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庙会,《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北京的庙会,是最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集市形式和娱乐形式,是中国式的嘉年华(camival)。传说起始于辽代,有准确记载的以元代白云观庙会为早。庙会之期,“百货云集,百戏杂陈”。你可以观看民间艺人的杂技表演,可以跟随善男信女烧香礼拜,也可以挑选古色古香的传统物件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
老北京的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后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又稍有不同,这其中,北京的庙会最具特色。
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老北京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着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现在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几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文市”——厂甸庙会
北京的庙会中,厂甸庙会是最负盛名的,它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其他庙会无法相比的。所以厂甸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很少有人不去逛厂甸的。
厂甸是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一条小胡同。元代政府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厂厂甸。一般的庙会大都是以庙宇的名称命名,厂甸庙会的庙宇有三座。即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这三座庙宇都是明朝建造,火神庙现为宣武区文化馆,吕祖祠在厂甸七号,土地祠已拆。原地现为宣武区实验幼儿园。由于这三座庙宇相距很近,而且都在农历正月,佛事兴盛,人群和商贩摊位连在了一起,所以称为厂甸庙会。
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据乾隆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光绪年《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茶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1918年,厂甸庙会被北洋政府正式认定。成为旧都惟一的官设春节庙会集市。1945年,“残灯破庙”的冷落时期,仍有游人逾20万,占当时京城人口的五分之一: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中断一时;1963年。市政府重开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席棚布帐鳞次栉比,商摊货贩比肩靠背。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厂甸庙会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称。同时特色小吃、传统工艺、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也颇具盛名,逛庙会的人三教九流、工农兵学商无所不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每当厂甸庙会的最后一天即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在东琉璃厂西口处燃放“盒子”,那是一种大型烟花,观者甚众,使庙会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摸石猴”——白云观庙会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还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已人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而最热闹的一幕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息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春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穹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除山门上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但是知道这后两只石猴的人不多,所以白云观还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说法。这里给个提示,白云观的另两只石猴,一直在山门外,一只躲在窝风桥旁。
白云观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他们要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这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带福还家”——东岳庙庙会
“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东岳庙庙会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庙会之一,是北京庙会中的典型代表,早在元代就已兴起,明清时达到高峰。而“福”文化成为东岳 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距今至少也有300年的历史了。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历史上东岳庙庙会会期主要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春节和每月朔望之日。在庙会期间,人们祭祀东岳大帝和民间吉祥神,表现祈福求吉的心理诉求。各地民间香会行善助善。各行业也于此举办行业活动。在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还要举行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大庆典。庙会期间,东岳庙内外商贩云集,百货杂陈,形成了规模极大的庙市。
