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与传统媒体共同构成人们生活中信息的来源。随着接受信息渠道的增多,信息传播过量致使人们产生信息焦虑症和媒介依赖症;对媒体而言,由于过多的信息传播,谣言成为影响媒介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受众,要从提高自己信息素养,积极思考、摆脱过分依赖媒介来加强对信息的分辨接受能力;作为媒体,应从自身定位出发,增强信息的准确度和针对性,力争做各方意见的平衡者。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过度;传播对策
一、我国传媒环境现状
在我国,以电视、广播和报纸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数量是很庞大的。就拿报纸而言,我国有省级单位34个,地级单位333个,县级单位2862个,每个地级单位至少拥有1-2份大众报纸,主要以晨报和晚报为代表的都市报,有的地方甚至有3份及其更多的报纸,而且在很多县级城市中,同样拥有面向大众发行的报纸。这样算下来,,我国至少拥有一千多份报纸,每天的发行量都在几百万,这还不算那些拥有多份报纸的城市和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而发行的报纸,如《电脑报》、法制报纸和气象报纸等分众报纸。而如果再加上书籍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受众会发现每天所面对的信息量是相当巨大的。
而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终端的诞生,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受众摆脱了以前被动接受媒介传播信息的局面,开始以个人的身份进行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媒介的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得到极大提升,媒介生态和传媒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正是在这种受众接受信息自由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受众除了面对传统媒体每天的信息轰炸,还要面临来自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介终端的信息传播,不知该如何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传播过度的危害
社会的经济、信息技术和我国独特的传媒机制共同造就了如今传播过度的这个局面。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发现,当在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并没有因为传播信息的增多而变得容易起来。而媒体有时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走向媒介大融合,但如不加以斟酌,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传播过度对受众的危害
1.信息焦虑
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受众而言,想要逃离或躲避这个信息社会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面对媒体传来的海量信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曾说过:普通人的大脑没有办法同时处理7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让受众在海量的信息海洋中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变得困难起来。因而,当受众在进行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长时间不能找到时,就会产生信息焦虑。信息焦虑,是指人贪婪地接收信息,却无时间及能力去吸收,以至于无法铺陈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他们“不能参与信息的制造,不能参与意义的寻找”,由于“失去参考坐标”,以至“充满了无措慌乱的知识与心理状态”[1]。
2.媒介依赖症
媒介依赖症又叫“媒介依存症”,表现为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互动;孤独、自闭的性格等[2]。对媒介传递的信息全盘接受,不去思考和分辨自己所需的信息,而是被动地依赖于媒介,这种情况下,如若不进行有针对的吸收,会造成拥有海量信息,却没有获取知识,这样当然就无法获取智慧。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生存现状使得信息来源愈加广泛,但掌握的知识却愈加稀少。媒介的不断扩张,已经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小到每个人的升学求职都能够从媒介传播的信息中获取帮助。过多的信息接触和储备,不加以吸收,和不接触信息在知识的获取效果上是一样的。
(二)传播过度对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催生了新媒介终端,使受众进入 “自媒体”时代,这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传统媒体为了重新获得在传媒环境中的主导权,开始纷纷走“媒介融合”的道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了媒介融合的形态特征即“互联”。正是在这种传媒思想的指导下,加上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各种信息可以在各种媒介中互通、互换和互联,但这样也造成了一条信息的重复性、过度化的传播,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在速度和自由度上都比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更为快速和宽泛,因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会由于宽泛的自由度而产生谣言,如在“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之后,微博上到处都充斥着视频主角的照片,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受众的关注和点击。而传统媒体如果不对传播的信息加以仔细斟酌,就会出现假新闻从而影响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三、应对传播过度的策略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传播过度的社会,对于身处其中的媒体和受众而言却相当尴尬。媒体每天向受众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传出去的信息却越来越难有效地到达自己的目标受众那里;而受众每天面对接受到的海量的信息,却越来越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一)受众应对传播过度的策略
1.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就是指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可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只有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够增强自身对当今传媒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够在信息的海洋里准确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能够分辨信息带来的正负面效果并有效应对。因而,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对信息的掌控和利用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个人的信息素养的提升。
2.重视不知情权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我们滥用了知情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以空前的速度增加,造成了我们对信息几乎盲目的追求,当别人谈论着我们不知道的新名词和新话题时,我们就会产生恐慌,恐慌自己是否落伍了。我们永远打着知情权的幌子对信息进行索取、接受和储存,结果出现了有闲看报纸,无闲做学问的状况,得到了信息,却没有得到知识,更别说获取智慧。过多的信息获取,对于一个生活充实的人而言反而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二)媒体应对传播过度的策略
1.明确定位
传播过度在如今的传媒环境中已经产生,媒体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象,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生存的一席之地,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改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交流的方式。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媒体的“代言人”角色越来越弱化,每一个受众和机构都可以站在自身的立场,拿着麦克风,担当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这种双重角色集于一体,使得任何一个规模化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利益和主张都不能被轻易忽略,都能够在面对媒体的时候得到均等的机会。
2.加强信息的针对性和简洁性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媒介的类型不断丰富,传播信息不断扩张,但受众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毕竟有限,当传播过度的情况长期存在时,受众对信息的注意力就显得极其分散,无法集中。因此,传播媒介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要加强针对性和简洁性。加强信息的针对性和简洁性,使得传播的信息最终进入受众的注意力范围之内,使受众花费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受众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信息是真正“钻”进受众的脑海里的信息,真正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总之,消除信息的歧义,是降低信息失效、加强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臻.传播过度:我们所面临的困境[D],河南:河南大学2007级传播学,2010:16-17,33-34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2.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过度;传播对策
