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上旬,在第二届中国品牌节上,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大声激呼:“天府可乐”已经被百事变相吃掉。
10月8日,天府可乐总经理钱黄对媒体坦言:“天府可乐目前正在考虑从百事可乐手中索回天府品牌一事。”
同时,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品牌顾问汤浩向媒体表示,目前天府高层已经设想了几套方案,等待与相关国资部门商谈,“预计11月份正式与百事可乐谈判,索要天府的无形资产(天府的品牌商标和配方专利)”。
天府可乐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盛极一时,后在1994年与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合资。现在的天府可乐虽然有注册公司存在,但已没有实业,仅在重庆市内提供订单生产,部分超市和小卖部内设有铺货,已经淡出大众视线。
显然,最近有国内企业有意收购天府可乐品牌应才是索讨事件的导火索。有人想凭借“天府可乐”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图存,在国内可乐市场分一杯羹。
天府可乐的淡出是从业内著名的“水淹七军”开始的。
上世纪八十代年初,第一家国产的可乐饮料“天府可乐”在重庆面世。它代表当时全国饮料行业最大的生产联合体。纵然如此,天府可乐也在经受市场体制的阵痛。中国的八大名牌饮料由于体制束缚,技术与观念落后,资金不足,假货围攻及管理滞后等诸多原因,半数处于举步维艰的局面。
在政策及政府的引导下,利用外资改造本土饮料企业,成为突破困境的明智之举。
1993年至1994年,包括广州的“亚洲”、北京的“北冰洋”、重庆的“天府可乐”、武汉的“大桥”和天津的“三海关”等在内的国有八大饮料名牌除上海“正广和”外均与可口可乐、百事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样,国际饮料巨头通过合资建厂等途径曲线大举进入了中国市场,民族品牌进入沦丧之路。
合资企业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建成后,“天府可乐” 品牌仅以350万元卖给合资企业使用。起初,百事承诺合资公司只发展“天府可乐”,但仅1年多后,百事就开始变相的双品牌运作。第二年,百事又拿到政府批文,同意其在保证“天府”品牌所占比例不低于50%的前提下生产销售百事品牌。之后没两年,“天府可乐”品牌便被雪藏,2007年天府可乐销售仅占合资公司的0.5%,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公司完全沦为百事可乐的灌装基地和代加工点。
由于合资企业经营不善,2006年,百事以1.3亿元人民币买断了中方的股权。而买断合同里,并没有明确天府可乐品牌的归属。在双方合资十多年的过程中,中方背上了近3000万元的亏损包袱。
品牌归属的模糊,和百事可乐违反政策50%销售底线的做法,让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有了讨回品牌的想法,这便是本文的开头一幕。
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品牌顾问汤浩这不是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意。这是一笔“三赢”的生意,国资可以增值,天府品牌能得到发展,百事盘活资产还能获得民心支持。
百事可乐公共事务副总监李玲对这种谣言或者猜测的东西不作评论。我们会与中国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和君创业总裁李肃(曾任天府可乐集团顾问)当年的两大跨国可乐公司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却完全一样——可口可乐是一个霸道的强盗,而百事可乐则是一个眼红的骗子。天府可乐用骗子挡住了强盗,但最后还是被骗子拐卖进了坟墓。
东方艾格分析师陈树韦国内饮料本来就缺乏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并且当时国内关于合资方面的法律又不健全,因此在合资的过程中本土品牌被“雪藏”是极有可能的。
《北京商报》每次民族品牌易主,都会有专家说“该收购不涉及国家安全”,也许是的,但问题是我们总是只参与财富制造,不参与财富分配。
《竞争力》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饮料公司来说,品牌就是将,生产线与渠道不过是军而已。百事可乐过人的聪明与凶狠就在于,它们打着合军的旗号,灭你的将。被淹的七军已有6个品牌形同废品,这才是真正的损失。要知道,生产线只需半年就能建成,渠道也不过几个月就能铺就,惟有品牌需要经年积累。
