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雪化后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教育界引发争议确定是春天之后,专家们在挥舞着旗帜,教师们在底层附和呐喊,深入教学课堂,深入教学评价,对"是水"这一原始本质的理解反而提出了质疑,答案令教师失望,令同行嘲笑。引发作者对问题的再思考:教学不要漠视"客观存在"的知识,抬高"自我建构"的知识,打着"创新"和"发现"的旗号,对现有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怀疑与摧毁,不要从一个标准答案走向另一个标准答案,对文本的解读,越新奇越好,越古怪越好,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误导。对学生的答案要持审慎的态度,对课堂的教学评价要有尺度标准。切实地尊重生命的本质,善待学生。
【关键词】尊重文本 善待学生 "雪化后是什么" 再思考
自从"雪化后是什么?是水,还是春天。"在教育界引发争议确定:是春天,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之后,便被许多教育专家引说评论,进而纳入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深入教学课堂,深入教学评价。"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专家们在挥舞着旗帜,教师们在底层附和呐喊,对"雪化后是什么?是水,"这一原始本质的理解反而提出了质疑,答案令教师失望,令同行嘲笑。今天,我们的学生都知道了:"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我们的教师是多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我们的学生又是多么具有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是给这个答案,我们的课堂就能得到很高的评价,反之,我们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
案例一:课堂上的教师
师:"同学们,雪化后之后是什么呀?"孩子一起回答:
生(齐声回答):"水。"
师(一脸的失望):"唉,雪化后之后怎么是水呢?我们应该动动脑筋呀,雪化后之后是春天嘛。"
生(面面相觑):"原来这样啊,我们怎么那么笨的回答是水呢!"
案例二:教研会上的教师
师:雪化后以后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这是极富诗意的回答,没想到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错了",给出的正确的答案是"水",这是用传统的理念思维来指导学生教学,没有达到新理念提出的高效的课堂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要求。
师:我认为这位教师不应该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张冠非要李戴,自然要出现令人遗憾的结局。
两则案例令人啼笑皆非,就算以新课程理念的眼光去看,能有几个学生想到"雪化后之后是春天"。"是水",这是雪化之后的本质,这是常态的思维得出的结论,避开本质的"水"而追求多数学生想不到的"春天",来追求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好高骛远姑且不说,如此极端的教学行为,我在琢磨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思想是不是走向了误区呢?问题中的"水"与"春天"之说如同生命中"水"与"血"之论。诚然,血浓于水,比水珍贵,我们肯定血的价值,但不能就此漠视水的存在。没有"客观存在"的雪化之水,又从哪里获得明媚的春天。漠视"客观存在"的知识,抬高"自我建构"的知识,打着"创新"和"发现"的旗号,对现有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怀疑与摧毁,为了一桶水,却牺牲了整条河,不值得!
现在的问题是:专家的培训也会提到"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教师上课强调"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学生回答"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对常规思路回答"雪化后是什么?是水",却万万不能算正确的。在新理念教学的背景下,人们不再愿意听到"雪化后是什么?是水"的本质。我带着困惑对短文《雪化后是什么》进行了阅读,又仔细阅读了与之关联的论著文章,还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教师的教学目标都这样认定:阅读短文《雪化后是什么》,能知道短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为此,教材编排的目的是通过引导阅读短文,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想象,明白思考问题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追求一个标准答案,知晓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学生读短文,知晓三个答案,为什么我们读到最后就得把答案定在一个"春天"上呢?为什么老师留下的作业仍是"雪化后是什么呢?"而不是"你认为雪化后还会是什么呢?"所以我认为:我们把"雪化后是什么?"停留在"春天"上,我们的教学依旧是残缺的,真正触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只看表象,而不看实质,从一个"标准答案"走向"另一个标准答案",对文本的解读,越新奇越好,越古怪越好,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误导。
需要认清的是: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信息,进而构建意义;另一方面是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学生意义)对文本信息(文本意义)进行加工,获得意义。人生的阅历各不相同,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样的文本,他们视界角度不同,融合的方式不同,相遇的地点也就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自然是一派春天的景象;"冰雪消融,溪流淙淙"自然是水流潺潺之景,答案的多义性和个性化,需要课堂教学为学生的思维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寻求不同的视觉角度,构建意义。新理念对传统教学中的"标准答案"本已"判处死刑",上述的案例何常不是从一个标准答案走向另一个标准答案,我们教育的行为又何常不是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对学生的答案要持审慎的态度,对课堂的教学评价要有尺度标准。
必须明确的是:"雪化后是水",是本质,是人们视角的第一形象;"雪化后是春天",是思维触发后的火花,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形象。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但事物的本质内涵不能丢,离开了生命的本质,片面去追求生命中的想象,就会脱离教学的实际,"雪化后是春天"的答案用于评价学生富于想象,充满神奇的想象能力,具有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尚且可以,但绝不是"雪化后的本质",把"雪化后是春天"的作为标准答案,是在扼杀教材的编排意图。正如寓言《乌龟和兔子赛跑》一样,故事的本身不是引领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去获取比赛的胜利,而是引领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只要执着,就有机会胜出对方。专家解读"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其真实的意图是在呼唤我们的教师不要扼杀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文本唤起孩子对生活经历进行重塑,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希望我们的教学切实地尊重生命的本质,善待学生。
【关键词】尊重文本 善待学生 "雪化后是什么" 再思考
自从"雪化后是什么?是水,还是春天。"在教育界引发争议确定:是春天,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之后,便被许多教育专家引说评论,进而纳入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深入教学课堂,深入教学评价。"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专家们在挥舞着旗帜,教师们在底层附和呐喊,对"雪化后是什么?是水,"这一原始本质的理解反而提出了质疑,答案令教师失望,令同行嘲笑。今天,我们的学生都知道了:"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我们的教师是多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我们的学生又是多么具有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是给这个答案,我们的课堂就能得到很高的评价,反之,我们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
案例一:课堂上的教师
师:"同学们,雪化后之后是什么呀?"孩子一起回答:
生(齐声回答):"水。"
师(一脸的失望):"唉,雪化后之后怎么是水呢?我们应该动动脑筋呀,雪化后之后是春天嘛。"
生(面面相觑):"原来这样啊,我们怎么那么笨的回答是水呢!"
