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夏
立夏是夏天的初始,古时亦称“春尽日”,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敏感多思,易伤感,惜春成为古诗人的流行病。“春去自应无觅处”(王安石《惜春》),但是,夏天来了,新的时令的到来,是一件极为盛大的事情。犹如一个王朝的建立,天地之间总有一些吉祥的征兆,一些响亮的回应。
听见杏花落地的声音,桃花也谢了春红,而绿色一直铺到天边去了。出小城,东南而行,穿村庄,有高树枝繁叶茂,但闻鸟声唧唧,抬头看去,所有的树叶都拍打着绿色的翅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今年立夏,绿海滔滔,麦浪滚滚,天地之间依然踊跃着盛大的景象,似乎在等待天子以及三公九卿的驾临。前两天,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脚下的黄土路泼了天上的水,尘埃不飞,干净得很,一种古代的美在土路上延伸着,固执地通往农历深处的田野。世界向后退去。一条黄土路像粗粝的绳索把古代的时间拉了过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好庄稼人的时间;嫩的草芽咬破土层,长的麦芒立于麦穗之上,是大地的时间。“立夏蚯蚓出,麦子麦芒生”,“雨打立夏头,河鱼眼泪流”,这些农谚延续着古代的生活场景,蚯蚓麦芒雨水等美好的事物精准地标识着立夏的时间刻度。
立夏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此乃天象;“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礼记·月令》),是为物候。有趣的是,新任生产队长蝼蝈在浅水里喊了几嗓子,勤恳的蚯蚓们就忙着翻土散墒,而王瓜犹如在暖软软的被窝里醒来的婴儿,伸伸蔓藤的腿脚,那感受就叫一个舒坦无边。王瓜,葫芦科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为鸦所喜食,又名老鸦瓜、土瓜,《本草纲目》载:“其根作土气,其实似瓜也。或云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不知何义?”蝼蝈呢?郑玄注:蝼蝈,蛙也。明成化年间,我所在的安丘出了一个叫陈文伟的知县,颇有文采,他的诗歌《总咏安丘八景》结句是“古墓山川取次裁”,说的是八景之一“德里流芳”,即郑玄祠依山傍水的秀丽之色。想必,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在为《礼记》作注时,单一句“蝼蝈鸣”,就把他带回故乡的立夏节。
古时的立夏称“立夏节”、“四月节”(农历四月),一年一度的迎夏仪式如期举行。满朝文武皆朱红,朱色礼服,朱色玉佩,车马旌旗如红彤彤的火烧云,翻卷着,滚动着,轰轰烈烈地涌向京城南郊:立夏节,盛德在火,天子迎夏来了。夏天昌盛踊跃。黄土地之上生长绿禾苗,绿禾苗之上绽放红色激情。西周以降,天子百官立夏日穿街过巷,饰演丰收的景象,绿是立夏的底座,红是想象的金秋,从道具到剧情,看上去更像是中国最早的穿越剧。布衣百姓的穿越场景更为真切生动,也很受民间欢迎。旧时,闽南地区立夏日吃虾面,龙虾与面条同煮,入锅时平淡无奇,龙虾遇沸水而得道,通身修炼成热烈的红,吉祥的红。虾夏谐音,吃面有“长长远远”之意,面条滑腻筋道,龙虾肉嫩味美,二者交互入口,越嚼越有滋味,越能品味出美好生活的富足和悠远。
如今,世界变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样奋不顾身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好农民”的地位早被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板所篡夺。岁时节气不节日。今非昨,劝耕的小吏如今主抓招商引资,这条黄土路寂静无比。古老的黄土路,且有些陡,与奔赴城市的柏油路背道而驰。我推着自行车,步行,有一农妇在前面慢慢走着,她的挪移使得道路无比漫长,一辆摩托三轮从她身侧突突而过,仿佛旧电影的场景。路南的白杨树异常挺秀,看久了,眼前尽是绿云萦绕;路北,花椒树长成一堵活篱笆,小叶初发,小心地摘一片,搭在牙齿上,细细地嚼,一股清气直往腮帮上撞。后来,我遇见三两个采摘花椒叶的城里人。开始,我以为是果园里干活的农民,小心翼翼地躲闪着那些手指肚一般大的小嫩果。真难为这些立夏尝鲜的城里人了,针刺那么长,嫩叶那么小,又担心被花椒的主人看见,很有猴子偷桃的灵敏与迅疾。也有人在采挖苦菜、婆婆丁。荠菜开了花就是美人迟暮,其茎韧如牛筋,不堪食。苦菜秀,茎叶仍不失鲜嫩;婆婆丁长叶铺散,正是肥嫩鲜美的青春季。专家给出建议,立夏时节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苦菜婆婆丁均可补肝肾,调胃气,当为立夏美食。
