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远古时代开始,女艺术家一直有自己的声音,这种声音虽然很微弱,却一直没有被消除,如果仔细听,在男性中心话语的生硬轰响中总会听到女性单薄而尖利的叫声,并强烈传入我们的耳底让我们心神不宁。如果使两性合谐地唱歌成为可能,既是历史遗留给人类的问题,也是女性能够继续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源泉,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更愿意自己具有双重人格和双重性别的,根据自我性格的不同,生活中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引导人感受自然的双性,能感受二者的人就是幸运,绘画也是相同。
关键词:女性主义;个性化;女人味;创作题材;观念
一、男人看女人的视角
自古以来都有“男尊女卑”,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经对我说你看你就没有个名副其实的女孩味,将来怎能找到婆家,现在回想起父亲的话,他所说的女孩味,就是女人味、女人气质,父亲眼中的女人是按照男人的需求来要求女人,规范女人,古时凡不是等于这种要求的女人就不是女人,或不是名副其实的女人,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男人为人类的标准,男人是人类的垂直线,男人对女人需要就是女人的绝对标准,凡偏离这条“垂直线”的女人就不是名副其实的女人,诸如“女人的魅力在于温柔”“贤妻良母”的女人是女人的最高境界。
我很不赞成这种男权意识行为,女人也是人,为什么女人就有上述才能称为真正女人,女人也应和男人一样。
二、从古至今女性艺术的发展状况
男人们经常说他们并不轻视女性,男人们认为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洋”的还是“土”的,都应该“只论好坏,不分男女”。在这种貌似公正的面纱下,男性美术史家们用他们的眼光和趣味,挑选着、评判着,男人与女人的绘画。事实就是如此,翻开古代和近代美术史,要寻找女性画家,真相是大海捞针,她们人数稀少。在中国美术史上,妇女的艺术才能一直不被承认,他们的姓名和艺术贡献不被提及,作为女人无论多么有名气、有贡献,都只能作为某某人之妻妾,某某人之女,这些女艺术家的绝大部分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证明男性美术史家根本没有将他们当成独立的艺术家看待。有些女画家也有以个人身份出现的,但多是妓女。相对绘画中女画家的被忽视,民间妇女的工艺创作更被视作不登大雅之堂的“手工活”而被拒绝刊载,如吴王孙权的妃子,丞相赵达的妹妹赵夫人,她能画画更有一手出色的针绣活,她为孙权精心绣制了一幅六国山河的地形图,然而对吴王妃赵夫人的称赞和歌颂更是站在男性文人的立场上,是以对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最高理想作为贡献的表彰而不是她的艺术才华。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显示女人才华才是女人唯一可能的选择,到了宋代绘画中逐渐有了一些关于女性绘画和女性画家的记载,女性在艺术中的创造力被激活是历史的过程。
20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导“她”冲击封建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妇女的潜力得以解放。新时代“男女都一样”的思想,给女性艺术家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段时期确实出现了很多女性艺术家,但真正背后却仍然有一张无形的网在规范着他们的艺术行为。因为评判他们他们艺术的标准仍然局限于男性社会的需求和标准。只是此时的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古代社会已有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要求女性的服从是一样的,在文化艺术上也是同样如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界发生明显的影响,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在艺术思想上和风格上各不相同的艺术家,她们很少有个人包袱和顾虑,在艺术思想感情和表达手法上比以前所有的女画家更为自由和大胆,但这个时期的女性艺术家仍然有共同性。比如:对女性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种“痛感”,对女性身份的反感和疑虑,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这种思考有时是认同,有时是质疑和反抗,或者在心态上的各种变化……这些在她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丰富和细致的反映,从更大的层面上可以看到的是当代的女性开始有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并同时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段。到现今为止,女性艺术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男权相比,还是微不堪微,有时这与女性的性别有关系。到20世纪90年代,女性自己的声音才凸显出来,并有了连贯的合唱……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这仍然是不和谐的合唱,如何使两性和谐的歌唱成为可能,即是历史遗留给人类的问题,也是女性能够继续努力个人奋斗的动力源泉。
三、女人的绘画题材及视角