案例二:教研会上的教师
师:雪化后以后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这是极富诗意的回答,没想到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错了",给出的正确的答案是"水",这是用传统的理念思维来指导学生教学,没有达到新理念提出的高效的课堂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要求。
师:我认为这位教师不应该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张冠非要李戴,自然要出现令人遗憾的结局。
两则案例令人啼笑皆非,就算以新课程理念的眼光去看,能有几个学生想到"雪化后之后是春天"。"是水",这是雪化之后的本质,这是常态的思维得出的结论,避开本质的"水"而追求多数学生想不到的"春天",来追求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好高骛远姑且不说,如此极端的教学行为,我在琢磨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思想是不是走向了误区呢?问题中的"水"与"春天"之说如同生命中"水"与"血"之论。诚然,血浓于水,比水珍贵,我们肯定血的价值,但不能就此漠视水的存在。没有"客观存在"的雪化之水,又从哪里获得明媚的春天。漠视"客观存在"的知识,抬高"自我建构"的知识,打着"创新"和"发现"的旗号,对现有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怀疑与摧毁,为了一桶水,却牺牲了整条河,不值得!
现在的问题是:专家的培训也会提到"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教师上课强调"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学生回答"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对常规思路回答"雪化后是什么?是水",却万万不能算正确的。在新理念教学的背景下,人们不再愿意听到"雪化后是什么?是水"的本质。我带着困惑对短文《雪化后是什么》进行了阅读,又仔细阅读了与之关联的论著文章,还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教师的教学目标都这样认定:阅读短文《雪化后是什么》,能知道短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为此,教材编排的目的是通过引导阅读短文,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想象,明白思考问题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追求一个标准答案,知晓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学生读短文,知晓三个答案,为什么我们读到最后就得把答案定在一个"春天"上呢?为什么老师留下的作业仍是"雪化后是什么呢?"而不是"你认为雪化后还会是什么呢?"所以我认为:我们把"雪化后是什么?"停留在"春天"上,我们的教学依旧是残缺的,真正触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只看表象,而不看实质,从一个"标准答案"走向"另一个标准答案",对文本的解读,越新奇越好,越古怪越好,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误导。
需要认清的是:问题的答案一方面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信息,进而构建意义;另一方面是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学生意义)对文本信息(文本意义)进行加工,获得意义。人生的阅历各不相同,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样的文本,他们视界角度不同,融合的方式不同,相遇的地点也就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不同。"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自然是一派春天的景象;"冰雪消融,溪流淙淙"自然是水流潺潺之景,答案的多义性和个性化,需要课堂教学为学生的思维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寻求不同的视觉角度,构建意义。新理念对传统教学中的"标准答案"本已"判处死刑",上述的案例何常不是从一个标准答案走向另一个标准答案,我们教育的行为又何常不是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对学生的答案要持审慎的态度,对课堂的教学评价要有尺度标准。
必须明确的是:"雪化后是水",是本质,是人们视角的第一形象;"雪化后是春天",是思维触发后的火花,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形象。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但事物的本质内涵不能丢,离开了生命的本质,片面去追求生命中的想象,就会脱离教学的实际,"雪化后是春天"的答案用于评价学生富于想象,充满神奇的想象能力,具有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尚且可以,但绝不是"雪化后的本质",把"雪化后是春天"的作为标准答案,是在扼杀教材的编排意图。正如寓言《乌龟和兔子赛跑》一样,故事的本身不是引领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去获取比赛的胜利,而是引领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只要执着,就有机会胜出对方。专家解读"雪化后是什么?是春天"。其真实的意图是在呼唤我们的教师不要扼杀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文本唤起孩子对生活经历进行重塑,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希望我们的教学切实地尊重生命的本质,善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