现在的东岳庙庙会除了延续古老的“摸铜马儿,洗亮眼儿,想得贵子,打金钱眼”等传统活动。还有“走福路、挂福牌、画福布、绕福树、拴福条”等特色民俗活动。福路两旁的栏杆上挂满了红色的小福牌。红红火火的,满眼軎庆。两边还挂有红色的福布。上面写满了游人真诚的祝愿,亲切、真挚的话语让人感动不已,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妇来到东岳庙的时候也在福布上写下了美好的祝愿。福路的西边有一棵比庙的年龄还大的槐树,人们叫它为“寿槐”,传说摸一摸大槐树、绕着寿槐走三圈就能身体健康。东岳庙庙会以祈福为主题。庙门外有用“福”字装饰的小路,庙内有各种各样、喜气洋洋的“福布”、“福卡”、“福牌”、“福树”,你可以花些心思,请个“福牌”什么的回家。这就叫“带福还家”,是最吉祥喜庆的事儿了。
“民间花会大赛”——龙潭湖庙会
龙潭湖庙会创始于1986年春节,庙会上的主打节目——“民间花会大赛”是最热闹的了,表演项目有:高跷、踏车、旱船、中幡、腰鼓、跑驴、挎鼓、庆丰收、莲花落、狮子舞、太平鼓等。传统的“踩街走会”也再现于农历春节,中国各地的会聚于此,沿着夕照寺南街。进公园北门,环湖边走边舞。“彩子戏楼”是老棚匠率领新一辈打造起的龙潭大戏楼,人气极旺,上面演杂技和“民间百戏”,下面是茶馆。民间手工艺品是最有怀旧感觉的。拉洋片、面人、绢人、微雕、奇石、脸谱等老民俗。以及京腔京韵说故事的30多个书棚。让人不禁回味起地道的老北京农历年。
龙潭湖庙会最争奇斗艳的还是这绵延两公里之多的各种摊位。民俗布艺、传统手工艺、民间小吃是琳琅满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大江南北中外名特小吃和各种新奇玩具、高科技工艺品。融会传统与现代。贯通民俗与创新,这真是一场新时代的大集市。
人们逛庙会主要是买些土特产和日用百货。顺便看看小戏和杂耍,进行娱乐。总之逛庙会的人不是为了吃。但人们在庙上烧香、购物、娱乐,总要转悠半天,必然又饿又累。看到各种好吃的。不免产生食欲。所以庙会上那种吃食摊子自然也就坐无虚席了。在庙会上经营风味小吃的,有它的特点,一般都是浮摊。有的支个布棚,亮出字号,里面摆了条案、长凳;有的则只将担子或手推独轮车往庙上一停,任人围拢,站立而吃。经济实惠。适合当时平民的消费水平。在定期庙会上,吃食摊比较集中;临时节年庙会则多与土产、百货、卖艺者间杂在一起。
龙潭湖庙会的小吃堪称一绝。沿湖而设的小吃街向来是游人最集中的地方,烧烤摊里烤啥的都有,响亮的吆喝声、咝咝的烤肉声响成一片。而民俗一条街等地方的特色小吃更是一应俱全,供应的小吃多以北京地方的著名小吃为主。如:老北京的隆福寺小吃、灌肠、炒肝、臭豆腐、爆肚、茶汤还有大江南北的名特产品,天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蒙古烤羊肉、绍兴臭豆腐、香港佛跳墙、泰国香蕉竹……最奇特的还是这昆虫宴。什么蚂蚱、蝉、蜈蚣、蜘蛛、蚕蛹、海马、蝎子都能炸着吃。看得人胆战心惊!
徜徉在老北京的庙会里,能呼吸到带有浓厚民俗味儿的空气。欣赏到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建,享受到“福”文化的欢乐,感受到人们的热情洋溢。庙会上的每一个布景。每一个节目。每一个吉祥物。甚至每一个小吃摊都传递着民俗文化的魅力。
老北京的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后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又稍有不同,这其中,北京的庙会最具特色。
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老北京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着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现在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几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文市”——厂甸庙会
北京的庙会中,厂甸庙会是最负盛名的,它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其他庙会无法相比的。所以厂甸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很少有人不去逛厂甸的。
厂甸是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一条小胡同。元代政府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厂厂甸。一般的庙会大都是以庙宇的名称命名,厂甸庙会的庙宇有三座。即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这三座庙宇都是明朝建造,火神庙现为宣武区文化馆,吕祖祠在厂甸七号,土地祠已拆。原地现为宣武区实验幼儿园。由于这三座庙宇相距很近,而且都在农历正月,佛事兴盛,人群和商贩摊位连在了一起,所以称为厂甸庙会。
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据乾隆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光绪年《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茶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1918年,厂甸庙会被北洋政府正式认定。成为旧都惟一的官设春节庙会集市。1945年,“残灯破庙”的冷落时期,仍有游人逾20万,占当时京城人口的五分之一: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中断一时;1963年。市政府重开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席棚布帐鳞次栉比,商摊货贩比肩靠背。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厂甸庙会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称。