在这片土地上,绿色是乡村的流行色。高树撑起一片绿荫,绿荫遮护着一个静谧的村庄。绿色的土地也很有一些层次。大地一横一竖,看似一望无际的麦田就成为一个个平整坦荡的绿湖,其间有地块覆盖了保暖地膜,闪着钻石一般的白光,像是绿湖飞溅着的白浪。麦子身量初长成,有三四个节,麦粒还在赶往夏天的路上,麦穗很轻,竖在直的麦秆上,扇动着麦芒的长睫毛,一如正值豆蔻年华的窈窕少女。桃树支撑着的果园,梨树支撑着的果园,樱桃树支撑着的果园,土地虔诚,用它的黄土盘常年供奉着红富士雪花梨红樱桃。桃叶长得有些像柳叶,长圆披针形,比柳叶略显丰满,桃花灼灼,风光了一个春天,但还是绿叶站上了枝头,如一群鸟,摆动着好看的绿翅膀。梨树的叶卵圆形,像是夏天的新嫁娘晃着的大耳环,走近了,看见梨树结了小绿果,像麦穗那样向上直竖着,一个个都是自信得不得了的样子。樱桃树有七八米高,卵状椭圆形的大叶密密匝匝的,深绿的叶色让整棵树看上去就像深远的天空,时隐时现的小樱桃,圆溜溜,白亮亮。“既離离而春就,乍苒苒而东迎”(后梁·宣帝《樱桃赋》),日出樱桃树,土地上新的光出现了。
南北气候有别,北地樱桃尚是白玛瑙,江南已高挂小红灯。“百果第一枝”樱桃味甘微酸,调中益气,健脾和胃,为立夏日尝三鲜之首选。地域不同,三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审美趋向是一致的。太湖北岸的无锡“立夏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其中树三鲜为樱桃、枇杷、杏子。太湖之东的苏州则家家设樱桃、青梅、新麦,以供神享先,名为“立夏见三新”。清朝文人沈朝初是苏州人,他在苏州长大,并在立夏日尝了新鲜的樱桃,多年之后,他饱蘸着樱桃的蜜汁,这样写道:“苏州好,新夏食樱桃。异种旧传崖蜜胜,浅红新样口脂娇。小核味偏饶。”旧时,苏州樱桃赤如火齐,味甘崖蜜,实乃天堂盛宴,吃过之后就是一生的回味。苏州地产樱桃已日渐稀缺,所谓的农业智慧过分地修饰樱桃的外表,使之丰满光鲜诱人,而忽略它的真味。 “麦收四月风,立夏见麦芒”,北方平原一望无边的是麦田,立夏日食夏饼,美食唤醒味蕾,也激活人们对麦收的憧憬。旧时夏饼是精雕细刻的艺术极品,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单是这些名字就让人回味无穷喉结大动。夏饼的两条大众路线简便易行。一是依据个人口味,把韭菜葱末等食材投入小麦粉,加精盐水分,调糊,油锅烧热,随物赋形,面糊摊为圆饼状,炸熟即可,出锅时花花绿绿的,煞是养眼。第二种做法就是烙馅饼。和面,用擀面杖擀薄饼,将青菜馅料放于薄饼中心,薄饼对折,沿边捏紧(手掌轻压,亦可摊成圆饼),入锅煎炸,待夏饼炸成一个黄澄澄的半月形,即可食用。如今,馅饼常常有,已与立夏日无关;夏饼走进繁华超市,明码高价,它的名字叫促销商品。
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实际上是人类给自己的肉身安装了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它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与自然节律同步运行,立夏这样的节气随之沦为一年中紧张忙碌的24小时。三千年立夏风俗濒临消失。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奇迹般地遇见新鲜的地产樱桃,那种清鲜香甜的滋味,能让我们陷入对立夏节气的追忆。
我与城市渐行渐远。路南有一堵土墙,上面写了一行大大的红字——“孙十里油坊向东90米”,红字下面画了一个大红箭头。东行二三十米,一位中年妇女在种花生,她说,雨后不用挑水了,她种的是露天花生,和别家的不同。她指了指远处那些泛着白光的保暖地膜:人家除草剂都喷过了。她的铁耙子紧贴着泥土,稍稍大些的土块被铁的齿咬碎,咬细,花生一出苗就不挡手挡脚的。她松土的动作细致又耐心,充满自信,就像母亲在给孩子缝制一件舒适合体的新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的场景,看一眼,都让人眼窝子发浅,发热。一个小女孩正一蹦一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的尽头是灰墙红瓦的村庄,她脑后的红色蝴蝶结一晃一晃的,路边的小草都要飞起来了。
小满
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播种,浇水,追肥,耘锄,对于在泥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小满就是他们的小年。这时节,绿色麦田一块连着一块,平头麦子一穗挨着一穗,在田间地头溜上一圈,眼睛里都生出一些馋馋的小舌头,眨巴眨巴眼睛,就吧嗒出白面馍馍的香味了。筑场,磨镰,大声喊牲口:再有十八天,新麦回家转。
立夏三候之后是小满,小满又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现代化在用直尺和方格规划着世界,但是,大地的格局不变,小满时节,一候依旧有一候的气象,麦田依旧是一处流芳溢香的生活源头。
