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说明物理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把这些物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本着这一思想,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用日常生活现象来组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让生活走进物理,再让物理走进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一、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度有效。”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最容易记住。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体验,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鼓励他们通过讨论、小组活动、观察、调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他将来的工作、学习做准备”。例如在学习初二物理“声现象”时,我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同学们,我们都听说过“隔墙有耳”,春节放鞭炮时,小朋友们会不自觉的捂住耳朵;在古代,行军打仗晚上睡觉时,军人常常枕住箭匣休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又例如初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我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地球上能源会枯竭吗?”一则强化了学生的节能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了热学知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在炒辣椒时为什么厨房里的人总是炒得眼睛水直流,有的还打喷嚏?(2)油炸食品时,为什么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并把热油溅起;而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3)在夏天,自来水管上为什么会出现水珠?以这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利用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新课教学,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倡导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更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合理引导,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带有吸盘的衣服挂钩;带有吸盘的玻璃茶几;带吸盘的羽毛球;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搬运工人用吸盘去搬运玻璃。上述现象都是运用了大气压强的原理,学生学起来生机盎然。
又如用“纸盒烧水”这个实验来说明沸腾需要吸热;“竹子生根”说明竹筷与米粒之间存在着静摩擦等等。这些实验与现象往往与学生猜想的有所不同,更能收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三、利用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物理应用的学习,提高利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并且能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习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能力。
讲到浮沉条件时,我就介绍人类利用漂浮条件制造了轮船,使构成轮船的密度大于水的铁,不仅没有下沉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还能装载质量远大于轮船的货物进行运输。
学习热学有关内容及大气压后,我提出下面的问题:有人想买一个腌菜的坛子,要求密闭性良好,不然里面的菜容易变质,怎样才能快速选出一个不漏气的坛子?让同学们帮帮他。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过了一天,有一位同学在全班讲了他的最佳选择办法:先在坛子口的水槽中加上水,然后将一张点燃的纸丢进坛中,稍等一会儿盖上坛子盖,若槽中的水能被吸进坛子里面,说明坛子不漏气,否则坛子漏气,并谈了他的选择原理。而且第二天他真的拿了一个这样的坛子在班上演示,很成功。全班学生看了无不拍手叫绝。
四、利用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扩展物理知识的广度
学生通过各种第二课堂的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加强了知识面的广度,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惊叹人类智慧的伟大,体会现实生活中物品的多样性,扩展物理知识的广度,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开阔学生的思路,了解物理知识及相应技术应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小孔成像实验后,要求学生进行针孔相机的小制作比赛。根据小孔成像原理能在有关半透明的屏上呈现物体的像,有学生选用了两个可比克薯条的筒罐,其中一个大的较紧地套在另一个小的上可以自由的抽拉,在大的一端蒙上半透明只纸,在小的一端钻一个小孔,这样一个可以调节像的大小的针孔相机就制成了。他带来班上演示给同学们看,大家羡慕极了。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知识才是源源活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不断提高。希望物理不再是一个“筛子”来淘汰人,而真正成为一个“泵”去发展人。
一、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的高度有效。”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最容易记住。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体验,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鼓励他们通过讨论、小组活动、观察、调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他将来的工作、学习做准备”。例如在学习初二物理“声现象”时,我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同学们,我们都听说过“隔墙有耳”,春节放鞭炮时,小朋友们会不自觉的捂住耳朵;在古代,行军打仗晚上睡觉时,军人常常枕住箭匣休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又例如初三“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我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地球上能源会枯竭吗?”一则强化了学生的节能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了热学知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1)在炒辣椒时为什么厨房里的人总是炒得眼睛水直流,有的还打喷嚏?(2)油炸食品时,为什么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并把热油溅起;而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3)在夏天,自来水管上为什么会出现水珠?以这些有趣的生活现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利用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新课教学,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倡导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更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合理引导,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带有吸盘的衣服挂钩;带有吸盘的玻璃茶几;带吸盘的羽毛球;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搬运工人用吸盘去搬运玻璃。上述现象都是运用了大气压强的原理,学生学起来生机盎然。
又如用“纸盒烧水”这个实验来说明沸腾需要吸热;“竹子生根”说明竹筷与米粒之间存在着静摩擦等等。这些实验与现象往往与学生猜想的有所不同,更能收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三、利用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物理应用的学习,提高利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注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并且能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学习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能力。
讲到浮沉条件时,我就介绍人类利用漂浮条件制造了轮船,使构成轮船的密度大于水的铁,不仅没有下沉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还能装载质量远大于轮船的货物进行运输。
学习热学有关内容及大气压后,我提出下面的问题:有人想买一个腌菜的坛子,要求密闭性良好,不然里面的菜容易变质,怎样才能快速选出一个不漏气的坛子?让同学们帮帮他。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过了一天,有一位同学在全班讲了他的最佳选择办法:先在坛子口的水槽中加上水,然后将一张点燃的纸丢进坛中,稍等一会儿盖上坛子盖,若槽中的水能被吸进坛子里面,说明坛子不漏气,否则坛子漏气,并谈了他的选择原理。而且第二天他真的拿了一个这样的坛子在班上演示,很成功。全班学生看了无不拍手叫绝。
四、利用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扩展物理知识的广度
学生通过各种第二课堂的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加强了知识面的广度,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惊叹人类智慧的伟大,体会现实生活中物品的多样性,扩展物理知识的广度,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开阔学生的思路,了解物理知识及相应技术应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小孔成像实验后,要求学生进行针孔相机的小制作比赛。根据小孔成像原理能在有关半透明的屏上呈现物体的像,有学生选用了两个可比克薯条的筒罐,其中一个大的较紧地套在另一个小的上可以自由的抽拉,在大的一端蒙上半透明只纸,在小的一端钻一个小孔,这样一个可以调节像的大小的针孔相机就制成了。他带来班上演示给同学们看,大家羡慕极了。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样形成的知识才是源源活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不断提高。希望物理不再是一个“筛子”来淘汰人,而真正成为一个“泵”去发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