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审美境界的回归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中的工笔和写意不是一个从来就有的概念,只是在人们基于对绘画作品的外在语言形态的不同,所做出的一种总结。在重视“意”的层面上,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精神内涵应该是是一致的。
  关键词:中国画;工笔画;写意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19-02
  中国绘画的“意”建立在诗意的审美上。诗意的审美是中国文化审美的特点。工笔画写意精神的强调,是为了在工笔画中重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意的审美境界。
  “意”作为中国美学中独特的美学范畴,同时也是贯穿整个工笔画创作过程的核心:在绘画的物质层面上,工笔画的绘画语言是“意”的具体表达方式;而在精神层面上,工笔画应当从诗意的审美追求出发,通过“意——意象——意境”的层层深入的创作过程,最终实现作品审美境界的构建。
  一、“形”“色”与“笔墨”——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区别
  中国画中“细笔”与“粗笔”绘画形态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工笔画”这一固定称谓,晚至清朝中期才被确定下来。当代语境下,各种不同的绘画语言被糅杂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中,已是人们普遍的做法。国画中“工”和“写”仅作为一种视觉形态上的区分特征,在任何一件作品中都不可能割裂地出现。它们就像太极的阴阳两极,总是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在研究中,如果不对“工笔”和“写意”各自所指的概念进行区分的话,“工笔画的写意性”这一问题讨论就无法开始。在笔者看来,“工笔画”与“写意画”之所以会在视觉形态上产生明显的区别,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创作者对待绘画的本体语言不同的态度。受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观念的影响,相比于工笔画,写意画因为对画面的绘画性因素的排斥,转而借用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更加便捷、抒情的书法语言来丰富画面,进而催生出“笔墨”这种新的绘画语言。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写意精神的表达》一文中,作者杨斌曾对“工笔画”和“写意画”(现代水墨画)的特征做过总结:“现代水墨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围绕‘书’、‘写’而展开,这是水墨画保持本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保持‘书’‘写’的过程中,绘画的笔触具有挥写的不可重复性、抒情的直接性特征。……在绘画的建设上,重点还是在主体的修养和精神的锤炼等画外功夫之上,而较少留意关于绘画本身的建设。而现代工笔画则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绘画本身建设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图、色彩、造型、制作、肌理等通盘的考虑,从而实现工笔画语言体系的建构。”[1]这段话所指出的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区别,不仅仅是绘画语言和视觉型态上的,更是对这种视觉型态差异背后的原因所做的总结。
  “形”与“色”是绘画本体语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工笔画用来达意的手段。相比于写意画,工笔画更注重画面本体内容不断深入——在创作过程中,工笔画要求作者把心绪放在画面的营造上,通过绘画语言的深入和完善,使画面内容的表达臻于完美之境。因此才发展出一套从造型,到勾线,再到上色皆有迹可循的,便于画家反复处理,不断深化的绘画语言体系,例如从南宋画家的《白芙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芙蓉的枝、叶、花的形态都做了深入的描绘,无论是花叶的翻转、枝干的穿插,或是花瓣的轻薄与叶子厚重的质感,都处理得细致入微,面面俱到。虽只是见方小图,然而若没有对画面效果的全面深入的通篇考虑,却也不可能将画面表达得如此恰到好处;而在写意画中,由于书法语言自身所具有的极强的文化属性,使得艺术家甚至可以不通过画面,而是通过绘画语言本身来抒发自己的心意。
  二、精神境界的构建——“写意精神”对工笔画发展的意义
  除了绘画语言上的区别之外,在重视“意”这一层面上,工笔画和写意画应该是相同的。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许多概念和范畴往往具有诸多意义,根据学家及历史时期的不同,其内涵和外延往往不断变动而没有一个精确的解释。这种语言表达习惯,给我们今天研究传统文化增加了许多困难。在笔者看来,“工笔画”与“写意画”之所以在视觉型态上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主要的区别在于绘画语言,以及对画面“绘画性”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在对绘画中“意”的重视这一层面上,工笔画和写意画应该是相同的。中国画中的“意”既包括作者在创作时的构思和思考,同时也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绘画语言和手法等具体内容当中。可以说,“意”包含了绘画创作者精神层面的内容,是贯穿整个创作过程的核心因素。
  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人与人,或是人与自身所栖居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注重自身活动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相生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此,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2]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多地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从自身的直觉出发,以人的精神与自然万物的“意志”相通为前提,建立起人与世界的关联,并以此来作为人自身发展的准则。这种文化特性在美学中集中表现为对“诗意”的重视——也就是倾向于建立在感性和直觉,而不是逻辑和理性之上的审美。故而,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诗意的精神。
  当代语境下对工笔画写意性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工笔画的写意性”这一命题的提出,不是为了模糊“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的界限,消解工笔画存在的意义,而是通过对工笔画中技法之外的精神内容(即中国画的“意”)的强调,从而将工笔画的创作实践建立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审美境界之上,使工笔画能够更有生命力地发展。自宋元时代起,工笔画就在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被逐渐边缘化,写意文人画在事实上成为了中国画理论和实践创作的中心,在近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相当深厚的文化根基,足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高度。对工笔画中“写意性”的追求,除了从绘画语言上借鉴和融合写意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之外,更重要的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从精神层面回归中国画延续了千年的“尚意”精神。   三、“意”——贯穿工笔画创作的核心
