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打谷场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老屋湾村的打谷场在村西头,正如谁也不知道杨婆婆为什么会出现在村里一样。这两件事都是谜,像东升西落的太阳一样悬在所有人头顶,但没人愿意真正去计较。不去计较日子不是照样在太阳从东边升起时开始又在太阳至西边落山时结束吗?不去计较人的一辈子不是一样像一场大风似的一吹就把全身的皮肤刮皱了吗?不去计较生活不照样像村前的小河一样没日没夜安安稳稳平静地流淌吗?
   老屋湾村所有的男人都姓黄,唯独小杨是个例外。当然,小杨还算不上男人,顶多是个男孩,但已经是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了,一个开始把一些想不明白的事情装在脑子里使劲想的男孩了。老屋湾村不到五十户人家,全都龟缩在一个又窄又深的山坳里,像一粒眼角皱纹里的眼屎,皱纹不展开,很难被发现。小杨经常这样想老屋湾村。这样想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用指甲抠眼角,仿佛自己的眼角沾著眼屎,抠着了,剔除了,自己心也跟着清静了。没抠着,又开始痛恨自己为什么不姓黄。不姓黄也罢了,偏偏还要跟姥姥姓,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小杨问过姥姥好多次这个问题,姥姥总是吱吱呀呀地说:“啊,是啊,为什么你要姓杨啊,因为姥姥姓杨啊……”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小杨生气地推开门板要走,门板也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竟和姥姥的一模一样。气人!
   说了等于没说。难怪村里人都说姥姥傻。
   “你这死木头!”小杨低声骂。
   “狗儿,又让门板夹到手了吗?”姥姥紧张地问。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姥姥管小杨叫狗儿。这太奇怪了,如此一来,那姥姥不就成了一条老狗了吗?
   “是,手夹断了。”小杨没好气地顶了一句,转身往打谷场跑开了。剩下姥姥的声音炊烟似的飘在空中:“慢点儿,早点回来吃饭……”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老屋湾村的打谷场在村西头,毕竟,村里人进出村子都是通过村东头的那条土路。那条土路再往前延伸二十多里,但店乡像一根冒着热气的油果子盘在小杨脑海里。但店人管油条叫油果子。上小学前,小杨央着姥姥去过乡里,生平第一次见到红砖房的小杨脸都涨红了,他使劲踢了几脚墙面,想弄清楚它到底和家里的土坯墙有什么不同。结果他发现,这墙比打谷场上的石碾子还硬,“砰”的一脚下去,一点土屑都没掉下来,眼泪却疼出来了。但他觉得很欢喜。那是一种见识了陌生的另外一个世界的欢喜,尽管那个世界距离老屋湾村不过二十里山路。
   回来后的不少日子里,小杨躺在打谷场的稻草堆里看天的时候,总是想,要是能站在云上看一眼乡里就好了。乡里那个卖油果子的老人真是厉害,用一根筷子在两条叠着的面泥上一摁,再一拉,一旋,往沸腾的油锅里一放,油果子就气鼓鼓地变大了,跟变魔术似的。要是自己也能像这油果子一样瞬间就长大,该有多好。那油果子真香啊,比肉还香,村里每年杀猪好几次,肉香一年便能闻好几回,可这油果子香一年也闻不了几回。这么想时,香味像长了钩子一般,把小杨的口水拽了出来。
   小杨抹了一把嘴角,那儿竟然真的溢出了一丝口水,这让他有些羞恼。太阳还没落山,风从远处的峡谷吹了过来,稻草垛有些摇晃,小杨的身体也跟着摇晃,同时竟觉出自己皮肤一阵微微的悸动,一层鸡皮疙瘩突然冒了出来。原来,1983年的深秋已经带着寒凉悄无声息地来到身旁了。小杨叹了一口气,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该来的总会来,意料之中,不新鲜,老样子,难道自己的将来也是这样一成不变地重复吗?