10月8日,天府可乐总经理钱黄对媒体坦言:“天府可乐目前正在考虑从百事可乐手中索回天府品牌一事。”
同时,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品牌顾问汤浩向媒体表示,目前天府高层已经设想了几套方案,等待与相关国资部门商谈,“预计11月份正式与百事可乐谈判,索要天府的无形资产(天府的品牌商标和配方专利)”。
天府可乐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盛极一时,后在1994年与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合资。现在的天府可乐虽然有注册公司存在,但已没有实业,仅在重庆市内提供订单生产,部分超市和小卖部内设有铺货,已经淡出大众视线。
显然,最近有国内企业有意收购天府可乐品牌应才是索讨事件的导火索。有人想凭借“天府可乐”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图存,在国内可乐市场分一杯羹。
天府可乐的淡出是从业内著名的“水淹七军”开始的。
上世纪八十代年初,第一家国产的可乐饮料“天府可乐”在重庆面世。它代表当时全国饮料行业最大的生产联合体。纵然如此,天府可乐也在经受市场体制的阵痛。中国的八大名牌饮料由于体制束缚,技术与观念落后,资金不足,假货围攻及管理滞后等诸多原因,半数处于举步维艰的局面。
在政策及政府的引导下,利用外资改造本土饮料企业,成为突破困境的明智之举。
1993年至1994年,包括广州的“亚洲”、北京的“北冰洋”、重庆的“天府可乐”、武汉的“大桥”和天津的“三海关”等在内的国有八大饮料名牌除上海“正广和”外均与可口可乐、百事签订了合作协议。
这样,国际饮料巨头通过合资建厂等途径曲线大举进入了中国市场,民族品牌进入沦丧之路。
合资企业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建成后,“天府可乐” 品牌仅以350万元卖给合资企业使用。起初,百事承诺合资公司只发展“天府可乐”,但仅1年多后,百事就开始变相的双品牌运作。第二年,百事又拿到政府批文,同意其在保证“天府”品牌所占比例不低于50%的前提下生产销售百事品牌。之后没两年,“天府可乐”品牌便被雪藏,2007年天府可乐销售仅占合资公司的0.5%,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公司完全沦为百事可乐的灌装基地和代加工点。
由于合资企业经营不善,2006年,百事以1.3亿元人民币买断了中方的股权。而买断合同里,并没有明确天府可乐品牌的归属。在双方合资十多年的过程中,中方背上了近3000万元的亏损包袱。
品牌归属的模糊,和百事可乐违反政策50%销售底线的做法,让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有了讨回品牌的想法,这便是本文的开头一幕。
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品牌顾问汤浩这不是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意。这是一笔“三赢”的生意,国资可以增值,天府品牌能得到发展,百事盘活资产还能获得民心支持。
百事可乐公共事务副总监李玲对这种谣言或者猜测的东西不作评论。我们会与中国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和君创业总裁李肃(曾任天府可乐集团顾问)当年的两大跨国可乐公司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却完全一样——可口可乐是一个霸道的强盗,而百事可乐则是一个眼红的骗子。天府可乐用骗子挡住了强盗,但最后还是被骗子拐卖进了坟墓。
东方艾格分析师陈树韦国内饮料本来就缺乏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并且当时国内关于合资方面的法律又不健全,因此在合资的过程中本土品牌被“雪藏”是极有可能的。
《北京商报》每次民族品牌易主,都会有专家说“该收购不涉及国家安全”,也许是的,但问题是我们总是只参与财富制造,不参与财富分配。
《竞争力》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饮料公司来说,品牌就是将,生产线与渠道不过是军而已。百事可乐过人的聪明与凶狠就在于,它们打着合军的旗号,灭你的将。被淹的七军已有6个品牌形同废品,这才是真正的损失。要知道,生产线只需半年就能建成,渠道也不过几个月就能铺就,惟有品牌需要经年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