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分支培养模式,以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为例分析了该培养模式实施的可行性,从分支培养的方向设置、师资要求、课程设置、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提出了分支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信管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分支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内外的现实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优势日益凸现,以CIO为目标的该专业人才有其特有的专业优势,将比单纯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更适合于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纵观各高校关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充分的实践锻炼,以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特有的专业手段和专业工具,成为企业管理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之间沟通的桥梁。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更能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河南科技大學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来说,目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中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主,即毕业生在信息管理、网络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基础扎实,同时也具备较全面的经营管理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能够在各种企业中起到业务骨干作用。在条件成熟之后,学院应该考虑着手培养能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以培植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对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进行战略规划和建设的高级人才。
1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院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后,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信息管理本身是一个涉及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论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包括信息内容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人员管理等诸多内容,跨越技术、经济、人文三个层面,如此一个内容庞杂的本科专业,其具体的教育实施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跟市场需要和专业背景之间尚存在差距,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也较差。培养目标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设计作为支撑点的。
通过以前对学生的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
1.1 课程繁杂,有“拼盘”之嫌,且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为了兼顾教育部关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采用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课程设置,但这些课程并没有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多门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砌,课程之间的知识缺少融合性。目前我校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部分课程交叉重复,如市场信息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有重复,有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性太强,如信息组织。还有部分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比如与ERP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正是企业所看重和急需的。
1.2 教学实验薄弱,社会实践不足
对于信管专业来说,实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有些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学科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对文科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学时较少,一些必要的教学软件配备不足,无法正常的完成实验项目,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和目的,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够。此外,学生只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能力非常欠缺。
1.3 学生就业困难
信管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普遍感觉自己竞争力不强,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其结果表现为毕业的时候就业困难,就业率偏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认为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的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于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专业培养缺乏特色,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平平,无突出之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太过逊色,和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相比,在专业水平上也是望尘莫及,由此导致企业对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当然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信息化还未真正为中小企业所实践,大部分中小企业即便是有此意,也无此能力,这就造成了信管专业人才供大于求,而导致就业困难。
针对我校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时,不仅要考虑信管专业本身的问题,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我们要加强信管专业本身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一技之长,以期增加其再就业时的竞争力。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的教师们,近两年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研究,以开放的理念与眼光,面向未来、面向市场更新培养模式设计,在培养模式上引入了分支培养模式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付诸实施,将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又具有一方面专长的学生。
2 分支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信管专业人才分支培养模式指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在专业中划专业或方向,在资深教授专家的规划引导下,由学生依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深入学习实践,最后形成专业内分组培养的模式,故称分支培养模式[2]。分支培养模式在我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师资力量雄厚,知识结构合理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是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汇集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多专业方向的不同人才,适应多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信管专业的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向相对较多,为实施分支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2 宽广的社会实践资源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同洛阳市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固定的业务实习基地,如洛阳市内的中信重机集团、河柴集团、洛轴集团、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玻集团、洛耐集团等,洛阳市外的河南天鹰集团公司、河南天宏集团公司、平顶山兴鹰公司、河南天使集团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分支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设想
不少院校和科研机构曾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过信管专业学生需求调查,得到很多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如: 要加强实践,多了解企业,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形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自己的“杀手锏”等等。由此可见,分支模式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而且迎合了社会需要,同时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3.1 分支培养的方向的设置
按照不同的偏重点,可以划分为计算机技术类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在计算机技术大类下,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编程(C++、java等)、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分支方向;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大类下,可以划分为ERP、SCM、CRM等分支学习方向。
也可以按相关的标准划分,设置分支方向。如按技术标准(划分为系统分析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网络及通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分支),或按功能职能标准(划分为财务信息系统类、人事信息系统类、生产制造信息系统类、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类、电子政务类、小型信息技术应用类等分支),或按项目进度层次标准(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维护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等分支),或按其他标准进行划分。
分支培养方向的划分与设置,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可以根据学院信管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分支培养的方向,对信管专业的学生實施分支培养。
3.2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求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教师要同时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全面掌握企业实践案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指导好学生。可通过校企联合方式,让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与企业接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教师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同时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以此来带动各分支培养方向学生的相应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3 分支培养的课程设置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调整目前的课程体系,删减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实验和实践性环节的学时,开设与ERP相关的课程,购买安装一些必要的管理软件用于教学。
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多个方向的选修课来实现分支培养模式。在大三、大四阶段将课程进行分类,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主攻方向,进行深入学习,精通该领域的主干课程。购买安装一些学习必要的软件,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ERP软件或是SCM软件,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一个整体的和立体的概念;在学习《系统工程》时,可以借助相应的系统仿真等软件,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科研项目方面,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完成项目或者撰写论文,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项目运行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在实践环节设置方面,从课程角度多增加实验课时,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
3.4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
分支培养并不是要把现有的课程体系打乱,而是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生有选择的重点学习某些课程,并在课外对这些课程进行拓展学习,在这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专长。
分支培养阶段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理论授课到项目实践,分组培养、协同交流。在实践上可进行分支协作组队,引入“项目小组”,依托老师的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小组成员参与锻炼、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分支培养的时间可设定为一年或两年,以大三和大四两学年为宜。
在社会实践方面,采用校企联合,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企业、接触社会的机会。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定期请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报告,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使自己在毕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环境[4]。
4 总结
分支培养模式作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可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中尝试实施。它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的建设,也迎合了社会的需求,我们期待在河南科技大学逐步推广实施,希望通过改革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够展现其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峰,江雨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09(4):30-33..
[2]徐建国,逄锦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7(10):74-77.
[3]张军,李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0(11):1198.
[4]赵苑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6):65-66.
