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机遇更是挑战。人是社会的主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人,如何开发人力资源,为在全球化格局下的全面振兴提供人力支持,是我们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取胜的首要因素
现实告诉我们,当代国际经济竞争制胜的筹码不再是自然资源、资金或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实际发挥的创造能量。原来受地理区域限制的稀缺的物质资本,对经济的制约作用相对减少,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杠杆及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繁荣经济的关键所在,因此,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这就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造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资源、资本固然重要,但是,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去突破国家的界限来考虑资源、资本、技术的有效配置则更为重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就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改造本国的传统产业,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用质优价廉的产品来拓展国内外市场。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利用后发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在国际分工和竞争格局中的被动局面。
二、我国的人力资源与新经济时代的差距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人才资源大国,历史上有很多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举世闻名。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面临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我国现有的人才队伍的结构、素质和数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惟有人口资源是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沉重的人口负担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单科贡献率低,大量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还处于引进为主的状况。另外,人才的配置也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科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我国居世界前列的是传统的资本或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高科技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决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机构的调整将带来新一轮的人才结构调整。为提高创新能力,急需一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企业家,一批精通国际金融、信息、会计、外贸和现代管理等各类专门人才,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型的工人队伍等等。不可否认,我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在人才配置方面,人才相对集中于机关和事业单位,直接从事技术应用和生产的人才较少。我国人才拥有率低,人才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仅为5.1%,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说,人才数量和质量及配置方面都要有一个很大的改善。同时,要提高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也是关键所在。其次是复合型人才。随着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趋于融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急需一批既懂经济又懂科技、既懂金融又懂法律等各类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有很大差距。
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为了发展经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和修改移民法,在全球范围内掠夺优秀人才,直接为其服务。尤其把吸引人才的重心转移到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而我国在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使我国的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在美国尖端科技领域里,华裔科学家超过2/3的比例,成为美国高科技领域的中坚,也成为世界高科技领域里最具活力的一支华人高科技大军。
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法规亟待健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才为单位专有,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与单位的依附关系逐渐被市场配置方式所代替,这有利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但是我国还存在人才市场体系不健全,人才中介机构不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基础性配置经常脱节,这都使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我国,现行的人才人事法律法规较少,条款也比较粗,这都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同时,人才开发观念和人才管理思想亟待更新。经济全球化,各国都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而我们仍然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吸纳人才的能力也不够,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研究开发经费,研究开发机构也很少。而且研究开发只停留在技术转让、技术消化吸收的层面,不具备前瞻性,而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最新技术产品所应用的核心技术大多是多年以前的研究成果。当前的研究方向则是为若干年以后的企业发展储备技术。在人才资源的管理机制上,还没有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有效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用人单位还存在急功近利,重使用、轻培养的狭隘观念,人为的设置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条条框框,还存在重文凭、忽视人才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传统落后的用人观念。
三、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在新的经济时代,要有效开发人力资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成就人才。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要舍得下本钱。同时要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多种投资办学模式。各单位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作用,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开发。作为个人也要从增强自身素质的角度出发增加智力投资。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专业面过窄、应用技能较差的弊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使受教育者不但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改革职业教育体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生产方式、产品质量的要求。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资源运行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根本上消除妨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陈规陋习。首先,要以市场运行为基础,以“人才共享”为模式,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和自主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吸引重点人才和其他智力形式的运作系统。其次,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优秀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条件。打破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用人模式。按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形成人尽其才的选人机制。第三,建立与贡献相挂钩的收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有功必赏、无功必罚、有过必降、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的激励手段。第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用人单位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个人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办法,社会要建立人才评价机构,形成社会和用人单位相协调的人才评价体系。
3.完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通过人才流动,实现市场对稀缺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我们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应该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人才交流和合作,培养自己的所需人才,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不仅防止人才外流,而且想方设法引进国外尖端科技人才,以促进我国人才队伍的成长。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协调各部门间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政府应在人才市场中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
4.政府应该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提供政策支持。政策是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政府应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制定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竞争政策,这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海外学子回流,为国效力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政府应承担以下责任:(1)经济的发展需要智力支持,政府应该打破传统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战略来抓。(2)建立人才信息库,从宏观的角度管理、调控人才资源,面向社会提供人才资源信息。(3)制定相关法规,保证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监督。(4)在一些关键岗位和领域有计划地引进国际顶尖水平的人才,并给以优厚的待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具有特殊经验或技术的外籍人才流入,帮助我们上水平、上层次。促使我们的人力资源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5)采取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促使本国职工迅速掌握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编辑/海岩