农历四月,古称麦月,北宋人马永卿的《懒真子》中有言:“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相比立夏,小满最大的物候变化是,苦菜花打碗花开得到处都是,似乎桃花梨花由高处开到了地面;而桃树梨树矜持多了,桃叶遮护着小毛桃,梨枝举起小拳头。还有一个变化是最让人惊奇不已的,立夏的麦穗长到小满,绿绿的,手指一般长的小穗穗一眨眼都半筷子高了,空的麦穗一下子住进了三四十粒小麦,小得盈满,名至实归。那些青嫩嫩绿莹莹的小麦粒藏在麦穗的城堡里,如果不搓去表皮,是看不见这“小满”的。我们这里,有“小满见三鲜”一说,三鲜是:刚上市的红樱桃、才鼓苞的鲜豌豆、未成熟的嫩麦粒。青一升黄一斗,小满日,摘一穗新麦尝尝鲜吧,满口清甜鲜凉,让人身心为之一爽。
节气是古代生活的重要驿站。节气的更替,促使人们调整生活方式,以达成与自然运行的同步。这种有节制的生活与土地是一体的,它敬畏原初的自然环境,倡导朴素善良的人类情感。新的节气,确立新的生活仪式,日日新,是大地上寻常草木的生长变化有着让人惊喜不已的新奇之处,而非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从这一点上看,古人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小满时节,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大宋的乡间行走,夏天的小南风牵引着他的脚步,使他看见了农耕社会祥和富足之景象:“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好个“稚子娇”,尽显小麦盈盈小满之时的可爱,接下来,“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诗人以诗歌的方式在为小满立言,为农耕文明立言。小麦种植面积达2.3亿公顷,为世界最大,全球近一半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其“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为“五谷之贵”,小满的形象代表,亦非小麦莫属。
路过一片麦田。路过一片麦田。这一片接那一片,是一大片麦田。初夏是有大气象的,“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偏北15度,太阳到达黄径60度,大地之上麦气升腾,香远益清。远处的麦田里晃着一个男人。他该是走在高高的田埂上吧,要不,周边的滚滚麦浪会把他淹没的,让他幸福地晕眩,幸福地窒息。他在麦田里不时地低头弯腰,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被麦气所迷醉的人。人是庄稼的精气神。每天都来看上几眼,顺手拔几棵麦蒿,小麦还好意思不给你长。下了这场雨,今年小麦又收了!他和我在地头说话,声音很浑厚,像是抡起的锄头落在泥土上,有一些粗重,叫人想起村子那厚厚的土墙,那土墙围护着的敦实的老锅。
今年的小满很美满。之前的一场雨,使小满的语义更为丰满。“小满不满,无水洗碗”,“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下,犁耙高挂”,流传各地的民谚早就表述着农民对雨水的理解:雨水的满成就庄稼的小满,雨落小满,庄稼的丰收抬眼可见。水是庄稼的命。古代已经意识到它的非同凡响,旧时习俗“小满动三车”,缫丝的人、磨油的人、引水的人,被丝车油车水车转动着,脚步就有了节拍,无数双手推动大地这辆巨车,从小满到芒种,轱辘声、汲水声、喊叫声,所有的声响都是夏天的果实,果熟蒂落。踏水车是一场盛大的民间狂欢,多部水车连成一条长龙,谓之“连车”,男人们打赤膊,手把扶杆,光脚踏得水车吱溜溜地转,“递引溪河之水,传戽入田”(清·顾禄《清嘉录》),晶亮亮的水欢畅地深入莊稼的根部,经由茎株开辟一条向上的路,掀起千层麦浪千里稻花。
强大的现代文明已把丝车油车水车定性为落后的、过时的、废旧的东西,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城市化就像两把大斧,向着农业农村劈头砍去,导致农民数量锐减,耕地急速瘦身。郊区的房屋倒塌了一大片,碎砖瓦砾横陈,像是刚刚发生了地震。灰暗冰冷的城市车水马龙,自然清新的田野人迹罕至。偌大的樱桃园就我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阳光透过樱桃叶洒下一地花荫凉,松软的泥土给我以床的感觉,我坐在大地的花床单上,舔食着刚摘的小樱桃。果肉光艳细嫩水润,很甜,我用舌尖一舔一吸,舌床上就溢满蜜的汁。樱桃从枝条径直到舌尖,我内心的甜已是小得盈满。樱桃园没有被采摘一空,总有三五个樱桃红着小脸藏在浓密的绿叶里,有的很打眼,也未攀高枝,可是主人却没有动它,像是故意留下的。我们这里,有一种果实叫“老鸹柿”,是特意留在枝头的柿子,留给飞来飞去的禽鸟采食。