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课标对学生的素质发展目标需求,传统的地理课程学习已无法满足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新课标的发展使教师反思地理教学理念,为初中地理课程提供了新的教学导向。在改革中应以学生为本,挖掘地理学习中引发学生兴趣点的趣味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并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育改革
一、 引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发展实践的不断加深,精神文明教育需求不断高涨,并逐步渗透我国基础教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古代被形容为有文化素养的人,但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被当成“副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广博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课程联系紧密,如果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基础或建立信心,会直接影响高中地理与文理分科。所以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价值不明确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持续发展理念,地理课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随着全球化的协同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理学科与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现今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师并没有注重传播地理课程价值,而导致学生与家长的“轻视”。
(二)提升教学观念及方法创新
现阶段,部分学校按照新课标要求,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加入多种探究教学方法,但更多的地理课程还是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课堂失去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情感灵动性与活泼性,无法引发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探究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也不会具有高参与度与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地理教学的长期发展与探索。
三、 地理教学中的改革实践
针对初中地理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良好、高效、多元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及目标的途径。结合生活实际及自然界奇妙现象、运用科学技术信息方法,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对于世界、社会与自身的认知,利于初中阶段学生完善三观的形成。
(一)引用真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好奇心
学习兴趣是一把钥匙,有了它,便可以打开通往知识的门。而引发学生兴趣的最好发放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在预习或者课堂中,列举一些学生经常听到却从没有仔细探究的事项,如:我国为什么南水北调?山东和山西中间隔着什么山?南方为什么吃米,北方为什么吃面?为什么旗杆正午日影总朝着北面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便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从这些现象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习蕴含的地理知识。为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现象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种分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打造互动体验课堂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更好地展示地理学习的魅力,为学生带来多方面地理相关知识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学习时,首先播放《鼓浪屿之波》歌曲作为课程导入,当唱到“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时,向学生提问: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之后播放视频《七子之歌》,观览当地自然地貌与风土人情,通过视频学生不仅对当地有了具体的、直观的认知,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对学习的兴趣,起到知识与情感综合培养的积极意义。
(三)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庞大,依托小组合作学习,综合组内个体思想、分享探索成果,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完《天气与气候》章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制作不同的气候特征图,将气候分布地带,气温、降雨特征、植物植被情况进行统计,并以不同的成果形式进行学习成果转化,如制作统计表格、手抄报或研究报告等,最后各组进行交流总结所获得的启示;或者以小组合作模式跨学科进行探究,地理知识的运用渗透在很多的学科中,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可以布置小组探究中国古诗词中对地球自转的描写,像“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古诗文有更深层的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自主性、探索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素质,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
四、 结束语
总体上说,中国初中地理教育,因其广博的自然与人文内涵有着广阔的教育探索空间,其主旨为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通过教师教材的细腻把握与扩展,以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通过地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发现自然与人类的美与伟大,从而与周边及更广大的世界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塑造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林向辉.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路[J].内蒙古教育,2016(5):28.
[2]黄太高.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能[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9(2):102-103.
作者简介:
郭留祥,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教体局中小学教研室。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育改革
一、 引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发展实践的不断加深,精神文明教育需求不断高涨,并逐步渗透我国基础教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古代被形容为有文化素养的人,但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被当成“副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广博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课程联系紧密,如果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基础或建立信心,会直接影响高中地理与文理分科。所以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价值不明确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持续发展理念,地理课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随着全球化的协同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理学科与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现今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师并没有注重传播地理课程价值,而导致学生与家长的“轻视”。
(二)提升教学观念及方法创新
现阶段,部分学校按照新课标要求,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加入多种探究教学方法,但更多的地理课程还是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课堂失去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情感灵动性与活泼性,无法引发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探究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也不会具有高参与度与积极性,进一步影响地理教学的长期发展与探索。
三、 地理教学中的改革实践
针对初中地理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良好、高效、多元的教学创新与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及目标的途径。结合生活实际及自然界奇妙现象、运用科学技术信息方法,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对于世界、社会与自身的认知,利于初中阶段学生完善三观的形成。
(一)引用真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好奇心
学习兴趣是一把钥匙,有了它,便可以打开通往知识的门。而引发学生兴趣的最好发放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在预习或者课堂中,列举一些学生经常听到却从没有仔细探究的事项,如:我国为什么南水北调?山东和山西中间隔着什么山?南方为什么吃米,北方为什么吃面?为什么旗杆正午日影总朝着北面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便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从这些现象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习蕴含的地理知识。为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现象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种分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打造互动体验课堂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更好地展示地理学习的魅力,为学生带来多方面地理相关知识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学习时,首先播放《鼓浪屿之波》歌曲作为课程导入,当唱到“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时,向学生提问: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之后播放视频《七子之歌》,观览当地自然地貌与风土人情,通过视频学生不仅对当地有了具体的、直观的认知,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对学习的兴趣,起到知识与情感综合培养的积极意义。
(三)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庞大,依托小组合作学习,综合组内个体思想、分享探索成果,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完《天气与气候》章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制作不同的气候特征图,将气候分布地带,气温、降雨特征、植物植被情况进行统计,并以不同的成果形式进行学习成果转化,如制作统计表格、手抄报或研究报告等,最后各组进行交流总结所获得的启示;或者以小组合作模式跨学科进行探究,地理知识的运用渗透在很多的学科中,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可以布置小组探究中国古诗词中对地球自转的描写,像“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古诗文有更深层的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自主性、探索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素质,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方式。
四、 结束语
总体上说,中国初中地理教育,因其广博的自然与人文内涵有着广阔的教育探索空间,其主旨为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通过教师教材的细腻把握与扩展,以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通过地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发现自然与人类的美与伟大,从而与周边及更广大的世界建立和谐、密切的联系,塑造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林向辉.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路[J].内蒙古教育,2016(5):28.
[2]黄太高.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能[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9(2):102-103.
作者简介:
郭留祥,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教体局中小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