从创作题材上看,女艺术家的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非正统的,因而是较低层次的艺术。它的创作题材一般以富有性意味的水果、花朵、死亡或恐惧象征的秽物一直是女性艺术下折中的主体,从女性视角出发的观察,使这些富有暗示性的物品显得更为鬼魅和隐晦。如画家刘曼文通过描绘家庭情景的系列油画,通过司空见惯的平凡瞬间,丈夫、妻子、子女在“正常”地生活,通过主观观察和思考,用个人方式做出对生活的诠释。在中国用花卉比喻女人古已有之,在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中,花的生命流程演绎了女性群体的命运,具有美丽的易凋谢和可供欣赏的特征和功能。古代女性绘画的对象多是花草之类,花的品格成为女性心理征貌的表现媒介。修竹汀兰成为高洁情操的替代性产物,画,传统意义上折射了女性娇美的、易损的、变化莫测的方面。而现今他们的表现形式一眼望去不再只有一种解释,而是鬼魅多义,寓意深刻,花卉形象甚至被异化为生命之花,与艺术家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精神面貌、世界观、价值观、境界观暗自相结合,成为新时期艺术家心灵符号的象征。当然,不代表有些女性不只是关注这些问题,她们可能关注更多的雄伟的、重大的事件,但做为女性一般性而言,总体视线就带有这种情形,女性艺术如想在男人圈子中生存并壮大起来,就应有自己的特点,如今大多数男性艺术家介绍“女性艺术家”时,虽然依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目光,依然有视为另类、边缘、点缀的可能,但这也是这个试点的存在和特殊的价值。我是女人,女性艺术一其独有的视点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是一种专业工作,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种生活实践,人总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战场,我想我们找到了。
四、我的女性观
女人半边天,我们应以我们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因我们是女性,但不要以女性而自弱,自怜的身份出现,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眼睛有我们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男人们不应该以他们的视角和审评标准来批评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男性以理智为主,女人以感性为主。所以在生活的观察和敏感的事务上各有自己独特的眼睛。生活中有很多男性让我痛苦不堪,女人喜爱色彩弱形体刻画,但有些呆板的人却以行的刻画来评价一个人画的好与坏,天性的不同,男人不要以你们的方式和眼界来评价女人,以打耳环,穿高跟鞋好看为由,非要把女人都打扮成那样,这样男人们才看着符合他们的眼光,女人自有女人的审美观,女人中性情中的人多一些,少理性,但并不一定说是坏的。世界上缺少女性的浪漫,男人们不是得天天看木头和冰冷的石头,女人已习惯了以男人为中心的视点,凡事都以男人的评价为标准。自己明明有很多女性的优点却被自己一棒子打死,世界的组成有男有女,男人自有男人天下,女人自有女人天下。所以愿天下女人应有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随波逐流。另外很多人是具备双重人格和双重性别的,我指的是人性别中的阴阳素质。我觉得这是一种自我认识的幸运,很多人有这种悟性。人没有必要保持绝对女性和绝对男性的状态,那种状态其实很愚蠢。说白了一个女人非要把自己包在一个矫揉做作的身体里~辈子扭来扭去强调女性,真是如同一个永远不能钻出蛹来的蚕。因为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一大因素就是认识到自己身体中的双性成分,我喜欢把自己时而放在男人组,时而放在女人组来看世界。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引导人感知自然的双性,能感受二者的人就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中国油画[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4期
[3]王逊,中国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等
关键词:女性主义;个性化;女人味;创作题材;观念
一、男人看女人的视角
自古以来都有“男尊女卑”,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经对我说你看你就没有个名副其实的女孩味,将来怎能找到婆家,现在回想起父亲的话,他所说的女孩味,就是女人味、女人气质,父亲眼中的女人是按照男人的需求来要求女人,规范女人,古时凡不是等于这种要求的女人就不是女人,或不是名副其实的女人,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男人为人类的标准,男人是人类的垂直线,男人对女人需要就是女人的绝对标准,凡偏离这条“垂直线”的女人就不是名副其实的女人,诸如“女人的魅力在于温柔”“贤妻良母”的女人是女人的最高境界。
我很不赞成这种男权意识行为,女人也是人,为什么女人就有上述才能称为真正女人,女人也应和男人一样。
二、从古至今女性艺术的发展状况
男人们经常说他们并不轻视女性,男人们认为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洋”的还是“土”的,都应该“只论好坏,不分男女”。在这种貌似公正的面纱下,男性美术史家们用他们的眼光和趣味,挑选着、评判着,男人与女人的绘画。事实就是如此,翻开古代和近代美术史,要寻找女性画家,真相是大海捞针,她们人数稀少。在中国美术史上,妇女的艺术才能一直不被承认,他们的姓名和艺术贡献不被提及,作为女人无论多么有名气、有贡献,都只能作为某某人之妻妾,某某人之女,这些女艺术家的绝大部分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证明男性美术史家根本没有将他们当成独立的艺术家看待。有些女画家也有以个人身份出现的,但多是妓女。相对绘画中女画家的被忽视,民间妇女的工艺创作更被视作不登大雅之堂的“手工活”而被拒绝刊载,如吴王孙权的妃子,丞相赵达的妹妹赵夫人,她能画画更有一手出色的针绣活,她为孙权精心绣制了一幅六国山河的地形图,然而对吴王妃赵夫人的称赞和歌颂更是站在男性文人的立场上,是以对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最高理想作为贡献的表彰而不是她的艺术才华。因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显示女人才华才是女人唯一可能的选择,到了宋代绘画中逐渐有了一些关于女性绘画和女性画家的记载,女性在艺术中的创造力被激活是历史的过程。