  从艺术创作的实践角度,“意”是贯穿整个创作过程的精神动因:
  1.一定的创作动机(“立意”)应当是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即便是以实用功能为创作出发点的绘画作品,也同样应该具备审美性)。也是作品表达最终的落脚点。一件作品立意的高低决定着绘画作品审美境界的高低。例如人人熟知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因思起意,创造了诗中意象,并通过不同意象的结合构成“秋思”的审美意境,最终完成作品中“思”之意的表达。
  2.艺术作品中“意”的传达,靠的是具体的、可视的“象”。“象”的建立得益于创作者的审美经验——一方面,艺术作品的审美境界,通过艺术家在生活中所见、所思、所悟的积累的审美经验(即“意匠”),存于作者心中;另一方面,审美经验的生成又离不开自然中千姿百态,而又实实在在的“物相”,这就使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成为了客观的“物相”与主观“心相”相互关照、交融的产物。从藤、树、鸦的“物相”到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的转换过程,是作者建立在“思”意表达的前提下所做出的审美转换。作者匠心独运地用“枯”、“老”、“昏”三个字限定了所指的物相,是从物相中抽离出最适宜意境表达的存在状态,在缩小了语意所指范围的同时,丰富了意象的精神内涵。
  3.艺术作品中的“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在“意象”之外还存在着不可言说的“象外之意”。“意”和“象”的内容是有限的,“象外之意”的内容却是无穷无尽的。“意象”和“象外”虚实相生,共同构成作品的“意境”。在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只有意象为实,意象得以存在的场景、环境,作者没有具体地描写意象存在的状态,以及其所处的环境,而是采用了留白的手法,完成作品意境表达。使得作品在虚实相济之中引人遐想,生出无限的意韵。
  艺术作品的诗意产生于人的想象,具体来说,是产生于因想象产生的“精神空白”之中。艺术作品诗意审美的构建,是在“意——意象——意境”的一步步的转化之中逐渐完成的。在转化的每一步之中,都会因“言不达意”或是“意不尽言”而产生含义范围不同程度的扩大或缩小,这种意象的转换过程恰好因无法避免的歧义,或是达意的不完整,甚至空白而给人以发挥想象的空间。中国美学中诗意的韵味,就存在于这种充满无限张力的审美空间之中。
  由此可见,工笔画中的“意”是作品的精神核心,是作者审美情趣乃至精神文化的表达。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讲,绘画语言需要以作品的“意”为前提,才可成立。如果没有先于语言表达的“意”,那么绘画就成了单纯的“为画而画”的技巧展示(即使纯粹抽象的绘画也应该有审美上的“立意”)。历来文艺理论家对艺术作品中仅仅工于技法,却无精神审美层面诉求的充满“匠气”的作品都是持反对的态度的。从绘画的物质(技法)层面强调工笔画的写意精神,就是要将工笔画绘画语言的表达建立在“意”的基础上,通过“意——意象——意境”的层层深入的创作过程,最终完成绘画作品画面的表达,实现作品审美境界的构建。
  综上所述,“意”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从精神层面向上延伸,与“意象”、“象外之意”共同构成了具有无穷审美可能的“意境”;从物质层面向下统帅绘画语言,即绘画中“写”的表达。强调工笔画的中的“写意精神”,不仅是在技法的层面寻求工笔画绘画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更是从精神上对中国传统美学中诗意的审美境界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杨斌,《当代工笔人物画中写意精神的表达》,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作者简介:莫睿(1988.12-),男,汉,甘肃,本科,首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工笔画人物创作。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学习中,笔者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笔者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收获  笔者有幸參加了远程培训学习,虽说是通过网络来完成学习的,但在进修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南京市13所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独立学院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并提出完善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议。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兼具学术性和科技创新性两种特性,但其最独特的基础特征则是其教育性,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创造管教育和健康心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下面结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要求变应式教育为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改变教师灌、学生收;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
数据  90%以上中国人健康素养欠缺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即每100个15~69岁的人当中,有8.8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约合人数为9100万人。评价一个人健康素养的标准有: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等等。这份报告还发现,我国居民基本医疗素养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学就
以活性白土和活性炭为脱色剂,对亚麻籽油进行脱色工艺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脱色温度100℃,脱色时间25min,活性白土2%,活性碳2%.脱色后的亚麻籽油色度
分别研究了铁碳内电解、超声波辐照以及不同组合方式对高盐度泡菜废水的处理,重点研究了铁碳比、铁碳加入量、溶液pH值、处理时间、超声功率密度等因素对高含盐量泡菜废水降
飞行人员是宝贵的资源,目前飞行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本科培养模式、双学籍培养模式、“全公费、订单式”培养模式等,主要内容包括大学基础教育、航空理论教育(专业基
教师,除了自身具备非常专业、完善的教师技能外,还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对数学真正感兴趣,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呢?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对读者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