   抽一根干稻草放进嘴里嚼了嚼,小杨皱起了眉头。经过几个月雨水和阳光的掠夺,稻草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天然清香,小杨“呸”的一声吐出稻草,翻身跃了下来,朝家的方向慢慢踱去。远处的炊烟细细直直地升上来,被风一吹,开始变弯变粗,然后胡乱地笼罩在村子上方,泛着青色的光亮。它总是比夜幕先到一步,既是姥姥呼唤吃饭的信号,也是干稻草死去后庄严的敬礼。
   小杨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这个打谷场的。大约一年前吧,不对,不到一年呢。那时,村里池塘结满了冰,冰面上正冒着丝丝缕缕的寒气。一出门,每个人都是一台吐着白气的拖拉机,小杨和一群村里的伙伴们在村东头的下坡路上欢快地跑着,把白气拖得老长,拖拉机变成了一个个风驰电掣的小火车头。
   很快,火车头全部停了下来,为首的拐子有了新玩法。老屋湾的孩子们管头领和老大叫拐子,这很奇怪,被叫作拐子的人并不跛,也不瘸,但似乎格外中意这个略带贬义的称谓。拐子想带领大家玩一个游戏,方法异常简单,一群人同时出手心或手背,挑出不一样的人即可。不一样的那个倒霉蛋必须接受惩罚,或者说是挑战——择一处合适的位置,双脚在冰面上站立一秒。接近十个人呢,怎么说也不会运气那么差吧,小杨是这么想的,所以围在一起选人的时候并不是很紧张,相反,只是觉得很刺激,小脸也因为刺激涨得红红的。拐子似乎格外关心小杨,单独对着小杨比画了一下手心,还对着小杨若有若无地点了点头。小杨一下子就明白了,拐子这是叫他出手心呢。
   小伙伴们围成了一个圆圈。“一——二——三!”随着拐子的口令,小伙伴们亮出了底牌。小杨傻了,所有人都是手背,就他手心,他拿哀求的眼神看拐子,拐子却已经在池塘边开始选位置了。
   拐子用竹棍敲了敲一处冰面,对小杨说,这儿结实,来吧。
   小杨一只脚踏在岸上,另一只脚吊在冰面上像柳条儿戏水一样来回试探,双手紧紧由拐子扯着。小杨还没试探好,拐子的双手已经猛地缩了回去。“咔嚓”一声,冰面发出玻璃破碎般的声音,喉咙里的惊叫还没来得及吐出来,一阵刺骨的寒冷从下而上传来,小杨觉得自己瞬间成了一个冰坨子。
   小杨是哆哆嗦嗦地慢慢吞吞挪回家的,步子根本不敢快,稍微一快,刺骨的风便像刀子一样开始割肉。小杨走回家的时候,拐子已经带着小伙伴们往更远的河堤那里跑了。看着一团团欢快的白气远远地抖动,小杨倒抽了一口凉气,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堂屋正中的大树根都烧了好半天了,干净的棉衣也换上了,坐在火堆旁的小杨还是觉得冷,手脚不听使唤地冷不丁抖动一下。小杨不怨拐子,也怨不起。他没这个资格,他不想怨任何人。谁叫他姓杨呢?别人都姓黄,自然不一样的人就是他啊,还用得着通过手心手背挑出来吗?    姥姥也不问是怎么回事,仿佛她知道即使问了,小杨也会说是不小心掉进池塘了。她只是把小杨的手拢在手心里,使劲儿地搓,直到把小杨的眼泪给搓下来了,这才问:“饿不饿,姥姥给你烙两块糍粑。”说完,也不管小杨同不同意,拾起火堆旁的火钳,颤颤巍巍地往厨房去了。小杨的眼泪便又滴了下来,姥姥老了,和这座上了年岁的土坯房一样,已经有些摇摇晃晃了。今后房子塌了,谁来管他呢?
   那之后,小杨便很自觉地和拐子及小伙伴们划清了一条界线,一条和象棋盘中间的楚河汉界类似的界限。奇怪的是,小杨不去找他们,他们也不来找小杨,仿佛那次游戏的目的,仅仅是让小杨意识到什么而已。领悟到这一点,小杨便很少再去村东头了。
   村西头的打谷场就这样成了小杨的个人世界。
   村里人很少来打谷场是有原因的。打谷场不过是山脊底部的一处开阔地带,被人修整平了便也就成了打谷场。再往西是连绵不断的山,风从连绵不断的山里连绵不断地吹过来,在打谷场这个地方一汇聚,风力立马得到增强。大风掠过树梢时发出可怕的啸叫,人们说,这是打谷场后面山腰坟地里的幽灵在空中游荡。
   小杨不怕这些幽灵。起码,这些幽灵从来没有戏弄过他,从来没有瞧不起他,从来没有故意疏远他。他们住在地底下,尽管看不见,却听得见,别人避而远之的呜呜声在小杨的耳朵里,却是再亲切不过的安眠曲。好几次,他靠着草垛背风的角落里听着风声竟然睡着了,梦里,他梦到了他的妈妈——那个村民口中克夫的女人——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如同他躺在草垛的怀里一样。醒来的时候,泪水还没风干,怀里的一把稻草仍有余温。