耕作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职业,人类生活里淳朴厚道仁慈的美德都在农民那里。 果园里的小苹果被果蒂直直地挑着,像是一串串的棒棒糖。果叶同色。走近了,细看,椭圆形的大叶绿得发黑,仿佛要绿到夜的深处;圆球状的小绿果闪着亮光,它的内心该有一簇火焰吧,想象这些苹果慢慢长大,幸福的小脸升起一团绯红,叫人都有些不敢直视。地上落了一些果和叶。树行里有一老农在锄地,很好说话,他把果枝掰得嘎巴嘎巴响,果子雨点一般簌簌落地,果树上就多了一道道缝隙,就有风跑了过来,光亮照了进来。也许是巧合,老农的剪枝疏果划锄松土,让小绿果在小满日做了一次深呼吸,自此,它的生长养分充沛,其下接地气,其上沐阳光,果实小满有大收。初夏,果树挂果不能太满,太满了,长不到秋天的红又圆,如同节气,有小满无大满,小得盈满正相宜。
我在田野上慢慢走,走的是立夏日走过的路。大地永远叫人充满信心。立夏日种的花生正值四叶期,有一拃多高,多分枝,枝上对生宽卵形的小叶,小叶似豆叶,但比豆叶有光泽,如此枝枝相连叶叶对生,就形成一蓬一蓬的绿。我采了一枚小叶,细细地嚼,鲜嫩爽口,略带清甜,有鲜花生的口感。我走在村子的时候,有妇女向我打听油坊在哪里,我很自如地向西指了指:再走半里路,路北。从村子返回的路上,看见一老农在小桃林刨坑,走一小步刨一个小坑,样子有些小可爱。去秋栽植的桃树,细枝嫩叶的,冠幅很小,尚未展开深刻的墨绿,他嫌小桃林有些空阔,让它“小满”一回,种两行豆角,豆角长得快,茎蔓上架,豆角下垂,上上下下,怎一个长字了得,长长的绿蔓,长长的绿果,直叫人觉得乡野之美丰盛端庄,源远流长。
我们这里的人下地扛活,多以手扶拖拉机代步。手扶拖拉机挂一拖斗,来回捎个脚,去时拉上种子化肥,回来载了蔬果青草。不远处,一个中年农民卸了车头上的犁铧,挂上拖斗,拾掇农具,水桶铁锨逐一清点,然后,摇把一摇,扶手一抓,车头往前猛地一拱,就像一只大青蛙,一蹦一跳地跑向田野深处的村庄。
芒种
立夏见麦芒。经过小满的扬花、灌浆,到芒种,麦芒一根根直竖着,自信满满,甚至有一些张扬。宋人曹勋送客的时候,路过立夏的麦田,“垅上麦芒犹绿嫩”,而陆游看到的是同一片风景,“麦陇无际黄云平”,时令已是芒种。立夏的芒是一个丰年的征兆,由绿转黄,芒种的芒则是一个节令的标题,一场土地的狂欢。麦浪滚滚,那是尖细的芒和圆润的粒在共同歌唱。
小麦的春与夏不同。春天绿油油,夏日黄灿灿。春小麦犹如一股泉水往上冲,从绿叶冲到麦穗的高度;夏天的黄却像日光下泄,先是麦芒黄了,而后茎叶。芒种,就是土地吸纳太阳的光芒,物化为小麦上的细刺,以此标识果实的位置。北斗的斗柄指向东南,太阳黄经为75度,时为芒种。光芒麦芒一色的金黄,“色有五章,黄其主也”(《淮南子·坠形训》),芒种的芒是一个坚定的承诺,它用纯正的黄成熟的黄告诉我们:大地总有一种力量,你播种阳光,它生长麦芒,你播种满田碧玉,它捧出遍野黄金,它让善良者收获欢乐,让勤劳者收获幸福。
麦稍黄,看爹娘。左边黄云铺展,右边麦海滔滔,人走在其间,就像乘着一条船,摇摇晃晃的。就要忙收忙种了,带着笑容,带着面食,出嫁的女儿回家看看爹娘,这一习俗叫“走麦稍黄”。习俗是日常生活的仪式化。麦稍的黄报告着农民的喜讯:一前一后,闺女和小麦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古老的中国有一部伟大的农书,叫《齐民要术》,视农业生产为百姓谋生之道,说五谷栽培之方,讲六畜养殖之法。对于农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集聚农业生产经验的、被农民高度认同的物质上的空间概念,是一部千年传阅的农事百科全书。譬如芒种,样样都忙,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斗柄指南,天下皆夏”,夏属火,阳气旺盛,小麦得阳火而金黄。阳至盛则衰,阴气生,水稻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陆游《时雨》)。“芒种”催促着江南江北种稻收麦。
江北以小麦为主食,小麦面加水少许,揉成馒头,如果面少水多,煮一锅疙瘩汤,叫稀饭,馒头稀饭,吃个三餐肚儿圆。江南为鱼米之乡,一日三餐米粥米饭,米粥是稀饭,米饭叫干饭。稻麦养人,种稻收麦是一年一度的大事。芒种如春节,要过十多天,机畜人齐上阵,麦熟一晌,虎口夺粮。何谓虎口夺粮?一怕连阴天,割麦打麦一刻也不能耽搁,若是阴雨连绵,小麦发霉生芽,就丢在麦穗上了。二怕干熟丢,麦熟九成就得开镰收割。“趁晴割麦收云黄,熬炉新熟饼饵香”,芒种时节,宋人姚勉在乡间行走着,田野上满满当当的麦香如洪水淹过鼻梁,没了眼睛,这时,新麦饼的香气却像一根结实的绳子,把他拽到农家的熬炉前。饺子有名曰饼饵,姚诗人看到的饼饵当是麦饼之类的面食。薄的饼往热的炉上一贴,热气往上一冲,那香味十分撩人。可是,本该焦黄酥脆的麦饼被阿婆烙糊了,儿媳颇不悦,锅勺丁当乱响。姚勉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他从焦糊之味中很容易地嗅出幸福的香息:“山禽戏语婆勿嗔,有饼可焦犹食新。”这是一首禽言诗,名为“婆饼焦”,婆饼焦是一种鸟,其声发焦。诗人的目光如鸟的翅膀在麦田上飞翔,由此获得一只大鸟的视角,“西家割迟麦烂死,妇姑对泣空酸辛”,麦子争青打满仓啊,莫迟收,收莫迟,这样的诗行犹如长长的面条,筋道糯软,越嚼越有味道。
