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蝶蚌与三角帆蚌及其杂种F1的同工酶鉴别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外来种池蝶蚌(C)、三角帆蚌(S)及其正反杂种FI的肝脏同工酶进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肝脏的SOD和EST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这两种蚌及其正反杂种F1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差异。这四种蚌中分别有2—5个SOD位点,其中SOD-1为一强带且仅见于F1SC中,SOD-2在F1SC中为强带,但在F1CS中较弱,而其双亲中则无该带;SOD-3为一强带均保守的见于四种蚌中,SOD-4为一强带但仅在杂种F-SC中无表达,SOD-5为一强带但仅在池蝶蚌中未检到;在两亲本与其杂种
其他文献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群体和浙江本地群体及其一对一杂交产生的F1的分离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双亲及F1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50个RAPD随机引物中有9个可扩增
分析了采自同一养殖池塘的150尾不同规格的中国明对虾的总血淋巴细胞密度(THCs)、腹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当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在5.5~11.3cm,体重在1.822~17.5
对来自春季(4月份)、夏季(8月份)、秋季(11月份)和冬季(1月份)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骨骼肌肌球蛋白进行提取和纯化,通过测定肌球蛋白在不
以美国ISI公司的SCIE网络数据库为依据,对上海水产大学、集美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大连水产学院1995-2006年11月间被收录的论文从收录量、著者单位、引用次数
对北极海冰获得的14株低温微生物进行培养条件和胞外水解酶活力的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均为15℃和20℃左右,最适pH在8.0左右,在酸性条件下几乎不生长。生长需要一定浓
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Hind Ⅲ酶切质粒pBGgHg,将切下的含双抱蘑菇gpd启动子、EGFP基因和35S终止子的碱基序列连接到含Ap抗性的pBSKⅡ上,再将这一段序列切下连接到含kan抗
上海水产大学是一所具有95年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上海水产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水产养殖、捕捞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渔业经济与管理
采用新型的生物素-磁珠吸附微卫星富集法与传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杂交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基因组中存在的微卫星资源.结果,从1 000个细菌中,挑出9
利用RAPD-PCR及ISSR-PC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出海口两年3个群体的52条刀鲚(Goiliaectenes)进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在3个群体中,利用RAPD-PCR标记技术,15个10bp随机引物共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