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涉及到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两个问题。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安全发展,它为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新型社会
0.引言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生态和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涉及到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两个问题。从物质利益关系来看,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是低收入人群。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使自己从污染中获得收益补偿,健康受到损害也不能良好的保健康复,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污染加大了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不平衡,从而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环境污染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降低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日益枯竭,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环境保护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1.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环境保护既可能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它只是经济增长的成本上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采取从源头预防废弃物产生和污染减排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环境保护投入可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环境容量饱和后的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它必然改变传统经济成本价格结构和运行方式,也改变了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结构,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指出了新的发展模式。
1.1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使相辅相成的,是一對对立的统一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环境保护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传统GDP增长,但投入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会促进绿色GDP大幅增长。
1.2环境保护也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安全发展
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因而往往会导致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减少。经济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排放废弃物质,造成土地、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安全。
1.2.1绿色GDP和GDP
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但是它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而现在所倡导的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1.2.2经济的安全发展始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供给的自然资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表明,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是以牺牲环境财富为代价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大量消耗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来运行的,当有一天,被破坏严重的环境不堪重负的时候,脆弱的生态系统无法承受掠夺性开发时,失去发展支撑的经济就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要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并且使其安全、快速、平稳的发展,对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对环境资源的无害化使用是保护经济安全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也就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安全发展。
1.3节能减排是降低经济发展成本的有效途径
现在中国的经济已大范围的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去,因此,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而过多的粗放和在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已经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并且成为制约的一道槛,唯一能够冲出困境,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救赎的也就只有在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新的经济发展观念和节能减排新技术。
节能减排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保留和创造了大量的绿色财富。无论富有与贫穷、无论发达与落后,人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无论是向信息社会跨越的发达国家,还是着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现实压力和未来危机。资源与财富、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改革的核心议题,高新技术革命也在不断改变着人类对资源与财富的传统观念,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2.依托环境保护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提出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消费,要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和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逐步将环境保护变成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2)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决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用创新思路、加大环境保护力量,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创造先机,促进和谐社会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把环境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环境是有容量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经济发展中,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在现实中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落实到经济建设中。在技术开发中,不仅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实用技术。在消费中,不仅要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而且要注重节约消费和垃圾的分类回收。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依法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关闭调整污染严重的产业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止工业污染转移,促进城乡和谐,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市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3.结尾
将社会导向崇尚文明、珍惜资源、和谐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和变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资源一体化发展趋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经济发展观为核心,以环境保护为起点,树立新的发展观、价值观、消费观等,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措施,促进社会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共同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节能减排;新型社会
0.引言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生态和社会问题,环境保护涉及到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两个问题。从物质利益关系来看,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是低收入人群。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使自己从污染中获得收益补偿,健康受到损害也不能良好的保健康复,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污染加大了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不平衡,从而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环境污染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降低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日益枯竭,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环境保护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1.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环境保护既可能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它只是经济增长的成本上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采取从源头预防废弃物产生和污染减排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环境保护投入可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环境容量饱和后的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它必然改变传统经济成本价格结构和运行方式,也改变了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结构,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指出了新的发展模式。
1.1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使相辅相成的,是一對对立的统一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环境保护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传统GDP增长,但投入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会促进绿色GDP大幅增长。
1.2环境保护也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安全发展
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因而往往会导致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减少。经济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排放废弃物质,造成土地、水和空气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安全。
1.2.1绿色GDP和GDP
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但是它没有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而现在所倡导的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1.2.2经济的安全发展始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供给的自然资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表明,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是以牺牲环境财富为代价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大量消耗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来运行的,当有一天,被破坏严重的环境不堪重负的时候,脆弱的生态系统无法承受掠夺性开发时,失去发展支撑的经济就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要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并且使其安全、快速、平稳的发展,对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对环境资源的无害化使用是保护经济安全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也就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安全发展。
1.3节能减排是降低经济发展成本的有效途径
现在中国的经济已大范围的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去,因此,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而过多的粗放和在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已经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并且成为制约的一道槛,唯一能够冲出困境,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救赎的也就只有在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量少的新的经济发展观念和节能减排新技术。
节能减排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保留和创造了大量的绿色财富。无论富有与贫穷、无论发达与落后,人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无论是向信息社会跨越的发达国家,还是着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现实压力和未来危机。资源与财富、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改革的核心议题,高新技术革命也在不断改变着人类对资源与财富的传统观念,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2.依托环境保护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提出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强度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改善环境为内容,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经济发展的方式要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同时,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消费,要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和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逐步将环境保护变成公民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2)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决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用创新思路、加大环境保护力量,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创造先机,促进和谐社会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树立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把环境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环境是有容量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经济发展中,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在现实中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落实到经济建设中。在技术开发中,不仅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实用技术。在消费中,不仅要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而且要注重节约消费和垃圾的分类回收。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依法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关闭调整污染严重的产业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止工业污染转移,促进城乡和谐,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市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3.结尾
将社会导向崇尚文明、珍惜资源、和谐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和变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资源一体化发展趋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经济发展观为核心,以环境保护为起点,树立新的发展观、价值观、消费观等,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措施,促进社会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共同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