一、我国传媒环境现状
在我国,以电视、广播和报纸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数量是很庞大的。就拿报纸而言,我国有省级单位34个,地级单位333个,县级单位2862个,每个地级单位至少拥有1-2份大众报纸,主要以晨报和晚报为代表的都市报,有的地方甚至有3份及其更多的报纸,而且在很多县级城市中,同样拥有面向大众发行的报纸。这样算下来,,我国至少拥有一千多份报纸,每天的发行量都在几百万,这还不算那些拥有多份报纸的城市和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而发行的报纸,如《电脑报》、法制报纸和气象报纸等分众报纸。而如果再加上书籍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受众会发现每天所面对的信息量是相当巨大的。
而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终端的诞生,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受众摆脱了以前被动接受媒介传播信息的局面,开始以个人的身份进行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媒介的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得到极大提升,媒介生态和传媒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正是在这种受众接受信息自由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受众除了面对传统媒体每天的信息轰炸,还要面临来自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介终端的信息传播,不知该如何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传播过度的危害
社会的经济、信息技术和我国独特的传媒机制共同造就了如今传播过度的这个局面。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发现,当在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并没有因为传播信息的增多而变得容易起来。而媒体有时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走向媒介大融合,但如不加以斟酌,往往会适得其反。
(一)传播过度对受众的危害
1.信息焦虑
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受众而言,想要逃离或躲避这个信息社会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面对媒体传来的海量信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曾说过:普通人的大脑没有办法同时处理7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让受众在海量的信息海洋中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变得困难起来。因而,当受众在进行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长时间不能找到时,就会产生信息焦虑。信息焦虑,是指人贪婪地接收信息,却无时间及能力去吸收,以至于无法铺陈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他们“不能参与信息的制造,不能参与意义的寻找”,由于“失去参考坐标”,以至“充满了无措慌乱的知识与心理状态”[1]。
2.媒介依赖症
媒介依赖症又叫“媒介依存症”,表现为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互动;孤独、自闭的性格等[2]。对媒介传递的信息全盘接受,不去思考和分辨自己所需的信息,而是被动地依赖于媒介,这种情况下,如若不进行有针对的吸收,会造成拥有海量信息,却没有获取知识,这样当然就无法获取智慧。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生存现状使得信息来源愈加广泛,但掌握的知识却愈加稀少。媒介的不断扩张,已经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小到每个人的升学求职都能够从媒介传播的信息中获取帮助。过多的信息接触和储备,不加以吸收,和不接触信息在知识的获取效果上是一样的。
(二)传播过度对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催生了新媒介终端,使受众进入 “自媒体”时代,这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传统媒体为了重新获得在传媒环境中的主导权,开始纷纷走“媒介融合”的道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了媒介融合的形态特征即“互联”。正是在这种传媒思想的指导下,加上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各种信息可以在各种媒介中互通、互换和互联,但这样也造成了一条信息的重复性、过度化的传播,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在速度和自由度上都比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更为快速和宽泛,因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会由于宽泛的自由度而产生谣言,如在“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之后,微博上到处都充斥着视频主角的照片,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受众的关注和点击。而传统媒体如果不对传播的信息加以仔细斟酌,就会出现假新闻从而影响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三、应对传播过度的策略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传播过度的社会,对于身处其中的媒体和受众而言却相当尴尬。媒体每天向受众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传出去的信息却越来越难有效地到达自己的目标受众那里;而受众每天面对接受到的海量的信息,却越来越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一)受众应对传播过度的策略
1.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就是指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可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只有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够增强自身对当今传媒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够在信息的海洋里准确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才能够分辨信息带来的正负面效果并有效应对。因而,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对信息的掌控和利用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个人的信息素养的提升。
2.重视不知情权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我们滥用了知情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以空前的速度增加,造成了我们对信息几乎盲目的追求,当别人谈论着我们不知道的新名词和新话题时,我们就会产生恐慌,恐慌自己是否落伍了。我们永远打着知情权的幌子对信息进行索取、接受和储存,结果出现了有闲看报纸,无闲做学问的状况,得到了信息,却没有得到知识,更别说获取智慧。过多的信息获取,对于一个生活充实的人而言反而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二)媒体应对传播过度的策略
1.明确定位
传播过度在如今的传媒环境中已经产生,媒体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象,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生存的一席之地,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改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交流的方式。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媒体的“代言人”角色越来越弱化,每一个受众和机构都可以站在自身的立场,拿着麦克风,担当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这种双重角色集于一体,使得任何一个规模化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利益和主张都不能被轻易忽略,都能够在面对媒体的时候得到均等的机会。
2.加强信息的针对性和简洁性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媒介的类型不断丰富,传播信息不断扩张,但受众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毕竟有限,当传播过度的情况长期存在时,受众对信息的注意力就显得极其分散,无法集中。因此,传播媒介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要加强针对性和简洁性。加强信息的针对性和简洁性,使得传播的信息最终进入受众的注意力范围之内,使受众花费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受众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信息是真正“钻”进受众的脑海里的信息,真正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总之,消除信息的歧义,是降低信息失效、加强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臻.传播过度:我们所面临的困境[D],河南:河南大学2007级传播学,2010:16-17,33-34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