一个时代是否重视农业,是否真的让农民过上体面而幸福的生活,看看稻麦及吃食就知道了。唐朝杜甫有诗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节序届芒种,人间有奇观,宋人陆游用他的诗歌描绘了这一天堂胜景:“煮酒青梅次第尝,啼莺乳燕占年光。蚕收户户缫丝白,麦熟村村捣麦香。”节气都有节日饱满的气场。丝白麦香是什么,那是春节的新衣,除夕的水饺。更有莺啼燕语渲染好时光,青梅煮酒论收成。杏子黄,麦上场,该到场的都来了。杏子橘黄浑圆,丰满性感,入口绵软酸甜,让人唇齿留香。记得小时候过清明,全家分食鸡蛋,每人两枚,母亲让我们猜谜:“石灰墙,不透缝,里面住着个小黄杏。”答案:鸡蛋。清明杏花开,那树上会有多少小黄杏啊。清明的香酥蛋黄,芒种的温润黄杏,时令美食讲究的是格律之美,很押韵。青梅也应时而熟。“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当年曹操刘备对坐而饮,下酒菜是园中新熟的青梅,其味清酸,生津醒神,倒减了刘备三分醉意,多了七分清醒。如果想对青梅温存一些,可加糖蒸煮,取汁,这个过程叫煮梅,始自夏朝,每至芒种,食俗尤盛。青梅之汁可作果醋,爽爽的酸,柔柔的甜,饮之清热防暑敛汗,实乃绝佳的消夏饮品;亦可为调料,在凉拌青菜时倒入少许,酸鲜爽口,很是提味,叫人食欲大增。
一个古老的节气,它带来的不僅仅是天象和物候的奇观,是时鲜蔬果对人体的恩泽,更促成一种仪式般的生活。稻秧插满千畦,也插满农民的心田,芒种插得是个宝,他们对节气和土地有一种朴素而真诚的信任,并以各色美食表达对土地的感激,对丰收的期待。他们把新麦磨成白花花的面粉,加入想象的活水,把面团一压一推又一搓,一蹭一揉又一捏,就成了叫叽叽的小鸡,活泼泼的小鱼,也有的被创造成圆鼓鼓的水果,水灵灵的青菜。当然要浇上红的苋菜汁,黄的柠檬汁,绿的黄瓜汁,求一个吉祥喜庆,好的味道一上天,美的面食也会被神悦纳的。这种安苗祭祀活动很有古典的浪漫情怀,享受生活,感受节气、劳动和丰收的关系,领受天地神灵对劳动者的持续眷爱。目光越过花花绿绿的祭品,越过“折鹭飞来无处停”的三千顷稻田,他们看见稻米流脂,看见一些更远的东西飘着,看着很远,其实很近,就像身体里住着的一个梦。
节气是一种慢节拍。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芒种的三候告诉我们,每隔五天,定会有新的景象出现。芒种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它用大自然的节奏引领劳动者的步履,让所有的劳动者在同土地的交往中收获果实,培育梦想,也培育勤劳善良的美德。
立夏是夏天的初始,古时亦称“春尽日”,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敏感多思,易伤感,惜春成为古诗人的流行病。“春去自应无觅处”(王安石《惜春》),但是,夏天来了,新的时令的到来,是一件极为盛大的事情。犹如一个王朝的建立,天地之间总有一些吉祥的征兆,一些响亮的回应。
听见杏花落地的声音,桃花也谢了春红,而绿色一直铺到天边去了。出小城,东南而行,穿村庄,有高树枝繁叶茂,但闻鸟声唧唧,抬头看去,所有的树叶都拍打着绿色的翅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今年立夏,绿海滔滔,麦浪滚滚,天地之间依然踊跃着盛大的景象,似乎在等待天子以及三公九卿的驾临。前两天,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脚下的黄土路泼了天上的水,尘埃不飞,干净得很,一种古代的美在土路上延伸着,固执地通往农历深处的田野。世界向后退去。一条黄土路像粗粝的绳索把古代的时间拉了过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好庄稼人的时间;嫩的草芽咬破土层,长的麦芒立于麦穗之上,是大地的时间。“立夏蚯蚓出,麦子麦芒生”,“雨打立夏头,河鱼眼泪流”,这些农谚延续着古代的生活场景,蚯蚓麦芒雨水等美好的事物精准地标识着立夏的时间刻度。
立夏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此乃天象;“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礼记·月令》),是为物候。有趣的是,新任生产队长蝼蝈在浅水里喊了几嗓子,勤恳的蚯蚓们就忙着翻土散墒,而王瓜犹如在暖软软的被窝里醒来的婴儿,伸伸蔓藤的腿脚,那感受就叫一个舒坦无边。王瓜,葫芦科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为鸦所喜食,又名老鸦瓜、土瓜,《本草纲目》载:“其根作土气,其实似瓜也。或云根味如瓜,故名土瓜。王字不知何义?”蝼蝈呢?郑玄注:蝼蝈,蛙也。明成化年间,我所在的安丘出了一个叫陈文伟的知县,颇有文采,他的诗歌《总咏安丘八景》结句是“古墓山川取次裁”,说的是八景之一“德里流芳”,即郑玄祠依山傍水的秀丽之色。想必,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在为《礼记》作注时,单一句“蝼蝈鸣”,就把他带回故乡的立夏节。
