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心房颤动190例,在给予原发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胺碘酮治疗,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和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8.95%;对照组有效率为70.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疗效优于普罗帕酮组。
【关键词】 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房电活动极度紊乱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一般多见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老年群体,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之一,是仅次于早搏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成倍的增加。根据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大类[1]。我院在2009年2月——2012年2月以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9年——2012年2月本院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心电图确诊为心房颤动。②所有病例均排除离子紊乱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排除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本组男性112例,女78例。年龄45-90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123例,持续性房颤67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85例,Ⅱ级64例,Ⅲ-Ⅳ级41例。另取2006年2月——2009年2月间心房颤动病人190例作对照组。男118例,女72例。年龄40岁-87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108例,持续性房颤82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0例,Ⅱ级79例,Ⅲ-Ⅳ级51例。两组间病人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间病人均给予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观察组予以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于5分钟内静脉注射,如无效重复注射70mg,同时口服普罗帕酮片150mg/次,3次/天;治疗组病人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加胺碘酮150mg,于10分钟内静脉注射。完毕后前5小时胺碘酮每分钟1mg,静脉滴注,后19小时胺碘酮每分钟0.5mg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胺碘酮片第1周0.2g,3次/天,第2周减为0.2g,2次/天,第3周减为0.2g,1次/天.用药期间监测心电图,每日1次,QT间期>0.5秒需要慎重,在某些情况下可酌情减量,必要时需要停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7天后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效果。分为三个评价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②有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③无效:经过治疗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样本认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由表1可见,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53%。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很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心室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房颤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增加病死率,更为严重的是房颤可以引起体循环栓塞,特别是脑栓塞。中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77%,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达7.5%[2]。恢复窦性心律是控制心脏节律,改善运动能力并减少栓塞危险的常用手段,如无禁忌证应尽量将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从机制上讲,胺碘酮为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可轻度阻滞钠通道,同时阻断钾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延迟除极。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2]。本科应用胺碘酮治疗房颤疗效明显(有效率88.95%),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胺碘酮主要的缺点是起效慢,另外可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以肺间质纤维化、肝功能损害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经过减量或停药可以逆转[3]。所以要定期复查心电图、胸片及甲状腺功能,肺功能减退时慎用,甲状腺障碍者不能禁用。
IC(普罗帕酮)类药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4]。根据以上结果,胺碘酮应用于临床治疗房颤,效果明确,短期使用毒副作用少,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峻.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W].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
[2] 郭继鸿.心律失常新进展[W].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103:163-164.
[3] 颜光美.药理学[W].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W].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6.
【关键词】 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房电活动极度紊乱而损及机械功能为特点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一般多见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老年群体,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症之一,是仅次于早搏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成倍的增加。根据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大类[1]。我院在2009年2月——2012年2月以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9年——2012年2月本院住院患者。纳入标准:①心电图确诊为心房颤动。②所有病例均排除离子紊乱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排除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本组男性112例,女78例。年龄45-90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123例,持续性房颤67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85例,Ⅱ级64例,Ⅲ-Ⅳ级41例。另取2006年2月——2009年2月间心房颤动病人190例作对照组。男118例,女72例。年龄40岁-87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108例,持续性房颤82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0例,Ⅱ级79例,Ⅲ-Ⅳ级51例。两组间病人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间病人均给予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观察组予以普罗帕酮注射液70mg于5分钟内静脉注射,如无效重复注射70mg,同时口服普罗帕酮片150mg/次,3次/天;治疗组病人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加胺碘酮150mg,于10分钟内静脉注射。完毕后前5小时胺碘酮每分钟1mg,静脉滴注,后19小时胺碘酮每分钟0.5mg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胺碘酮片第1周0.2g,3次/天,第2周减为0.2g,2次/天,第3周减为0.2g,1次/天.用药期间监测心电图,每日1次,QT间期>0.5秒需要慎重,在某些情况下可酌情减量,必要时需要停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7天后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效果。分为三个评价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②有效:经过治疗后,使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③无效:经过治疗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样本认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由表1可见,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53%。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很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心室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房颤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增加病死率,更为严重的是房颤可以引起体循环栓塞,特别是脑栓塞。中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77%,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达7.5%[2]。恢复窦性心律是控制心脏节律,改善运动能力并减少栓塞危险的常用手段,如无禁忌证应尽量将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从机制上讲,胺碘酮为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可轻度阻滞钠通道,同时阻断钾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延迟除极。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2]。本科应用胺碘酮治疗房颤疗效明显(有效率88.95%),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胺碘酮主要的缺点是起效慢,另外可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以肺间质纤维化、肝功能损害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经过减量或停药可以逆转[3]。所以要定期复查心电图、胸片及甲状腺功能,肺功能减退时慎用,甲状腺障碍者不能禁用。
IC(普罗帕酮)类药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4]。根据以上结果,胺碘酮应用于临床治疗房颤,效果明确,短期使用毒副作用少,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峻.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W].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
[2] 郭继鸿.心律失常新进展[W].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103:163-164.
[3] 颜光美.药理学[W].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W].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