20世纪初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导“她”冲击封建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妇女的潜力得以解放。新时代“男女都一样”的思想,给女性艺术家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段时期确实出现了很多女性艺术家,但真正背后却仍然有一张无形的网在规范着他们的艺术行为。因为评判他们他们艺术的标准仍然局限于男性社会的需求和标准。只是此时的男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古代社会已有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要求女性的服从是一样的,在文化艺术上也是同样如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界发生明显的影响,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在艺术思想上和风格上各不相同的艺术家,她们很少有个人包袱和顾虑,在艺术思想感情和表达手法上比以前所有的女画家更为自由和大胆,但这个时期的女性艺术家仍然有共同性。比如:对女性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种“痛感”,对女性身份的反感和疑虑,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这种思考有时是认同,有时是质疑和反抗,或者在心态上的各种变化……这些在她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丰富和细致的反映,从更大的层面上可以看到的是当代的女性开始有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并同时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段。到现今为止,女性艺术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男权相比,还是微不堪微,有时这与女性的性别有关系。到20世纪90年代,女性自己的声音才凸显出来,并有了连贯的合唱……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这仍然是不和谐的合唱,如何使两性和谐的歌唱成为可能,即是历史遗留给人类的问题,也是女性能够继续努力个人奋斗的动力源泉。
三、女人的绘画题材及视角
从创作题材上看,女艺术家的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非正统的,因而是较低层次的艺术。它的创作题材一般以富有性意味的水果、花朵、死亡或恐惧象征的秽物一直是女性艺术下折中的主体,从女性视角出发的观察,使这些富有暗示性的物品显得更为鬼魅和隐晦。如画家刘曼文通过描绘家庭情景的系列油画,通过司空见惯的平凡瞬间,丈夫、妻子、子女在“正常”地生活,通过主观观察和思考,用个人方式做出对生活的诠释。在中国用花卉比喻女人古已有之,在男性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中,花的生命流程演绎了女性群体的命运,具有美丽的易凋谢和可供欣赏的特征和功能。古代女性绘画的对象多是花草之类,花的品格成为女性心理征貌的表现媒介。修竹汀兰成为高洁情操的替代性产物,画,传统意义上折射了女性娇美的、易损的、变化莫测的方面。而现今他们的表现形式一眼望去不再只有一种解释,而是鬼魅多义,寓意深刻,花卉形象甚至被异化为生命之花,与艺术家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精神面貌、世界观、价值观、境界观暗自相结合,成为新时期艺术家心灵符号的象征。当然,不代表有些女性不只是关注这些问题,她们可能关注更多的雄伟的、重大的事件,但做为女性一般性而言,总体视线就带有这种情形,女性艺术如想在男人圈子中生存并壮大起来,就应有自己的特点,如今大多数男性艺术家介绍“女性艺术家”时,虽然依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目光,依然有视为另类、边缘、点缀的可能,但这也是这个试点的存在和特殊的价值。我是女人,女性艺术一其独有的视点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是一种专业工作,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一种生活实践,人总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战场,我想我们找到了。
四、我的女性观
女人半边天,我们应以我们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因我们是女性,但不要以女性而自弱,自怜的身份出现,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眼睛有我们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男人们不应该以他们的视角和审评标准来批评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男性以理智为主,女人以感性为主。所以在生活的观察和敏感的事务上各有自己独特的眼睛。生活中有很多男性让我痛苦不堪,女人喜爱色彩弱形体刻画,但有些呆板的人却以行的刻画来评价一个人画的好与坏,天性的不同,男人不要以你们的方式和眼界来评价女人,以打耳环,穿高跟鞋好看为由,非要把女人都打扮成那样,这样男人们才看着符合他们的眼光,女人自有女人的审美观,女人中性情中的人多一些,少理性,但并不一定说是坏的。世界上缺少女性的浪漫,男人们不是得天天看木头和冰冷的石头,女人已习惯了以男人为中心的视点,凡事都以男人的评价为标准。自己明明有很多女性的优点却被自己一棒子打死,世界的组成有男有女,男人自有男人天下,女人自有女人天下。所以愿天下女人应有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随波逐流。另外很多人是具备双重人格和双重性别的,我指的是人性别中的阴阳素质。我觉得这是一种自我认识的幸运,很多人有这种悟性。人没有必要保持绝对女性和绝对男性的状态,那种状态其实很愚蠢。说白了一个女人非要把自己包在一个矫揉做作的身体里~辈子扭来扭去强调女性,真是如同一个永远不能钻出蛹来的蚕。因为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一大因素就是认识到自己身体中的双性成分,我喜欢把自己时而放在男人组,时而放在女人组来看世界。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引导人感知自然的双性,能感受二者的人就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中国油画[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4期
[3]王逊,中国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