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每位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广大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行为转轨中问题不断。面对教学实践诸多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健康理念、终身体育理念、兴趣理念、创新理念等,具体转变为科学与合理的教学行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 教学理念
目前,中国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带来了全新观念,促使教育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氛围下,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做重新的认识,在反思的基础上补充与完善体育教学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真正内涵。是非常必要的。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大变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点予以认识,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一、健康理念
健康理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围绕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来开展教学的理念。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体育教材的选编,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将渗透这一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不仅指向学生的身体发展,更要指向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
1.重构学校体育内容。从客观上分析,学校体育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内容,其中体育课教学应该是学校体育的重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学组织和评价的复杂性,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中,突出的是运动训练和竞赛(特别是竞赛)这一在评价中最具客观性的内容。因此,各类学校将重点转移到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来,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竞赛活动层出不穷,本是用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运动会反而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各级各类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付各类竞赛活动,而使学校体育的重点——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被忽视;使得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只起到了贯彻健康理念的引导与认知的作用。因此,学校体育的重心应由运动训练转向课外体育锻炼,面向全体学生,才是健康第一理念的真义与要求。
2.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每一位学生都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也不例外,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理念更是要求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精英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淘汰落后者,学校体育也受其影响。学校体育以竞技运动为主体内容,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都是以竞技运动为主要标志,特别是运动竞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作为衡量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主要评价指标,使得体育教师和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来。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掌握相关的竞技运动技术固然必要,但事实上,他们并不都有要求掌握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运动技术的欲望,难度大、要求高,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并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一定是有利的,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要求教师或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用同样的要求或标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健康水平和身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教学内容与手段。
3.构建“校本”式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与我们当今倡导的体育教育不相容。因此,必须构建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现状的教学模式。现在,全国的体育课都在改革,推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原先体育课中许多竞技性的高难动作,倡导健康体育、快乐体育,这就给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遵循教育基本原则、规律的基础上,解除各种要求、束缚,让体育课充满欢声笑语,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增强体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要开封闭的教学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多媒体教室,还可走向农村、大自然等。
二、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理念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要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要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离开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知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准备。
1.要为社区体育作准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必须使学生从小就懂得体育道理,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同时,把锻炼的自觉性和科学的锻炼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收到积极的效果,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让学生掌握1-2项终身享用的体育项目。不仅着眼于当前课堂、单元、学期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放眼于几年、几十年后的体育教学效应。
2.注重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校教育阶段,学生不可能穷尽其终身可能从事的体育项目或活动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新兴的体育活动会不断地出现,加上个体自身的生理变化,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体育学习和创新能力。注意特长培养,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选择、善于选择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3.强化锻炼的意识与能力。在中学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一旦失去或错过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中学生这一时期,首先要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及技能与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使之形成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再次,体育课程与教学,要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技能、能力培育是学生终身体育实践的必具条件和基石,要形成终身体育习惯,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若失去了基石,习惯之形成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三、兴趣理念
兴趣理念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实践中有意进行强化、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使这种动力保持长久,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使体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激发学生的间接体育需要。当学生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感到有学习或参与需要时,就会发生某种兴趣。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是指学生直接对某项体育活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即因某种体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想探究(学习)或参与的一种愿望(需要)。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育需要,就会对其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学习与参与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和意志努力。间接体育需要,目前人们主要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健康、文化学习、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这也是激发学生体育需要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是否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间接体育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保护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教师应广泛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体的不同兴趣,来选择和安排多样化的教学。由于长时间、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单调、枯燥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灵活变换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之一。使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以便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近年来体育课教学中培养体育兴趣的又一做法。在教学中还必须改变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为核心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是目前我国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尝试性做法。其主要特点是,在每次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项并分组练习)。这种做法由于首先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每次课中有机会对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四、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创造性地获得知识、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1.注重学生自主与建构能力的发展。体育是最具有创新性的领域,每项技术的发展,每个纪录的诞生,都离不开创新。在体育教学中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体育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创新者,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创新教育,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能力,才能去教学生如何学习、探求未知。体育教师作为创新者,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健康合格人才,这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应成为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最高追求。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创新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条件是独立,独立的标志是建构,自主与建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2.优化体育成绩考核的制度安排。以往的体育考核基本上是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由于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运动技能的水平各不相同,而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显然有些不够科学。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某个项目教学以前,有的学生几乎可以不需要怎么练习就可以及格,甚至达到良好、优秀标准,而有些同学即使刻苦练习也很难及格,这样便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新《体育与健康标准》体育课的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作了重大的改革,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中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的激励机制,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根据这一精神,在执行中,首先是必须打破过去的统一标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进步幅度,使人人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其次,打破过去统一的考核项目,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考核项目,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既可以发展特长、提高兴趣,又可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与理想的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秦晓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思考[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
[2]李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7,(02)
[3]刘伟,李健,王秀芝.关于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再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01) .
[4]仇建生.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J].四川体育科学, 2007,(03) .
[5]杨雨迪.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 2007,(02) .
