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不一,对数学教材的认知不足,对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对课改信念产生动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着重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的课堂特征,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数学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课堂特征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的真功夫表现在教与学的理论上,必须关注课堂,研究课堂。
一、新课程数学课程目标
新课程数学的目标就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新课程数学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从而实现“大众化”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数学课堂的特征。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特征
(一)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的交往活动。教师的任务是:(1)积累教育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2)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究内容,并参与讨论。(3)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4)实施评价。学生方面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老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和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二)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索的。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都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索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爱好,立足社会需求,立足个人将来实用。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 浙教版九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晴天(除正午)将学生带到操场特定被测物处,叫学生用带来的皮尺和标杆测出被测物的高度(让标杆的顶端投影和被测物的顶端投影重合,测出标杆的高度、标杆的投影长度、被测物的投影长度,然后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求被测物的高度)。
(三)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探究的课堂
讨论、合作、探究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的一种手段,交流则是促进学生成果共享。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就是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进步。
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來,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其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这还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和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如,在学校的一节公开课中 ,我在《矩形1》中安排了折纸活动,要求只用一张矩形ABCD纸片折出30°、60°、15°的角。
先鼓励学生折出相应的角,实在完不成,教师可提示折法。先沿矩形对折、长边重合,得一折痕EF;展开后再折,再折时将矩形的一角A放在EF上得点G、新折痕必须通过矩形的另一角D,可得∠GDC为30°。当学生无法证明时,可再提示过点G作DC的垂线GH, 就可求出∠GDC 为30°,从而60°、15°的角易得。
教师要注意不能先告诉其答案,让学生经过探究,实在不行时,再提示。
(四)数学的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调查反映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困难,而有少数学生则完全放弃学习数学。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各班学生的差异更大,仍用老办法去上课,上述问题更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更是受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就有不同的效果,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续发展,能让差生吃得着,优生吃得饱。
如,浙教版九上第二章《二次函数》:
对于后进生而言,就只掌握三点:(1)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y=ax2+bx+c(a≠0);(2)当a>0时,开口向上,有最小值,当a<0时,开口向下,有最大值;(3)对称轴是x=-■,最大(小)值的求法是y=■。
对优等生而言,则彻底弄清楚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加强优等生对知识运用的训练。例如:已知,菱形ABCD中,对角线AC=6,BD=8,在AD边有一动点P,过点P作对角线AC、DB的平行线,交DC、AB于点M、N,求当动点P在何处时三角形PMN的面积最大。如下图:
■
(五)数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数学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讲数学史,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讲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背景资料都可做德育教育资料,把这些资料真正用好、用活,可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如,讲“黄金分割”时,穿插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他只有初中毕业,但却以“黄金分割”为依托,创造发明了优选理论,利用反复在线段上取“黄金分割”点的方法,较快地找到最佳方案,减少试验次数,节约试验经费。这种方法,在科研究和生产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六)数学课堂是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情绪饱满,即使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不守纪律或不参加学习活动,都不能发火、斥责学生,要巧妙地运用激情语言,适当的提问及其它辅助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这种激情的感染,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精神振奋,就会有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学习、独立学习等,而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之间的一个平衡。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 课堂特征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的真功夫表现在教与学的理论上,必须关注课堂,研究课堂。
一、新课程数学课程目标
新课程数学的目标就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新课程数学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从而实现“大众化”的理念,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数学课堂的特征。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特征
(一)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的交往活动。教师的任务是:(1)积累教育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2)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究内容,并参与讨论。(3)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4)实施评价。学生方面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老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和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二)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索的。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都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索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爱好,立足社会需求,立足个人将来实用。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 浙教版九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晴天(除正午)将学生带到操场特定被测物处,叫学生用带来的皮尺和标杆测出被测物的高度(让标杆的顶端投影和被测物的顶端投影重合,测出标杆的高度、标杆的投影长度、被测物的投影长度,然后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求被测物的高度)。
(三)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探究的课堂
讨论、合作、探究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的一种手段,交流则是促进学生成果共享。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就是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进步。
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來,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其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这还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和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如,在学校的一节公开课中 ,我在《矩形1》中安排了折纸活动,要求只用一张矩形ABCD纸片折出30°、60°、15°的角。
先鼓励学生折出相应的角,实在完不成,教师可提示折法。先沿矩形对折、长边重合,得一折痕EF;展开后再折,再折时将矩形的一角A放在EF上得点G、新折痕必须通过矩形的另一角D,可得∠GDC为30°。当学生无法证明时,可再提示过点G作DC的垂线GH, 就可求出∠GDC 为30°,从而60°、15°的角易得。
教师要注意不能先告诉其答案,让学生经过探究,实在不行时,再提示。
(四)数学的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一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调查反映这样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困难,而有少数学生则完全放弃学习数学。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各班学生的差异更大,仍用老办法去上课,上述问题更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更是受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就有不同的效果,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续发展,能让差生吃得着,优生吃得饱。
如,浙教版九上第二章《二次函数》:
对于后进生而言,就只掌握三点:(1)二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y=ax2+bx+c(a≠0);(2)当a>0时,开口向上,有最小值,当a<0时,开口向下,有最大值;(3)对称轴是x=-■,最大(小)值的求法是y=■。
对优等生而言,则彻底弄清楚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加强优等生对知识运用的训练。例如:已知,菱形ABCD中,对角线AC=6,BD=8,在AD边有一动点P,过点P作对角线AC、DB的平行线,交DC、AB于点M、N,求当动点P在何处时三角形PMN的面积最大。如下图:
■
(五)数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数学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讲数学史,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讲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背景资料都可做德育教育资料,把这些资料真正用好、用活,可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如,讲“黄金分割”时,穿插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他只有初中毕业,但却以“黄金分割”为依托,创造发明了优选理论,利用反复在线段上取“黄金分割”点的方法,较快地找到最佳方案,减少试验次数,节约试验经费。这种方法,在科研究和生产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
(六)数学课堂是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情绪饱满,即使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不守纪律或不参加学习活动,都不能发火、斥责学生,要巧妙地运用激情语言,适当的提问及其它辅助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这种激情的感染,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精神振奋,就会有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学习、独立学习等,而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之间的一个平衡。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