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綱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小组学习。
关键词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241-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其具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优势互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等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瓶颈,不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中,就是较大部分停滞在形式上,收效甚微、举步不前。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呢?
一、合理分组,优势互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1.小组成员组成的多元化。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性别、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组时,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三个等级合理搭配,以4-6人一组最为适宜,其中优等生为1人,中等生为2人,学困生可1-3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样的分组,便于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
2.组内分工明确,组间公平竞争。不但要确保组内的分工明确,还要确保组间的和理竞争。每个小组设立一名组长负责组内一切事务的处理与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控,尽量使小组之间减小差距,实现公平、公正、合理。教师要对组员做到因材施教,组员间要分工明确,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形成合作的氛围,达成学习的目标。
二、适当合作,确保有效,突出主体,体验快乐
1.注重适当性和时机性。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不少新鲜活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掌握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条件、问题、思路、答案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新鲜感与兴趣。
2.注重主体性和参与度。在小组合作中,往往发言积极的都是优等生。而学困生在小组活动时,往往不能融入其中,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沉默或做他自己的事。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要怎样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呢?首先,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先确立活动目标,即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有个明确的方案,在整个小组中达成共识。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有的放矢,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尽量挖掘个体学习潜能,还要要求学生必须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使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人。
三、善于倾听,信任学生,注重引导,提高效率
1.善于倾听,信任学生。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教师安排的学习角色、学习任务、讨论问题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在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总结学习结果和表扬学习成果。
2.保证学习时间,完成个人任务。在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教师必须提供学习小组和每一个成员应有的充足时间以便完成学习目标,否则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其次,让学生把握发言时间,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与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
3.引导与效率并举。首先,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精心组织、重视引导,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避免了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发生矛盾和浪费时间。其次,树立协作精神,强化责任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协作精神,强化责任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让课堂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感到他们是一个战斗的集体,谁也离不开谁,从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再次,注重合作学习方法的引导。在合作学习中当学生遇到学习的“拦路虎”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而不是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教师往往可以“突破”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在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之后,认为已经达成了目标,从而造成了学习过程的终止。此时,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进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鼓励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教师合理分组和分工且注重引导,并安排好合作的角色和学习内容,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动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获得锻炼和发展,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关键词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241-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其具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优势互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等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瓶颈,不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中,就是较大部分停滞在形式上,收效甚微、举步不前。如何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呢?
一、合理分组,优势互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1.小组成员组成的多元化。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性别、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将班级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组时,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三个等级合理搭配,以4-6人一组最为适宜,其中优等生为1人,中等生为2人,学困生可1-3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样的分组,便于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
2.组内分工明确,组间公平竞争。不但要确保组内的分工明确,还要确保组间的和理竞争。每个小组设立一名组长负责组内一切事务的处理与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控,尽量使小组之间减小差距,实现公平、公正、合理。教师要对组员做到因材施教,组员间要分工明确,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形成合作的氛围,达成学习的目标。
二、适当合作,确保有效,突出主体,体验快乐
1.注重适当性和时机性。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不少新鲜活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掌握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条件、问题、思路、答案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新鲜感与兴趣。
2.注重主体性和参与度。在小组合作中,往往发言积极的都是优等生。而学困生在小组活动时,往往不能融入其中,与其他同学配合,只是沉默或做他自己的事。那么,小组合作学习要怎样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呢?首先,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先确立活动目标,即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有个明确的方案,在整个小组中达成共识。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有的放矢,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尽量挖掘个体学习潜能,还要要求学生必须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使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人。
三、善于倾听,信任学生,注重引导,提高效率
1.善于倾听,信任学生。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教师安排的学习角色、学习任务、讨论问题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在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总结学习结果和表扬学习成果。
2.保证学习时间,完成个人任务。在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教师必须提供学习小组和每一个成员应有的充足时间以便完成学习目标,否则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其次,让学生把握发言时间,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与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
3.引导与效率并举。首先,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精心组织、重视引导,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避免了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发生矛盾和浪费时间。其次,树立协作精神,强化责任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协作精神,强化责任感,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让课堂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感到他们是一个战斗的集体,谁也离不开谁,从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再次,注重合作学习方法的引导。在合作学习中当学生遇到学习的“拦路虎”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而不是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教师往往可以“突破”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在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之后,认为已经达成了目标,从而造成了学习过程的终止。此时,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进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鼓励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教师合理分组和分工且注重引导,并安排好合作的角色和学习内容,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动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能获得锻炼和发展,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