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教师教育智慧,是指教师在其专业领域深刻体验与执著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与教育过程所持有的一种深刻洞察、精确理解、迅速判断等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维品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智慧的独特性,教师的教育智慧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智慧的敏锐性,教师的教育智慧对问题有着灵敏的反应与迅速的判断;智慧的缄默性,教师的教育智慧一般无法用文本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智慧的创造性,教师的教育智慧具有创新工作的功能;智慧的幽默性,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显得诙谐轻松与顺利圆满;智慧的随机性,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事先无计划、无预知的情况下能够凭直觉娴熟应对与化解各种困难局面;智慧的直觉性,教师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智慧的高效性,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教育智慧具有如此出神入化、奥妙无穷的教育效能,因此,做一名富有智慧的教师,是多少教师一生的美好夙愿。
据此,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由如下几方面构成。
一、知识为前提
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是一个专门从事学习知识、传播知识、丰富知识的文化群体,因此,知识在教师教育智慧尤其是理性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著作中的观点,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公共知识——明确的、可以言传的、外显的、能够用各种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一种是个人知识——缄默的、个体的、内隐的、难以言传的知识。照此划分,教师的教育知识亦可分成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式、课程化的教育公共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技能方法、教育信息技术等;一类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悟并总结出来的方法、技巧、程式、策略等。两类知识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又互补交融,相得益彰。理论知识是教师的主观认识、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方法等有正确而又深刻的理论洞察,属于康德所说的“纯理性”。教师的“纯理性”对于教育实践具有一种“前定”的效果倾向,即有怎样的“纯理性”,便会产生怎样的实践倾向,“纯理性”发挥着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西赛罗曾精辟地论述过理性与智慧的关系:“当理性发展成熟和完善,便被恰当地称之为智慧”;个人知识是教师的实践知识、情景知识,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包括教师对自己价值观、目标、生活哲学、风格、个性,优缺点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的了解和认识”。[1]一旦教师在情景体验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内在认知架构与个人知识模式,就会逐步远离教育行为的盲目性、重复性与低效性,进而为产生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理性智慧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由此可见,扎实丰富、鲜活实用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是催生教师理性智慧的必备条件。
二、经验为根基
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的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从本质上讲,教育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这使教育情景很难从属于某种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则。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教育实践要求教师时时刻刻机敏地感知、辨别与顿悟当下教育情景。感知,意味着教师要抓住具体情景中的一切细节,思考该情景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辨别,意味着教师要明白该情景和其他情景的差异,其间暗含了哪些行动可能,拟采取何种行动;顿悟,意味着教师明白某个学生的某种表现和行为必然发生与“他是谁”相联系,从而形成特定情景的经历感和意义感。[2]由此可见,洞察并解决当下复杂教育情景中的种种问题,仅靠公共理论原理、知识与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凭借教师自己根据问题的背景、性质与特点,在以往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丰富工作经验中检视选择,经过一番精心的甄别、提取、优化与整合,组合成一个富有智慧的策略思路与解决方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消解与排除。这既是优秀教师排解教学障碍、开展教育活动、凸显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智慧诞生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基本程序。因此,“就教师的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倡导的。”[3]
三、思考为钥匙
贝斯特在其《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曾这样说过:“思维也许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但对学校来说,却是最重要的;同时,智慧的训练也许不只是学校的职责,但归根到底是学校存在的理由。”贝斯特将思考与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苏霍姆林斯基则直载了当地指出智慧的产生离不开大脑思考:“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诊断教学问题的思考,可以逐渐练就一副见微知著、循表求实的精湛慧眼;寻找实践策略的思考,可以不断历练披沙拣金、识优择美的鉴别能力;检视内心历程的思考,可以渐渐养成扪心反思、自我完善的良好习惯;瞻望教育未来的思考,可以及时校正前行方向,提升器量胸襟境界。大量实例表明,养之有素、持之不懈的思考习惯,才能使教师深刻领悟规律、觉悟思想、酲悟才华、顿悟事理,彻底摆脱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从众跟风的习俗,逐步走向有主见、有创见的智慧之境。在精思熟虑、孜孜不倦地探寻、追求和营造着智慧的同时,教育智慧也确实有着“不假思考”的直觉性现象出现。表面上看,直觉是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但必须要注意到:直觉毕竟是一种思维活动,不能因为它似乎没有思维的时间与逻辑序列而否认它的思维性质;直觉判断仅是一个结果,它的“前期”过程是日常大量的体验与深思熟虑的积累。关于思考对促进人智慧产生的重要价值,教育家杜威早就注意到了:“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的负担。因为它冒充知识,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流毒,它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想的种种条件上。”[5]
四、情感为动力
教育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如果只从认识范畴来谈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完整、不和谐的。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教育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从情感方面讲,智慧型教师是具有一种“人本取向”之智慧的教师。目前,对教育活动中的“人本取向”尚有不同看法,对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尚有歧见。笔者认为,教育的“人本取向”贯彻的是“人是目的”这一崇高的人文精神。当然应承认“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然而,人为工具的一面究竟是为“人是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人本取向”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它不仅建筑于理性认识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扎根于师生的情感关系之中。教师教育智慧中的情感内涵主要应当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觉察自己的情感,了解产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对别人与某些决策的感觉,掌控自己的生活。