古时的立夏称“立夏节”、“四月节”(农历四月),一年一度的迎夏仪式如期举行。满朝文武皆朱红,朱色礼服,朱色玉佩,车马旌旗如红彤彤的火烧云,翻卷着,滚动着,轰轰烈烈地涌向京城南郊:立夏节,盛德在火,天子迎夏来了。夏天昌盛踊跃。黄土地之上生长绿禾苗,绿禾苗之上绽放红色激情。西周以降,天子百官立夏日穿街过巷,饰演丰收的景象,绿是立夏的底座,红是想象的金秋,从道具到剧情,看上去更像是中国最早的穿越剧。布衣百姓的穿越场景更为真切生动,也很受民间欢迎。旧时,闽南地区立夏日吃虾面,龙虾与面条同煮,入锅时平淡无奇,龙虾遇沸水而得道,通身修炼成热烈的红,吉祥的红。虾夏谐音,吃面有“长长远远”之意,面条滑腻筋道,龙虾肉嫩味美,二者交互入口,越嚼越有滋味,越能品味出美好生活的富足和悠远。
如今,世界变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样奋不顾身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好农民”的地位早被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板所篡夺。岁时节气不节日。今非昨,劝耕的小吏如今主抓招商引资,这条黄土路寂静无比。古老的黄土路,且有些陡,与奔赴城市的柏油路背道而驰。我推着自行车,步行,有一农妇在前面慢慢走着,她的挪移使得道路无比漫长,一辆摩托三轮从她身侧突突而过,仿佛旧电影的场景。路南的白杨树异常挺秀,看久了,眼前尽是绿云萦绕;路北,花椒树长成一堵活篱笆,小叶初发,小心地摘一片,搭在牙齿上,细细地嚼,一股清气直往腮帮上撞。后来,我遇见三两个采摘花椒叶的城里人。开始,我以为是果园里干活的农民,小心翼翼地躲闪着那些手指肚一般大的小嫩果。真难为这些立夏尝鲜的城里人了,针刺那么长,嫩叶那么小,又担心被花椒的主人看见,很有猴子偷桃的灵敏与迅疾。也有人在采挖苦菜、婆婆丁。荠菜开了花就是美人迟暮,其茎韧如牛筋,不堪食。苦菜秀,茎叶仍不失鲜嫩;婆婆丁长叶铺散,正是肥嫩鲜美的青春季。专家给出建议,立夏时节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苦菜婆婆丁均可补肝肾,调胃气,当为立夏美食。
在这片土地上,绿色是乡村的流行色。高树撑起一片绿荫,绿荫遮护着一个静谧的村庄。绿色的土地也很有一些层次。大地一横一竖,看似一望无际的麦田就成为一个个平整坦荡的绿湖,其间有地块覆盖了保暖地膜,闪着钻石一般的白光,像是绿湖飞溅着的白浪。麦子身量初长成,有三四个节,麦粒还在赶往夏天的路上,麦穗很轻,竖在直的麦秆上,扇动着麦芒的长睫毛,一如正值豆蔻年华的窈窕少女。桃树支撑着的果园,梨树支撑着的果园,樱桃树支撑着的果园,土地虔诚,用它的黄土盘常年供奉着红富士雪花梨红樱桃。桃叶长得有些像柳叶,长圆披针形,比柳叶略显丰满,桃花灼灼,风光了一个春天,但还是绿叶站上了枝头,如一群鸟,摆动着好看的绿翅膀。梨树的叶卵圆形,像是夏天的新嫁娘晃着的大耳环,走近了,看见梨树结了小绿果,像麦穗那样向上直竖着,一个个都是自信得不得了的样子。樱桃树有七八米高,卵状椭圆形的大叶密密匝匝的,深绿的叶色让整棵树看上去就像深远的天空,时隐时现的小樱桃,圆溜溜,白亮亮。“既離离而春就,乍苒苒而东迎”(后梁·宣帝《樱桃赋》),日出樱桃树,土地上新的光出现了。
南北气候有别,北地樱桃尚是白玛瑙,江南已高挂小红灯。“百果第一枝”樱桃味甘微酸,调中益气,健脾和胃,为立夏日尝三鲜之首选。地域不同,三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审美趋向是一致的。太湖北岸的无锡“立夏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其中树三鲜为樱桃、枇杷、杏子。太湖之东的苏州则家家设樱桃、青梅、新麦,以供神享先,名为“立夏见三新”。清朝文人沈朝初是苏州人,他在苏州长大,并在立夏日尝了新鲜的樱桃,多年之后,他饱蘸着樱桃的蜜汁,这样写道:“苏州好,新夏食樱桃。异种旧传崖蜜胜,浅红新样口脂娇。小核味偏饶。”旧时,苏州樱桃赤如火齐,味甘崖蜜,实乃天堂盛宴,吃过之后就是一生的回味。苏州地产樱桃已日渐稀缺,所谓的农业智慧过分地修饰樱桃的外表,使之丰满光鲜诱人,而忽略它的真味。 “麦收四月风,立夏见麦芒”,北方平原一望无边的是麦田,立夏日食夏饼,美食唤醒味蕾,也激活人们对麦收的憧憬。旧时夏饼是精雕细刻的艺术极品,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单是这些名字就让人回味无穷喉结大动。夏饼的两条大众路线简便易行。一是依据个人口味,把韭菜葱末等食材投入小麦粉,加精盐水分,调糊,油锅烧热,随物赋形,面糊摊为圆饼状,炸熟即可,出锅时花花绿绿的,煞是养眼。第二种做法就是烙馅饼。和面,用擀面杖擀薄饼,将青菜馅料放于薄饼中心,薄饼对折,沿边捏紧(手掌轻压,亦可摊成圆饼),入锅煎炸,待夏饼炸成一个黄澄澄的半月形,即可食用。如今,馅饼常常有,已与立夏日无关;夏饼走进繁华超市,明码高价,它的名字叫促销商品。