   日子就在冬天的大风和春天的暖阳中缓缓流逝,却把小杨留在原地——打谷场。若干年过后,小杨依然庆幸,在老屋湾村的不长的日子里,他其实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毕竟,1984年离开之前那里的人从来没有打过他,也从来没有当面骂过他。这也是他还把老屋湾村当作故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掉进冰冷的池塘以后,他开始清醒地知道,他和真正的老屋湾村之间,冷冷地隔着一层透明的冰。
   小杨喜欢读书,一放学就背着书包直接往西跑,连家门都不进,书包屁颠屁颠地打在他的小屁股上,像大人温暖的手在疼爱地拍。书本是他的第二个打谷场呢,进入书的世界,小杨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而姥姥却是越来越糊涂了。明明知道她的狗儿书读累了就会蜷在打谷场的草垛里,仍然踮着小脚在村口等他放学回家。看着姥姥远远地颤颤地走过来,小杨悲哀地发现,姥姥不是朝他走来,而是向稻谷场后面山腰的坟地走来。
   当打谷场上的风越来越湿热的时候,小杨开始莫名其妙地兴奋,有时甚至整宿睡不着。因为那意味着,他期待的暑假像一个即将到来的人一样越走越近了。小杨很清楚地在脑海里盘算过,自己要的其实不是一个假期,而是一个夏天,一个热火朝天的夏天,一个他和老屋湾村的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的夏天。甚至他就觉得,从去年秋天他将打谷场占为己有开始就是为了等这个夏天,暑假不过是和夏天搅和在一起到来罢了。
   暑假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正式来临了。小杨瞄着独眼老爷爷从校门口远远走过来,缓缓地,手里提着那块生了锈的角铁。曾经好多次,老爷爷举起锈迹斑斑的角铁作势要打人,吓得高年级的淘气男生一哄而散。老爷爷走到走廊中间悬着的铁钟前,低头看了看表,又抬眼四处瞄了瞄,最后终于举起了角铁。悠扬的钟声开始在校园内回荡。小杨第一个从教室里冲出去,右手按住书包,左手在空中奋力甩开。阳光热辣辣地照在脸上,细密的汗珠慢慢凝聚成线,这个时候,就像纸糖含在了嘴里,他清晰而肯定地感觉到,美妙的夏天开始了。
   老屋湾村的夏天就是两个字——“双抢”。在稻谷集中成熟的时候,抢着收上来,意味着上半年的收成没有烂在地里;还有是在这个时候,再抢着把秧苗种下去,下半年便又有了丰收的指望。这就是所谓的“双抢”了。“双抢”的时候,几乎全村人都汇聚在了打谷场,连不喜热闹的姥姥都会把家里蒙了一整年尘灰的两嘴双耳大陶壶洗净,掰下一块老茶饼放进壶里,一吊子开水冲下去,闷上壶盖,往打谷场上挑。本该叫一声叔叔的阿旺当然也会上打谷场,除了忙自己的活儿,他还会闷声不响地帮小杨和姥姥收割庄稼。阿旺是母亲克死的丈夫的弟弟,他从来都不认小杨是他的侄子,事实上,小杨也不敢叫他叔。听村里闲言闲语说,他的父亲是一个挑着担子游走在乡间村野的货郎,理由很简单——小杨的母亲消失后,那个货郎再也没有来老屋湾村。
   小杨不相信自己是货郎的儿子,但如果不是,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吗?村主任家买了台“华多”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天没擦黑就搬到门前打开放,那场面不亚于大队部放电影。电视里,孙悟空就是从石头缝里翻着跟斗蹦出来的。问题是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他啥也不会,连把手背变成手心都不会。这个问题太费脑子,也太宏大,宏大到他小小的脑袋瓜根本装不下。能装得下的是,老屋湾村没赶他和姥姥走,村主任没赶,阿旺叔叔也没赶,每年夏天还会帮他们抢收抢种。小杨喜欢这些能装得下的东西,简单而温暖,他甚至已经想好,自己一定要找一个机会冲阿旺喊声叔叔。而且,可能的话,为什么不主动找拐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打谷场的边缘抽陀螺呢?