(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和忧郁,也就是能够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3)激励自己,能够整理情感,让自己朝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4)明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真正的感受,觉察别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别人的心理。(5)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因应、协调进而引导别人的情感,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团结共享的气氛,提升集体精神,使集体生活充满和谐与生机。上述五点,是和谐愉悦、健康舒畅、轻松自由的情感大厦形成的坚实基石,也是智慧得以破土而生的温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情感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本原性、根基性问题。它不仅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主宰着人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的动力,促进认知的发展。”[6]
五、能力为形态
“智慧属能力范畴,它是辨析、判断、发明及创造能力。毫无疑问,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7]此判断虽说有些偏颇,但还是道出了智慧的核心内涵。能力作为教育智慧的基本表现形态,主要体现在:客观准确地认识把握教育本质特征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能力;清晰科学地洞察掌握系统的学科课程精神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教学能力;完整透彻地领悟知识的基本价值与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精益求精地反思教育实践与改进教学的研究能力;与时俱进地吸收先进思想观念与探索改变现状的创新能力。在这些基本的、主要的能力之外,耐心周到、明察秋毫的观察力,深刻全面、清晰完整的理解力,迅速准确、合乎逻辑的判断力等,都是构成教育智慧的能力因素。从智慧的构成来看,能力是教育智慧的准确体现与完美表达,但从能力的发展来看,教育智慧则具有推动能力进步提升的促进功能。作为普通教师,上述诸种能力要求无疑是苛刻严格的,但作为教育智慧的内涵构成要素,它是必备的。正如叶澜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8]
教师教育智慧是一个系统完备、富有生机的心智思维品质,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其中,生动丰富的专业知识如同大树发达的根系,源源不断地为树身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宝贵的实践经验就像那大树的树干,支撑着大树巍峨的躯冠;勤奋的思考则仿佛是那繁茂重叠的树枝,默默无闻地为大树搭造起一片碧玉的绿荫;情感是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不停地为大树提供着生长能源;能力则如同那挂在枝头上的茂盛花果,凸显出大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常数,“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9]只有完整地将教师教育智慧视为是一个内涵构成丰富、彼此和谐互补、不断变化生成的完整系统,才能准确客观地解读和营造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人,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成长的智慧,关于自身成长、学生成长、人类成长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仅需要用成长的智慧去创造智慧的教育,而且它的生命力和归宿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广阔的天地——这就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地、幸福地发展成长。
注释:
[1]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学卷[Z];教师教育卷[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
[2]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9).
[3]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A].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冯建军,朱小蔓.小学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J].教育参考,2002,(10).
[7]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据此,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由如下几方面构成。
一、知识为前提
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是一个专门从事学习知识、传播知识、丰富知识的文化群体,因此,知识在教师教育智慧尤其是理性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著作中的观点,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公共知识——明确的、可以言传的、外显的、能够用各种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一种是个人知识——缄默的、个体的、内隐的、难以言传的知识。照此划分,教师的教育知识亦可分成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式、课程化的教育公共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技能方法、教育信息技术等;一类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悟并总结出来的方法、技巧、程式、策略等。两类知识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又互补交融,相得益彰。理论知识是教师的主观认识、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制度、方法等有正确而又深刻的理论洞察,属于康德所说的“纯理性”。教师的“纯理性”对于教育实践具有一种“前定”的效果倾向,即有怎样的“纯理性”,便会产生怎样的实践倾向,“纯理性”发挥着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西赛罗曾精辟地论述过理性与智慧的关系:“当理性发展成熟和完善,便被恰当地称之为智慧”;个人知识是教师的实践知识、情景知识,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包括教师对自己价值观、目标、生活哲学、风格、个性,优缺点等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的了解和认识”。[1]一旦教师在情景体验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内在认知架构与个人知识模式,就会逐步远离教育行为的盲目性、重复性与低效性,进而为产生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理性智慧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由此可见,扎实丰富、鲜活实用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是催生教师理性智慧的必备条件。
二、经验为根基
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基础上,那么实践智慧更多的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智慧。如果离开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从本质上讲,教育情景具有易变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这使教育情景很难从属于某种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则。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教育实践要求教师时时刻刻机敏地感知、辨别与顿悟当下教育情景。感知,意味着教师要抓住具体情景中的一切细节,思考该情景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辨别,意味着教师要明白该情景和其他情景的差异,其间暗含了哪些行动可能,拟采取何种行动;顿悟,意味着教师明白某个学生的某种表现和行为必然发生与“他是谁”相联系,从而形成特定情景的经历感和意义感。[2]由此可见,洞察并解决当下复杂教育情景中的种种问题,仅靠公共理论原理、知识与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凭借教师自己根据问题的背景、性质与特点,在以往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丰富工作经验中检视选择,经过一番精心的甄别、提取、优化与整合,组合成一个富有智慧的策略思路与解决方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消解与排除。这既是优秀教师排解教学障碍、开展教育活动、凸显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智慧诞生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基本程序。因此,“就教师的个体而言,他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师有个人风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倡导的。”[3]