作者简介:韩红(1969-),女,河南项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基金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分支培养模式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09N-035)。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分支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内外的现实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优势日益凸现,以CIO为目标的该专业人才有其特有的专业优势,将比单纯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更适合于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纵观各高校关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充分的实践锻炼,以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特有的专业手段和专业工具,成为企业管理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之间沟通的桥梁。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更能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河南科技大學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来说,目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中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主,即毕业生在信息管理、网络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基础扎实,同时也具备较全面的经营管理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能够在各种企业中起到业务骨干作用。在条件成熟之后,学院应该考虑着手培养能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以培植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对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进行战略规划和建设的高级人才。
1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院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后,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信息管理本身是一个涉及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论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包括信息内容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人员管理等诸多内容,跨越技术、经济、人文三个层面,如此一个内容庞杂的本科专业,其具体的教育实施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跟市场需要和专业背景之间尚存在差距,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也较差。培养目标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设计作为支撑点的。
通过以前对学生的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
1.1 课程繁杂,有“拼盘”之嫌,且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为了兼顾教育部关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采用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课程设置,但这些课程并没有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多门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砌,课程之间的知识缺少融合性。目前我校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部分课程交叉重复,如市场信息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有重复,有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性太强,如信息组织。还有部分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比如与ERP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正是企业所看重和急需的。
1.2 教学实验薄弱,社会实践不足
对于信管专业来说,实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有些以工科为主的学校,学科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对文科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学时较少,一些必要的教学软件配备不足,无法正常的完成实验项目,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和目的,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够。此外,学生只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能力非常欠缺。
1.3 学生就业困难
信管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普遍感觉自己竞争力不强,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其结果表现为毕业的时候就业困难,就业率偏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认为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的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于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专业培养缺乏特色,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平平,无突出之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太过逊色,和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相比,在专业水平上也是望尘莫及,由此导致企业对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当然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信息化还未真正为中小企业所实践,大部分中小企业即便是有此意,也无此能力,这就造成了信管专业人才供大于求,而导致就业困难。
针对我校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时,不仅要考虑信管专业本身的问题,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我们要加强信管专业本身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一技之长,以期增加其再就业时的竞争力。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的教师们,近两年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研究,以开放的理念与眼光,面向未来、面向市场更新培养模式设计,在培养模式上引入了分支培养模式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付诸实施,将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又具有一方面专长的学生。
2 分支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信管专业人才分支培养模式指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在专业中划专业或方向,在资深教授专家的规划引导下,由学生依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深入学习实践,最后形成专业内分组培养的模式,故称分支培养模式[2]。分支培养模式在我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师资力量雄厚,知识结构合理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是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汇集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多专业方向的不同人才,适应多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信管专业的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向相对较多,为实施分支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2 宽广的社会实践资源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同洛阳市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固定的业务实习基地,如洛阳市内的中信重机集团、河柴集团、洛轴集团、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玻集团、洛耐集团等,洛阳市外的河南天鹰集团公司、河南天宏集团公司、平顶山兴鹰公司、河南天使集团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分支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设想
不少院校和科研机构曾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过信管专业学生需求调查,得到很多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如: 要加强实践,多了解企业,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形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自己的“杀手锏”等等。由此可见,分支模式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要求,而且迎合了社会需要,同时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3.1 分支培养的方向的设置
按照不同的偏重点,可以划分为计算机技术类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在计算机技术大类下,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编程(C++、java等)、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分支方向;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大类下,可以划分为ERP、SCM、CRM等分支学习方向。
也可以按相关的标准划分,设置分支方向。如按技术标准(划分为系统分析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网络及通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分支),或按功能职能标准(划分为财务信息系统类、人事信息系统类、生产制造信息系统类、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类、电子政务类、小型信息技术应用类等分支),或按项目进度层次标准(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维护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等分支),或按其他标准进行划分。
分支培养方向的划分与设置,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可以根据学院信管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分支培养的方向,对信管专业的学生實施分支培养。
3.2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求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教师要同时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全面掌握企业实践案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指导好学生。可通过校企联合方式,让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与企业接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教师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同时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以此来带动各分支培养方向学生的相应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3 分支培养的课程设置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调整目前的课程体系,删减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实验和实践性环节的学时,开设与ERP相关的课程,购买安装一些必要的管理软件用于教学。
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多个方向的选修课来实现分支培养模式。在大三、大四阶段将课程进行分类,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主攻方向,进行深入学习,精通该领域的主干课程。购买安装一些学习必要的软件,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ERP软件或是SCM软件,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一个整体的和立体的概念;在学习《系统工程》时,可以借助相应的系统仿真等软件,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科研项目方面,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完成项目或者撰写论文,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项目运行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在实践环节设置方面,从课程角度多增加实验课时,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
3.4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
分支培养并不是要把现有的课程体系打乱,而是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生有选择的重点学习某些课程,并在课外对这些课程进行拓展学习,在这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专长。
分支培养阶段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理论授课到项目实践,分组培养、协同交流。在实践上可进行分支协作组队,引入“项目小组”,依托老师的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小组成员参与锻炼、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分支培养的时间可设定为一年或两年,以大三和大四两学年为宜。
在社会实践方面,采用校企联合,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企业、接触社会的机会。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定期请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报告,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使自己在毕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环境[4]。
4 总结
分支培养模式作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可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中尝试实施。它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的建设,也迎合了社会的需求,我们期待在河南科技大学逐步推广实施,希望通过改革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够展现其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峰,江雨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09(4):30-33..
[2]徐建国,逄锦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7(10):74-77.
[3]张军,李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0(11):1198.
[4]赵苑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6):65-66.
作者简介:韩红(1969-),女,河南项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基金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分支培养模式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09N-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