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实际上是人类给自己的肉身安装了两个高速运转的车轮,它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与自然节律同步运行,立夏这样的节气随之沦为一年中紧张忙碌的24小时。三千年立夏风俗濒临消失。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奇迹般地遇见新鲜的地产樱桃,那种清鲜香甜的滋味,能让我们陷入对立夏节气的追忆。
我与城市渐行渐远。路南有一堵土墙,上面写了一行大大的红字——“孙十里油坊向东90米”,红字下面画了一个大红箭头。东行二三十米,一位中年妇女在种花生,她说,雨后不用挑水了,她种的是露天花生,和别家的不同。她指了指远处那些泛着白光的保暖地膜:人家除草剂都喷过了。她的铁耙子紧贴着泥土,稍稍大些的土块被铁的齿咬碎,咬细,花生一出苗就不挡手挡脚的。她松土的动作细致又耐心,充满自信,就像母亲在给孩子缝制一件舒适合体的新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的场景,看一眼,都让人眼窝子发浅,发热。一个小女孩正一蹦一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的尽头是灰墙红瓦的村庄,她脑后的红色蝴蝶结一晃一晃的,路边的小草都要飞起来了。
小满
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播种,浇水,追肥,耘锄,对于在泥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小满就是他们的小年。这时节,绿色麦田一块连着一块,平头麦子一穗挨着一穗,在田间地头溜上一圈,眼睛里都生出一些馋馋的小舌头,眨巴眨巴眼睛,就吧嗒出白面馍馍的香味了。筑场,磨镰,大声喊牲口:再有十八天,新麦回家转。
立夏三候之后是小满,小满又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现代化在用直尺和方格规划着世界,但是,大地的格局不变,小满时节,一候依旧有一候的气象,麦田依旧是一处流芳溢香的生活源头。
农历四月,古称麦月,北宋人马永卿的《懒真子》中有言:“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相比立夏,小满最大的物候变化是,苦菜花打碗花开得到处都是,似乎桃花梨花由高处开到了地面;而桃树梨树矜持多了,桃叶遮护着小毛桃,梨枝举起小拳头。还有一个变化是最让人惊奇不已的,立夏的麦穗长到小满,绿绿的,手指一般长的小穗穗一眨眼都半筷子高了,空的麦穗一下子住进了三四十粒小麦,小得盈满,名至实归。那些青嫩嫩绿莹莹的小麦粒藏在麦穗的城堡里,如果不搓去表皮,是看不见这“小满”的。我们这里,有“小满见三鲜”一说,三鲜是:刚上市的红樱桃、才鼓苞的鲜豌豆、未成熟的嫩麦粒。青一升黄一斗,小满日,摘一穗新麦尝尝鲜吧,满口清甜鲜凉,让人身心为之一爽。
节气是古代生活的重要驿站。节气的更替,促使人们调整生活方式,以达成与自然运行的同步。这种有节制的生活与土地是一体的,它敬畏原初的自然环境,倡导朴素善良的人类情感。新的节气,确立新的生活仪式,日日新,是大地上寻常草木的生长变化有着让人惊喜不已的新奇之处,而非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从这一点上看,古人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小满时节,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大宋的乡间行走,夏天的小南风牵引着他的脚步,使他看见了农耕社会祥和富足之景象:“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好个“稚子娇”,尽显小麦盈盈小满之时的可爱,接下来,“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诗人以诗歌的方式在为小满立言,为农耕文明立言。小麦种植面积达2.3亿公顷,为世界最大,全球近一半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其“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为“五谷之贵”,小满的形象代表,亦非小麦莫属。