三、思考为钥匙
贝斯特在其《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曾这样说过:“思维也许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但对学校来说,却是最重要的;同时,智慧的训练也许不只是学校的职责,但归根到底是学校存在的理由。”贝斯特将思考与智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苏霍姆林斯基则直载了当地指出智慧的产生离不开大脑思考:“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诊断教学问题的思考,可以逐渐练就一副见微知著、循表求实的精湛慧眼;寻找实践策略的思考,可以不断历练披沙拣金、识优择美的鉴别能力;检视内心历程的思考,可以渐渐养成扪心反思、自我完善的良好习惯;瞻望教育未来的思考,可以及时校正前行方向,提升器量胸襟境界。大量实例表明,养之有素、持之不懈的思考习惯,才能使教师深刻领悟规律、觉悟思想、酲悟才华、顿悟事理,彻底摆脱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从众跟风的习俗,逐步走向有主见、有创见的智慧之境。在精思熟虑、孜孜不倦地探寻、追求和营造着智慧的同时,教育智慧也确实有着“不假思考”的直觉性现象出现。表面上看,直觉是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可经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但必须要注意到:直觉毕竟是一种思维活动,不能因为它似乎没有思维的时间与逻辑序列而否认它的思维性质;直觉判断仅是一个结果,它的“前期”过程是日常大量的体验与深思熟虑的积累。关于思考对促进人智慧产生的重要价值,教育家杜威早就注意到了:“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的负担。因为它冒充知识,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流毒,它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想的种种条件上。”[5]
四、情感为动力
教育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如果只从认识范畴来谈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完整、不和谐的。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教育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从情感方面讲,智慧型教师是具有一种“人本取向”之智慧的教师。目前,对教育活动中的“人本取向”尚有不同看法,对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育人为本”尚有歧见。笔者认为,教育的“人本取向”贯彻的是“人是目的”这一崇高的人文精神。当然应承认“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然而,人为工具的一面究竟是为“人是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人本取向”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它不仅建筑于理性认识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扎根于师生的情感关系之中。教师教育智慧中的情感内涵主要应当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觉察自己的情感,了解产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对别人与某些决策的感觉,掌控自己的生活。(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和忧郁,也就是能够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3)激励自己,能够整理情感,让自己朝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4)明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真正的感受,觉察别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别人的心理。(5)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因应、协调进而引导别人的情感,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团结共享的气氛,提升集体精神,使集体生活充满和谐与生机。上述五点,是和谐愉悦、健康舒畅、轻松自由的情感大厦形成的坚实基石,也是智慧得以破土而生的温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情感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本原性、根基性问题。它不仅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主宰着人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的动力,促进认知的发展。”[6]
五、能力为形态
“智慧属能力范畴,它是辨析、判断、发明及创造能力。毫无疑问,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志。”[7]此判断虽说有些偏颇,但还是道出了智慧的核心内涵。能力作为教育智慧的基本表现形态,主要体现在:客观准确地认识把握教育本质特征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能力;清晰科学地洞察掌握系统的学科课程精神与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教学能力;完整透彻地领悟知识的基本价值与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精益求精地反思教育实践与改进教学的研究能力;与时俱进地吸收先进思想观念与探索改变现状的创新能力。在这些基本的、主要的能力之外,耐心周到、明察秋毫的观察力,深刻全面、清晰完整的理解力,迅速准确、合乎逻辑的判断力等,都是构成教育智慧的能力因素。从智慧的构成来看,能力是教育智慧的准确体现与完美表达,但从能力的发展来看,教育智慧则具有推动能力进步提升的促进功能。作为普通教师,上述诸种能力要求无疑是苛刻严格的,但作为教育智慧的内涵构成要素,它是必备的。正如叶澜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8]
教师教育智慧是一个系统完备、富有生机的心智思维品质,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其中,生动丰富的专业知识如同大树发达的根系,源源不断地为树身提供着丰富的营养;宝贵的实践经验就像那大树的树干,支撑着大树巍峨的躯冠;勤奋的思考则仿佛是那繁茂重叠的树枝,默默无闻地为大树搭造起一片碧玉的绿荫;情感是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不停地为大树提供着生长能源;能力则如同那挂在枝头上的茂盛花果,凸显出大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常数,“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9]只有完整地将教师教育智慧视为是一个内涵构成丰富、彼此和谐互补、不断变化生成的完整系统,才能准确客观地解读和营造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人,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仅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成长的智慧,关于自身成长、学生成长、人类成长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不仅仅需要用成长的智慧去创造智慧的教育,而且它的生命力和归宿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广阔的天地——这就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洪流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地、幸福地发展成长。
注释:
[1]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教学卷[Z];教师教育卷[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
[2]邓友超,李小红.论教师实践智慧[J].教育研究,2003,(9).
[3]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A].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冯建军,朱小蔓.小学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J].教育参考,2002,(10).
[7]刘创.教育智慧: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构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