小学特色建设体现在四个方面:办学理念、特色学校文化、特色活动以及特色的教师团队。  关键词:学校特色;个案研究;书香校园  
摘要:本文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海外如何创新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作者通过分析中铁国际南美分公司在海外经营开发及项目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党组织在各国别、在建项目中都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本文论述了党建工作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党建;境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2
如果能穿越时空,让一个身置改革开放前的农民或市民看到今天的社会,他一定会很震惊——私人怎么能随便开粮店,农民怎么能自己销售农产品呢?这可是政策不允许的!  然而,这却是历史事实!  新中国成立伊始,虽然我国的农业有所发展,但远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落后状态,粮食增幅远远赶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加上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移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经济体制,粮食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粮食
摘 要:本文以苏教版《化学1》中“铝及铝合金”的教学为例,采用“阅读·思考·表达”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期望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思考·表达;铝及铝合金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一种意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思考·表达”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受到老师们的普遍关注,犹如一股暖流涌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新的金融业态相继出现,互联网金融推动着我国金融体制的变更,对商业银行运营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带了巨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与互联网金融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合作关系。商业银行转变传统思想,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融合,将会使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融合;对策建议  
摘要:2020年12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举行视频公开会时,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大使回应德国大使的发言是2020年国际新闻界具有高凸显度的事件之一,国内外几大主流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发,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中国日报》《环球时报》和英国路透社对此事件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不同媒介对于同一新闻的报
公元14-18世纪,荷兰北部小镇艾旦出产的一种奶酪非常流行,那是一种用红蜡包封的黄色奶酪,长时间存放、运输都不会变质,人们也就将这种奶酪命名为艾旦。由于具备保质期超长的特点,艾旦经常被当时的海船采购充当远洋食物。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大部分商船、军舰的餐桌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不夸张地说,在军舰上,艾旦是除了炮弹以外储存量最多的物品。  19世纪60年代,巴西和乌拉圭之间爆发冲突,双方在海上展开连番
买卖文凭之事,古今中外并不鲜见。比如,现在常见的大学招生指标,在古代便买卖兴隆。因为敛财快,这甚至成为朝廷弥补国库亏空的一种手段。  招生指标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买卖的,但最疯狂的年代,是明朝。明代朝廷曾经明码标价,以收取“赞助费”的方式,公开出售招生指标,这种行为叫“官倒”。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是布衣出身,无文凭缺学位,但却很重视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时全国尚未统一,朱元璋便在应天
摘要: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东坡以他独特的魅力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都有所造诣和创新;对肴馔颇有研究,在美食烹饪艺术史上也拥有许多非凡的贡献。本文撷取苏轼生活的吉光片羽,希望能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分析再现苏轼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探索苏轼那隐藏在饮食诗文深处的行文手法与创作风格,揭开后世流传的东坡美食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苏轼;饮食诗文;生活情趣;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