同时特色小吃、传统工艺、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也颇具盛名,逛庙会的人三教九流、工农兵学商无所不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每当厂甸庙会的最后一天即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在东琉璃厂西口处燃放“盒子”,那是一种大型烟花,观者甚众,使庙会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摸石猴”——白云观庙会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还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已人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而最热闹的一幕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息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春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穹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除山门上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但是知道这后两只石猴的人不多,所以白云观还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说法。这里给个提示,白云观的另两只石猴,一直在山门外,一只躲在窝风桥旁。
白云观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他们要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这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带福还家”——东岳庙庙会
“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东岳庙庙会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庙会之一,是北京庙会中的典型代表,早在元代就已兴起,明清时达到高峰。而“福”文化成为东岳 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距今至少也有300年的历史了。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历史上东岳庙庙会会期主要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春节和每月朔望之日。在庙会期间,人们祭祀东岳大帝和民间吉祥神,表现祈福求吉的心理诉求。各地民间香会行善助善。各行业也于此举办行业活动。在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日,还要举行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大庆典。庙会期间,东岳庙内外商贩云集,百货杂陈,形成了规模极大的庙市。
现在的东岳庙庙会除了延续古老的“摸铜马儿,洗亮眼儿,想得贵子,打金钱眼”等传统活动。还有“走福路、挂福牌、画福布、绕福树、拴福条”等特色民俗活动。福路两旁的栏杆上挂满了红色的小福牌。红红火火的,满眼軎庆。两边还挂有红色的福布。上面写满了游人真诚的祝愿,亲切、真挚的话语让人感动不已,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夫妇来到东岳庙的时候也在福布上写下了美好的祝愿。福路的西边有一棵比庙的年龄还大的槐树,人们叫它为“寿槐”,传说摸一摸大槐树、绕着寿槐走三圈就能身体健康。东岳庙庙会以祈福为主题。庙门外有用“福”字装饰的小路,庙内有各种各样、喜气洋洋的“福布”、“福卡”、“福牌”、“福树”,你可以花些心思,请个“福牌”什么的回家。这就叫“带福还家”,是最吉祥喜庆的事儿了。
“民间花会大赛”——龙潭湖庙会
龙潭湖庙会创始于1986年春节,庙会上的主打节目——“民间花会大赛”是最热闹的了,表演项目有:高跷、踏车、旱船、中幡、腰鼓、跑驴、挎鼓、庆丰收、莲花落、狮子舞、太平鼓等。传统的“踩街走会”也再现于农历春节,中国各地的会聚于此,沿着夕照寺南街。进公园北门,环湖边走边舞。“彩子戏楼”是老棚匠率领新一辈打造起的龙潭大戏楼,人气极旺,上面演杂技和“民间百戏”,下面是茶馆。民间手工艺品是最有怀旧感觉的。拉洋片、面人、绢人、微雕、奇石、脸谱等老民俗。以及京腔京韵说故事的30多个书棚。让人不禁回味起地道的老北京农历年。
龙潭湖庙会最争奇斗艳的还是这绵延两公里之多的各种摊位。民俗布艺、传统手工艺、民间小吃是琳琅满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大江南北中外名特小吃和各种新奇玩具、高科技工艺品。融会传统与现代。贯通民俗与创新,这真是一场新时代的大集市。
人们逛庙会主要是买些土特产和日用百货。顺便看看小戏和杂耍,进行娱乐。总之逛庙会的人不是为了吃。但人们在庙上烧香、购物、娱乐,总要转悠半天,必然又饿又累。看到各种好吃的。不免产生食欲。所以庙会上那种吃食摊子自然也就坐无虚席了。在庙会上经营风味小吃的,有它的特点,一般都是浮摊。有的支个布棚,亮出字号,里面摆了条案、长凳;有的则只将担子或手推独轮车往庙上一停,任人围拢,站立而吃。经济实惠。适合当时平民的消费水平。在定期庙会上,吃食摊比较集中;临时节年庙会则多与土产、百货、卖艺者间杂在一起。
龙潭湖庙会的小吃堪称一绝。沿湖而设的小吃街向来是游人最集中的地方,烧烤摊里烤啥的都有,响亮的吆喝声、咝咝的烤肉声响成一片。而民俗一条街等地方的特色小吃更是一应俱全,供应的小吃多以北京地方的著名小吃为主。如:老北京的隆福寺小吃、灌肠、炒肝、臭豆腐、爆肚、茶汤还有大江南北的名特产品,天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蒙古烤羊肉、绍兴臭豆腐、香港佛跳墙、泰国香蕉竹……最奇特的还是这昆虫宴。什么蚂蚱、蝉、蜈蚣、蜘蛛、蚕蛹、海马、蝎子都能炸着吃。看得人胆战心惊!
徜徉在老北京的庙会里,能呼吸到带有浓厚民俗味儿的空气。欣赏到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建,享受到“福”文化的欢乐,感受到人们的热情洋溢。庙会上的每一个布景。每一个节目。每一个吉祥物。甚至每一个小吃摊都传递着民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