一、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取胜的首要因素
现实告诉我们,当代国际经济竞争制胜的筹码不再是自然资源、资金或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实际发挥的创造能量。原来受地理区域限制的稀缺的物质资本,对经济的制约作用相对减少,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杠杆及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繁荣经济的关键所在,因此,经济全球化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这就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造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资源、资本固然重要,但是,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去突破国家的界限来考虑资源、资本、技术的有效配置则更为重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就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改造本国的传统产业,建立高新技术产业,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用质优价廉的产品来拓展国内外市场。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利用后发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在国际分工和竞争格局中的被动局面。
二、我国的人力资源与新经济时代的差距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人才资源大国,历史上有很多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举世闻名。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面临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我国现有的人才队伍的结构、素质和数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惟有人口资源是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沉重的人口负担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单科贡献率低,大量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还处于引进为主的状况。另外,人才的配置也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科技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我国居世界前列的是传统的资本或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高科技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决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机构的调整将带来新一轮的人才结构调整。为提高创新能力,急需一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企业家,一批精通国际金融、信息、会计、外贸和现代管理等各类专门人才,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技能型的工人队伍等等。不可否认,我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在人才配置方面,人才相对集中于机关和事业单位,直接从事技术应用和生产的人才较少。我国人才拥有率低,人才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仅为5.1%,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说,人才数量和质量及配置方面都要有一个很大的改善。同时,要提高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也是关键所在。其次是复合型人才。随着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趋于融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急需一批既懂经济又懂科技、既懂金融又懂法律等各类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有很大差距。
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为了发展经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和修改移民法,在全球范围内掠夺优秀人才,直接为其服务。尤其把吸引人才的重心转移到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而我国在这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而使我国的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在美国尖端科技领域里,华裔科学家超过2/3的比例,成为美国高科技领域的中坚,也成为世界高科技领域里最具活力的一支华人高科技大军。
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法规亟待健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才为单位专有,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与单位的依附关系逐渐被市场配置方式所代替,这有利于人才的有效使用。但是我国还存在人才市场体系不健全,人才中介机构不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基础性配置经常脱节,这都使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我国,现行的人才人事法律法规较少,条款也比较粗,这都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同时,人才开发观念和人才管理思想亟待更新。经济全球化,各国都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而我们仍然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吸纳人才的能力也不够,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研究开发经费,研究开发机构也很少。而且研究开发只停留在技术转让、技术消化吸收的层面,不具备前瞻性,而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最新技术产品所应用的核心技术大多是多年以前的研究成果。当前的研究方向则是为若干年以后的企业发展储备技术。在人才资源的管理机制上,还没有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有效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用人单位还存在急功近利,重使用、轻培养的狭隘观念,人为的设置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条条框框,还存在重文凭、忽视人才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的传统落后的用人观念。
三、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在新的经济时代,要有效开发人力资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成就人才。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要舍得下本钱。同时要建立国家、单位和个人多种投资办学模式。各单位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作用,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开发。作为个人也要从增强自身素质的角度出发增加智力投资。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专业面过窄、应用技能较差的弊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使受教育者不但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改革职业教育体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生产方式、产品质量的要求。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资源运行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根本上消除妨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陈规陋习。首先,要以市场运行为基础,以“人才共享”为模式,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和自主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吸引重点人才和其他智力形式的运作系统。其次,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优秀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条件。打破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用人模式。按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形成人尽其才的选人机制。第三,建立与贡献相挂钩的收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有功必赏、无功必罚、有过必降、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的激励手段。第四,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用人单位要建立切实可行的个人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办法,社会要建立人才评价机构,形成社会和用人单位相协调的人才评价体系。
3.完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通过人才流动,实现市场对稀缺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我们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应该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人才交流和合作,培养自己的所需人才,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不仅防止人才外流,而且想方设法引进国外尖端科技人才,以促进我国人才队伍的成长。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协调各部门间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的矛盾,政府应在人才市场中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
4.政府应该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提供政策支持。政策是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政府应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制定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竞争政策,这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海外学子回流,为国效力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经济全球化,政府应承担以下责任:(1)经济的发展需要智力支持,政府应该打破传统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战略来抓。(2)建立人才信息库,从宏观的角度管理、调控人才资源,面向社会提供人才资源信息。(3)制定相关法规,保证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监督。(4)在一些关键岗位和领域有计划地引进国际顶尖水平的人才,并给以优厚的待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具有特殊经验或技术的外籍人才流入,帮助我们上水平、上层次。促使我们的人力资源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5)采取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促使本国职工迅速掌握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编辑/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