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镇的狮子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读那本书是在1981年,我17岁。
  那一年,“文革”平反仍在进行,女排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托福考试首次在中国举办。而我在前一年的高考中落榜,没有留城指标,只得从县城回到乡下复读、补习。
  全世界都在剧烈变化,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倒退回了以前。就在那时,我读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小时候,局势动荡,我家一直在苏北的各个村庄和小镇中搬来搬去。我出生在杨家庄,五岁时去了陆王村,11岁又去了中堡镇,15岁去了兴化县城。我的生活一次次被连根拔起,所有玩伴一次次杳无踪影。
  漂。漂啊漂。有一样东西在我的血液里反而根深蒂固了:远方。我知道我来自远方,我也隐隐约约地知道,我的将来也在远方。我唯一不属于的仅仅是“这里”。

2


  如何去远方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考大学。
  我父亲因为家庭成分差,没机会上大学,他便把所有期望都放在我身上。我初中成绩不错,还考上了中专——要知道,当时上中专是个好出路,我们镇上也只有两个人考上。
  我母亲特别高兴:中专毕业就可以有铁饭碗了,就有工资了。但我父亲坚决不同意。他步行了一百多里路,走到城里的招生办公室,请求办事人员把我的档案撤下来。在那时,这是很疯狂的举动。我父亲坚信我一定能“放个卫星”,考上大学。
  但我不争气,高考数学考得惨不忍睹,落榜。对我父亲来说,这无异于是场灾难。
  我不得不去的戴窑镇,一个典型的苏北小镇,百废待兴,贫乏无聊。因为贫困,镇上在每晚天黑以后才开始供电。我住在学校附近一个简陋的零件加工厂里,房间外面就是冲床。
  每晚我放学回来,都遇上工厂通电开工,那声音“哐啷哐啷”,震耳欲聋,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停下来。我到现在都纳闷,当年的我是怎么睡着的呢?
  大概还是因为读了那本书。
  每次只要能在那小屋里读一会儿,我就觉得浑身是劲,天塌下来我都能把它顶住,这世上什么都阻碍不了我前进的步伐。

3


  最初听说时,我觉得这书名真是长得可怕。
  那年的11月,還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就是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冠军。我和同学一起,挤在一个棉纺厂的办公室里看比赛。那里有一台小小的电视,是全镇的珍稀资源。前面挤着几十个人,我离电视屏幕至少有30米远,但我还是确信我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刻。
  那时女排主教练袁伟民穿运动服从不拉拉链,于是一夜之间,我们学校全体男生穿外套都不拉拉链了。
  而等到拿到《约翰·克利斯朵夫》,我眼里就再没有其他事了。才读了几页,我就放不下来。为防太快读完,我甚至给自已定了一个规矩:每天只能读半小时。
  多年后,我收到读者的来信说:“读您写的《玉米》,真不舍得看完,每天只读一点点。” 我很高兴,一下就想起我自己当年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情形。
  回头看,它真不能算多么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就是励志,用现在的话叫“打鸡血”。它的前半段是照着贝多芬的人生历程写的。贝多芬就是个倒霉蛋,可是什么厄运都没把他击倒。
  那时在中国大地上,还有一本法国小说非常风靡,那就是司汤达的《红与黑》。那也是一本励志之书,讲出身贫寒的于连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在改革开放初期,励志,渴望成功,渴望成为英雄,是时代的主调。当时与六七十年代已经不同,少年们的偶像从本土的革命英雄变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对于17岁的、高考落榜的我来说,尤其如此。

4


  当我在书中看到克利斯朵夫,简直是英雄相惜了。
  当看到他众叛亲离却没有倒下,仍昂扬向前的时候,我就心怀激荡、精神抖擞,觉得希望就在眼前。
  于是,每晚十点前后做完功课,我就看一段小说,看到热血沸腾,然后就拿着一副七八公斤重的哑铃做操。
  那时流行一种说法,说冬天锻炼后洗冷水澡对身体最好。但我害怕呀,苏北的冬天没有暖气,阴冷蚀骨。但一想到克利斯朵夫在看着我呢!精神顿时像受了感召,毫不犹豫地就走到小屋后的小河边,用还浮着冰碴的河水擦洗身体。
  除了励志之外,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还是未婚的一生,也是恋爱的一生。对一个17岁的乡下男孩来说,有关爱情的描述永远是激动人心的。那时我连跟女生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但在小说里,我能跟着克利斯朵夫一次又一次地恋爱,从十二三岁一直爱到晚年。
  尤其是那个“坏女孩”阿达,她粗野、俗气、充满肉欲、没什么好心,但我真迷上她了。我爱上了一个在当时的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角色,那种爱恋就更加绝望了,几乎是在折磨着我。
  就这样,渐渐地,《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我来说便几乎是具有宗教意义了,简直是触及了灵魂。
  罗曼·罗兰在书中多次把克利斯朵夫比喻为一头狮子,因为他一头卷发,身体雄壮。我也觉得我心里有一头狮子,它一直活在我的身体里,直到今天。