[6]闫金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知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05)
[7]刘平清,谢艳.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02) .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 教学理念
目前,中国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带来了全新观念,促使教育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氛围下,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做重新的认识,在反思的基础上补充与完善体育教学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真正内涵。是非常必要的。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大变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点予以认识,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一、健康理念
健康理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围绕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来开展教学的理念。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体育教材的选编,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到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将渗透这一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不仅指向学生的身体发展,更要指向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
1.重构学校体育内容。从客观上分析,学校体育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内容,其中体育课教学应该是学校体育的重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学组织和评价的复杂性,使得学校体育工作的绩效评价中,突出的是运动训练和竞赛(特别是竞赛)这一在评价中最具客观性的内容。因此,各类学校将重点转移到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来,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竞赛活动层出不穷,本是用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运动会反而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阻碍因素。各级各类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付各类竞赛活动,而使学校体育的重点——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被忽视;使得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只起到了贯彻健康理念的引导与认知的作用。因此,学校体育的重心应由运动训练转向课外体育锻炼,面向全体学生,才是健康第一理念的真义与要求。
2.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每一位学生都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也不例外,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理念更是要求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精英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淘汰落后者,学校体育也受其影响。学校体育以竞技运动为主体内容,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到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都是以竞技运动为主要标志,特别是运动竞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作为衡量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主要评价指标,使得体育教师和学校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来。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掌握相关的竞技运动技术固然必要,但事实上,他们并不都有要求掌握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运动技术的欲望,难度大、要求高,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并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一定是有利的,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要求教师或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用同样的要求或标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健康水平和身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教学内容与手段。
3.构建“校本”式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传统教育在教育理念、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与我们当今倡导的体育教育不相容。因此,必须构建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现状的教学模式。现在,全国的体育课都在改革,推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原先体育课中许多竞技性的高难动作,倡导健康体育、快乐体育,这就给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遵循教育基本原则、规律的基础上,解除各种要求、束缚,让体育课充满欢声笑语,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增强体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要开封闭的教学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多媒体教室,还可走向农村、大自然等。
二、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理念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要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要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离开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知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准备。
1.要为社区体育作准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必须使学生从小就懂得体育道理,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同时,把锻炼的自觉性和科学的锻炼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收到积极的效果,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让学生掌握1-2项终身享用的体育项目。不仅着眼于当前课堂、单元、学期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放眼于几年、几十年后的体育教学效应。
2.注重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校教育阶段,学生不可能穷尽其终身可能从事的体育项目或活动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新兴的体育活动会不断地出现,加上个体自身的生理变化,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体育学习和创新能力。注意特长培养,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选择、善于选择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3.强化锻炼的意识与能力。在中学教育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一旦失去或错过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中学生这一时期,首先要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及技能与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使之形成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再次,体育课程与教学,要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技能、能力培育是学生终身体育实践的必具条件和基石,要形成终身体育习惯,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若失去了基石,习惯之形成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三、兴趣理念
兴趣理念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实践中有意进行强化、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使这种动力保持长久,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使体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1.激发学生的间接体育需要。当学生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感到有学习或参与需要时,就会发生某种兴趣。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是指学生直接对某项体育活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即因某种体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想探究(学习)或参与的一种愿望(需要)。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育需要,就会对其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学习与参与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和意志努力。间接体育需要,目前人们主要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健康、文化学习、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这也是激发学生体育需要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是否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间接体育需要,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保护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教师应广泛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体的不同兴趣,来选择和安排多样化的教学。由于长时间、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单调、枯燥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灵活变换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之一。使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以便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近年来体育课教学中培养体育兴趣的又一做法。在教学中还必须改变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为核心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是目前我国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尝试性做法。其主要特点是,在每次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项并分组练习)。这种做法由于首先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每次课中有机会对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四、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创造性地获得知识、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1.注重学生自主与建构能力的发展。体育是最具有创新性的领域,每项技术的发展,每个纪录的诞生,都离不开创新。在体育教学中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体育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创新者,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观察能力,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创新教育,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能力,才能去教学生如何学习、探求未知。体育教师作为创新者,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健康合格人才,这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应成为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最高追求。创新的基础是继承,创新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条件是独立,独立的标志是建构,自主与建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2.优化体育成绩考核的制度安排。以往的体育考核基本上是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由于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运动技能的水平各不相同,而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显然有些不够科学。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某个项目教学以前,有的学生几乎可以不需要怎么练习就可以及格,甚至达到良好、优秀标准,而有些同学即使刻苦练习也很难及格,这样便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新《体育与健康标准》体育课的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作了重大的改革,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中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的激励机制,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根据这一精神,在执行中,首先是必须打破过去的统一标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进步幅度,使人人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其次,打破过去统一的考核项目,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考核项目,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既可以发展特长、提高兴趣,又可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与理想的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秦晓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思考[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
[2]李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7,(02)
[3]刘伟,李健,王秀芝.关于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再认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01) .
[4]仇建生.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J].四川体育科学, 2007,(03) .
[5]杨雨迪.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 2007,(02) .
[6]闫金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知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05)
[7]刘平清,谢艳.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02) .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