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散思维,通常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思维多维发散的状态。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使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活跃,进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 然而,一直以来小学的教学方式一直拘泥于集中思维的形式,不够重视发散思维的发展。例如7+4=11,这就是集中思维,但是如果问:“还有哪些数相加也等于11呢?”这就会有多种结论,这就是所谓的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更利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今时代对创造性的要求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准则。因此,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容忽视,刻不容缓。
一、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法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活动,一个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变通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减法与加法是逆运算,除法与乘法是逆运算,加与乘之间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可以转换成乘法,也就是所有的乘法也都可以转换成加法。换句话说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如125可以连续减多少个5?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来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25里包含几个5,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克服学生们头脑中某种为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另外,训练学生们思维的变通性,还需要老师们通过引导的方式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使其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二、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个特征。所谓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就要培养学生较全面的看待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善于独辟蹊径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发现解决问题新途径的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台豆浆机每小时可以榨出豆浆80千克,3台同样的豆浆机5小时一共可以榨出豆浆多少千克?”一些同学首先想出了两种方法:80×3×5和80×5×3。这时又有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方法:80×(3×5),而有的同学又反驳说:“3×5 没有意义”。这个学生的方法对不对?我们无法立即表明态度,而是让这位同学讲出这样解题的原因:“先求出按每台豆浆机均工作1小时共需多少台豆浆机,然后再求出共榨豆浆多少千克。同学们听了她的解释后都觉的有道理。另外一名同学听了她的解释后又想出了另外一种解法80×(5×3)。这样大家总共想出了4种答案。这时全班学生们都高兴的欢呼雀跃起来,对这些解出问题的同学鼓掌祝贺。一题多解,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认真剖析,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是指人们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物,联想能力是一个人的正常思维能力。这些年来,很多教育工作研究者开始把联想能力运用到教学中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训练思维的联想性就要从小学生开始,对于传统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一般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造成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应迟钝,思维中断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就差的学生,尽管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耐心认真,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成绩仍然没有很大的起色。所以,父母和老师常常说某个学生不是学习的料,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对的。没有哪个学生是不聪明的,只是他们学习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可以见得,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圆的周长》的学习,本课教学首先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然后对前面所学“圆的认识”一节进行深化。然后出示阿凡提的小黑驴与国王的小花驴赛跑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要求小花驴所走路程,实际是求圆的什么?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这实际上就是充分的开发学生们的联想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的单纯灌输,而是学生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最终得到最理想的答案。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同时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激发。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都存在局限性,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克服思维定向的不利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发展个性并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老师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应该成为小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最终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法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活动,一个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发现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变通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减法与加法是逆运算,除法与乘法是逆运算,加与乘之间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可以转换成乘法,也就是所有的乘法也都可以转换成加法。换句话说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如125可以连续减多少个5?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来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25里包含几个5,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克服学生们头脑中某种为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另外,训练学生们思维的变通性,还需要老师们通过引导的方式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使其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二、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个特征。所谓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就要培养学生较全面的看待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善于独辟蹊径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发现解决问题新途径的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台豆浆机每小时可以榨出豆浆80千克,3台同样的豆浆机5小时一共可以榨出豆浆多少千克?”一些同学首先想出了两种方法:80×3×5和80×5×3。这时又有同学提出了第三种方法:80×(3×5),而有的同学又反驳说:“3×5 没有意义”。这个学生的方法对不对?我们无法立即表明态度,而是让这位同学讲出这样解题的原因:“先求出按每台豆浆机均工作1小时共需多少台豆浆机,然后再求出共榨豆浆多少千克。同学们听了她的解释后都觉的有道理。另外一名同学听了她的解释后又想出了另外一种解法80×(5×3)。这样大家总共想出了4种答案。这时全班学生们都高兴的欢呼雀跃起来,对这些解出问题的同学鼓掌祝贺。一题多解,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认真剖析,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是指人们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物,联想能力是一个人的正常思维能力。这些年来,很多教育工作研究者开始把联想能力运用到教学中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训练思维的联想性就要从小学生开始,对于传统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一般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因此造成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应迟钝,思维中断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就差的学生,尽管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耐心认真,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成绩仍然没有很大的起色。所以,父母和老师常常说某个学生不是学习的料,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对的。没有哪个学生是不聪明的,只是他们学习的方式决定了他们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可以见得,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圆的周长》的学习,本课教学首先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然后对前面所学“圆的认识”一节进行深化。然后出示阿凡提的小黑驴与国王的小花驴赛跑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要求小花驴所走路程,实际是求圆的什么?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这实际上就是充分的开发学生们的联想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老师的单纯灌输,而是学生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最终得到最理想的答案。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同时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激发。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都存在局限性,而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克服思维定向的不利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发展个性并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老师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应该成为小学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最终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