5


  回到1981年吧。借来的书,我想总是要还的,就不断做笔记、摘抄。书有四大本,我也摘抄了整整四大本。一边抄还一边琢磨,自己虚构的一些段落也写上,越写越觉得有意思,过瘾。
  写完了,洗了冷水澡,我就睡下。我常做噩梦,梦到又考数学了,卷子总是不对,要么印刷模糊,要么纸面破了,总之没法答题。我一次又一次惊醒。其实应该是心理上想逃避:考不好那不是我的错,试卷的错嘛。
  什么北大、南大梦,我从来没做过,想都不会去想。能考上大学就行,是个大学就行。只要能让我完成自己的使命,完成父亲的使命,只要能让我离开这个小地方,摆脱在各种乡镇搬来搬去的漂流命运。走出去,到哪儿都行,走得越远越好,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走出德国,走到巴黎去。
  于是,我从那一年的11月,一直读到了次年的5月。读完后,我惆怅不已。
  20年之后,我快40岁了。我偶尔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突然想起了我的17岁,我激动人心的乡村岁月。我怀念它,我想回去。
  但重读之后,我失望,难受。1981年过去了。再好的文学,也不能让我回到我的17岁,回到那些本应安静,却充斥着“哐当哐当”的冲床声的夜晚,再次体会我的精神激荡,我的感动、爱情、欲望和卑怯,我的圣洁的想象。
  我渐渐明白,我如今已是用智慧、经验、眼睛和大脑读书。但17岁那年,我是在用本能、血液甚至心跳在读书。
  我已人到中年,那一切已不会再有了。
  但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难过。因为我有过17岁。那一年,克利斯朵夫陪伴着我。
  (黄敏摘自“豆瓣网”)
其他文献
一天,我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她在亚利桑那州开了一家印度珠宝店,最近碰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她手里有一批绿宝石首饰。当时正是旅游高峰期,绿宝石首饰的质量着实对得住她开的价钱,可就是卖不出去。我的朋友尝试了若干种销售技巧:把它们放到更显眼的展示区,试图唤起人们的注意力,沒用;让销售人员使劲推销,也没用。  她要出城采购新的商品了。出发前一晚,她给负责的售货员潦草地写了一张字条:“本柜所有物品
一个我认识的姑娘,写过这么一句话:生命总会给你甜头,你只管伸出舌头,舔着那股甜,一直跟着去。  什么甜,什么苦,人都是跟着甜头在走。没有人为了吃苦而活着。问题就是,是现在甜,还是以后甜?是甜一阵子,还是甜一辈子?  我从小喜欢读书,喜欢写字。八岁的时候生病,住隔离病房,父母每天只能探视一次。隔壁病床的病人留下一本《大侠陈真》,我一边翻字典一边读完。九岁,还是十岁?在课本的天头地脚開始写小说,对,就
道德需要讨论吗?道德不就是社会公理吗?  其实,道德不仅不是公理,而且是非理性的,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性偏好。  首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轨道上有五个人,一辆电车正朝他们驶来,你控制一个拉杆,可以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个人。你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从1967年被提出后,就被伦理学家反复争论。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由此可见,当人身处极端环境的时候,并不存在
我与我太太相识在1998年8月8日。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因为两年后我们结婚了。结婚那天下着小雨,真不是特意挑的这个日子,到了领证的地方才算明白那天是几号。然后往前■饬一下,发现那也是我们认识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都是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会员,我当年没那么胖,常年习武,身体还不错,在这个俱乐部里当训导员,也就是带着大家爬山穿越野营啥的。就这么认识的。说起来也不算是浪漫,几个月之后跟她说让她当我女朋
如果你平时是戴近视眼镜的,可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早起来不知道前一天晚上把眼镜放哪儿了,结果很难找,因为你没眼镜戴,啥也看不清楚。想找眼镜的话,你先需要戴着眼镜;要想戴眼镜,你先要找到眼镜……英国华裔数学家郑乐隽在《华尔街日报》的专栏说,还有一些跟找眼镜难题类似的情形:早上起来,你要喝一杯咖啡才有精神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杯咖啡这样的活。更严重的是,一个宽容的人是否应该宽容那些不容异己的人?这些都
我母亲曾经赞颂过两个男人的好看,一是京剧言派嫡传言兴朋,就友情邀约,客串电视剧《曹雪芹》中的曹雪芹,我母亲的评价是:漂亮;但依然是个男人!另一位是香港电视剧《上海滩》里的周润发,母亲用了八个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我看到的最好看男人,很奇怪的,多是僧人。有一年去山西五台山,一进山,便镇住了。只见满目袈裟的明艳的黄,衣袂飘兮,底下皆是打一副白或黑的绑腿,足上一双草鞋。许是因为西北人种交汇异变的缘
莫莉的妈妈买了一条鱼。莫莉发现烹调前妈妈拿了把刀,把鱼头和鱼尾全部割下来,这才放进锅里煎。  “妈妈,为什么要把这些割下来呢?”莫莉问道。  “呃,这个我也不知道。你外婆就是这么做的。我是学着她的样儿。”妈妈答道。  等下次去外婆家,莫莉就这个问题向外婆请教。  外婆愣了愣,答道:“呃,这个我也不清楚。反正我记得我妈妈,也就是你的太姥姥也是这么做的。”  等莫莉和妈妈一道去探访住在医院里的太姥姥时
可能是因为名字的缘故,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爱看星空。那时北京天文馆刚建成不久,我多次去那里看人工模拟的星空,记得因为一直仰头观看,脖子酸痛,这是对天文馆最初的记忆。天文馆里还有一个永恒摆动的巨型摆锤,引起少女时代的我的无限遐想,觉得它十分神秘,它背后的动力据说源自地球磁场,看不见摸不着,高深莫测。但是,小时候对星空的凝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纪录片和一个自然现象的记录一样,并没有震撼灵魂
每年秋天,我都会只身回到乡村,陪父亲一起收割玉米。乡间的玉米地一望无际,秋风徐来,玉米叶沙沙作响,粗壮饱满的玉米棒傲然立于秸秆之上,目之所及之处,皆是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收获的季节总是令人欣喜沉醉,但收割玉米的过程,却是兼具体力与耐性的煎熬。天气好的时候,极个别急着返城务工的家庭,会选择使用机械收割,每亩地花费八十元,即可将玉米颗粒归仓,省时又省力;而更多像父亲这样节俭成性的农民,则会一如既往地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