   姥姥陶壶的两个上翘的弯嘴上,倒扣着两只绿色的搪瓷缸。见人们累了,脖子上挂着湿漉漉的毛巾远远走过来,姥姥就会招手,大声地不厌其烦地念叨:“喝口茶,降降暑,喝口茶,降降暑……”没什么人停留,因为几乎每家也都有这么一个陶壶,也照样倒扣着搪瓷缸。那些搪瓷缸白得干净,甚至没有一点掉瓷,更看不见铁锈。陶壶的后面,坐着热情招呼他们喝水的堂客。村里男人管老婆叫堂客,喝自家堂客的茶水多好,谁会喝姥姥的呢?何况那两只绿色的搪瓷缸都太老旧了,颜色分不清不说,甚至还掉了瓷儿。但阿旺会,他朝他堂客走过去,路过姥姥的那只陶壶时,会熟练地用右手一巴掌扣住搪瓷缸底,顺势翻转过来,左手按住陶壺一角,壶嘴里的凉茶便咕咚咕咚稳稳地注进了缸子。看他仰脖一饮而尽时,姥姥兴奋得像个孩子。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苏薇,河南安阳人。作品散见于《今古传奇》《短篇小说》《当代小说》《清明》《威宁诗刊》等刊物。散文《孩子,我为你骄傲》获2012年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中篇小说《白衣云影》获《今古传奇》2015年第二届“全国优秀小说大赛”一等奖。  1  三年前,齐飞从那个名叫亳城的偏远小镇回来,就开始惧怕夏天。  他一个人坐在咖啡屋里靠窗的位置,翻着一本随手买来的地理杂志。咖啡屋主色调是经典的蓝,墙角
1   老楚下了公交车,步行一里多的石子路,一踏上往家的土路,就像离水的鱼又一猛子扎进河里,浑身松快起来。喉咙里咔的一声,吊上一口浓痰,噗的一声吐向正前方。像观赏一朵花,惬意地看着那口痰落地,漾起小小一圈尘土。再踩上去,前后搓踏,左右辗压,然后,那口痰就不见了,只剩一團水迹。   在县城,就没这么痛快。好好的土地,不是用砖就是用水泥覆着,一口痰都着不得。大楼也高得离地越来越远。去年在弟弟家,见
第一站:温州地质科普馆  (捐赠化石、标本、期刊,倡议建立温州科普馆)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温州地质科普馆开馆仪式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戴金星院士。他其实是温州地质科普馆成立的倡议者和推动者。  早在2018年,戴金星院士在第十一地质大队调研时,首次建议在温州建立地质科普馆。2019年,在温州召开的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戴院士再次倡议建立温州地质
摘 要: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强化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性,这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正确指导和要求。家庭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应当以劳动素质培养为目标导向,明确新时代家庭劳动教育新要求;以劳动任务为基础,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重视自身劳动能力发展;以劳动意识养成为重点,探索家庭劳动教育模式创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水体组成部分。近几十年,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上石油开采、船运活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有毒有机污染物和金属元素等纷纷被带进海洋,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整个蓝色地球逐渐变了样。  海洋污染中陆地污染源占了80%甚至更多,它们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汇入海洋。污染物一旦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特别是一些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研发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国家大力推动的重点科研领域,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必须直面的重大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朱利民长期从事复杂曲面零件高效精密数控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从数控编程、工艺力学、三维测量、运动控制到数控系统与机床,取得了系统性成果,在航天、航空和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获得重
1   装死人的棺材却叫“生口”,叫得那个亲切和客气,好像死是一件享受的事。人上了年纪,有能力又有孝心的儿女,就给老爹或老娘准备一副生口,这是老人们心上的事,就想死后占一口好棺材,棺材做什么样,厚薄,生前见着才放心。每有这样的儿女,村里的老头老太太无比羡慕,逢人便夸,当着儿子儿媳更是夸个没完,希望儿子儿媳效仿,但大多数儿子儿媳装聋作哑,因为一副生口价格不菲。   生前能否备下生口,对死便有两种认同
1   刘麦苗的娘家在老深老深的深山里,一层一层的山裹得像卷心菜,那地方名字很怪叫鸡屁股山。门前一条鸡肠子河,雨天就泛滥,晴天就断流。鸡屁股山的人一辈子不洗澡,水比油还贵。水从鸡屁股上冲下来,带着油亮亮的白石头满山转,刘麦苗就追着水跑,一跑就是几十里,细如鸡肠的河在山涧里曲里拐弯流着流着就没了。   换铝盆铝锅的到了山里,小卡车停在土路上,崖下错错落落三五户人家就叫个村子,老鼠似的打个洞就是家。
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布莱希特  近来中美关系紧张局势愈演愈烈,政治编织的无形大网正横亘在两国正常的社会、经济、学术等交流合作之间。杨振宁、饶毅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先后发声,呼吁国与国之间必须保持合作才能共同进步。正如饶毅所说,即使在上世紀“冷战”最黑暗的日子里,科学家的互动是人类最鼓舞人心的活动之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界不止在努力打破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沟通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是2010年1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13年3月正式进入运行期,依托单位是中海油研究总院。  实验室总体定位是:以高效开发海洋油气为目标,以引领海洋石油高效开发技术前沿为导向,以认识油藏、高速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为主线,开展重大和关键技术攻关,引领和支撑海洋石油高效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指导并协助油田开展矿场试验,解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