路过一片麦田。路过一片麦田。这一片接那一片,是一大片麦田。初夏是有大气象的,“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偏北15度,太阳到达黄径60度,大地之上麦气升腾,香远益清。远处的麦田里晃着一个男人。他该是走在高高的田埂上吧,要不,周边的滚滚麦浪会把他淹没的,让他幸福地晕眩,幸福地窒息。他在麦田里不时地低头弯腰,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被麦气所迷醉的人。人是庄稼的精气神。每天都来看上几眼,顺手拔几棵麦蒿,小麦还好意思不给你长。下了这场雨,今年小麦又收了!他和我在地头说话,声音很浑厚,像是抡起的锄头落在泥土上,有一些粗重,叫人想起村子那厚厚的土墙,那土墙围护着的敦实的老锅。
今年的小满很美满。之前的一场雨,使小满的语义更为丰满。“小满不满,无水洗碗”,“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下,犁耙高挂”,流传各地的民谚早就表述着农民对雨水的理解:雨水的满成就庄稼的小满,雨落小满,庄稼的丰收抬眼可见。水是庄稼的命。古代已经意识到它的非同凡响,旧时习俗“小满动三车”,缫丝的人、磨油的人、引水的人,被丝车油车水车转动着,脚步就有了节拍,无数双手推动大地这辆巨车,从小满到芒种,轱辘声、汲水声、喊叫声,所有的声响都是夏天的果实,果熟蒂落。踏水车是一场盛大的民间狂欢,多部水车连成一条长龙,谓之“连车”,男人们打赤膊,手把扶杆,光脚踏得水车吱溜溜地转,“递引溪河之水,传戽入田”(清·顾禄《清嘉录》),晶亮亮的水欢畅地深入莊稼的根部,经由茎株开辟一条向上的路,掀起千层麦浪千里稻花。
强大的现代文明已把丝车油车水车定性为落后的、过时的、废旧的东西,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城市化就像两把大斧,向着农业农村劈头砍去,导致农民数量锐减,耕地急速瘦身。郊区的房屋倒塌了一大片,碎砖瓦砾横陈,像是刚刚发生了地震。灰暗冰冷的城市车水马龙,自然清新的田野人迹罕至。偌大的樱桃园就我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阳光透过樱桃叶洒下一地花荫凉,松软的泥土给我以床的感觉,我坐在大地的花床单上,舔食着刚摘的小樱桃。果肉光艳细嫩水润,很甜,我用舌尖一舔一吸,舌床上就溢满蜜的汁。樱桃从枝条径直到舌尖,我内心的甜已是小得盈满。樱桃园没有被采摘一空,总有三五个樱桃红着小脸藏在浓密的绿叶里,有的很打眼,也未攀高枝,可是主人却没有动它,像是故意留下的。我们这里,有一种果实叫“老鸹柿”,是特意留在枝头的柿子,留给飞来飞去的禽鸟采食。耕作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职业,人类生活里淳朴厚道仁慈的美德都在农民那里。 果园里的小苹果被果蒂直直地挑着,像是一串串的棒棒糖。果叶同色。走近了,细看,椭圆形的大叶绿得发黑,仿佛要绿到夜的深处;圆球状的小绿果闪着亮光,它的内心该有一簇火焰吧,想象这些苹果慢慢长大,幸福的小脸升起一团绯红,叫人都有些不敢直视。地上落了一些果和叶。树行里有一老农在锄地,很好说话,他把果枝掰得嘎巴嘎巴响,果子雨点一般簌簌落地,果树上就多了一道道缝隙,就有风跑了过来,光亮照了进来。也许是巧合,老农的剪枝疏果划锄松土,让小绿果在小满日做了一次深呼吸,自此,它的生长养分充沛,其下接地气,其上沐阳光,果实小满有大收。初夏,果树挂果不能太满,太满了,长不到秋天的红又圆,如同节气,有小满无大满,小得盈满正相宜。
我在田野上慢慢走,走的是立夏日走过的路。大地永远叫人充满信心。立夏日种的花生正值四叶期,有一拃多高,多分枝,枝上对生宽卵形的小叶,小叶似豆叶,但比豆叶有光泽,如此枝枝相连叶叶对生,就形成一蓬一蓬的绿。我采了一枚小叶,细细地嚼,鲜嫩爽口,略带清甜,有鲜花生的口感。我走在村子的时候,有妇女向我打听油坊在哪里,我很自如地向西指了指:再走半里路,路北。从村子返回的路上,看见一老农在小桃林刨坑,走一小步刨一个小坑,样子有些小可爱。去秋栽植的桃树,细枝嫩叶的,冠幅很小,尚未展开深刻的墨绿,他嫌小桃林有些空阔,让它“小满”一回,种两行豆角,豆角长得快,茎蔓上架,豆角下垂,上上下下,怎一个长字了得,长长的绿蔓,长长的绿果,直叫人觉得乡野之美丰盛端庄,源远流长。
我们这里的人下地扛活,多以手扶拖拉机代步。手扶拖拉机挂一拖斗,来回捎个脚,去时拉上种子化肥,回来载了蔬果青草。不远处,一个中年农民卸了车头上的犁铧,挂上拖斗,拾掇农具,水桶铁锨逐一清点,然后,摇把一摇,扶手一抓,车头往前猛地一拱,就像一只大青蛙,一蹦一跳地跑向田野深处的村庄。
芒种
立夏见麦芒。经过小满的扬花、灌浆,到芒种,麦芒一根根直竖着,自信满满,甚至有一些张扬。宋人曹勋送客的时候,路过立夏的麦田,“垅上麦芒犹绿嫩”,而陆游看到的是同一片风景,“麦陇无际黄云平”,时令已是芒种。立夏的芒是一个丰年的征兆,由绿转黄,芒种的芒则是一个节令的标题,一场土地的狂欢。麦浪滚滚,那是尖细的芒和圆润的粒在共同歌唱。
小麦的春与夏不同。春天绿油油,夏日黄灿灿。春小麦犹如一股泉水往上冲,从绿叶冲到麦穗的高度;夏天的黄却像日光下泄,先是麦芒黄了,而后茎叶。芒种,就是土地吸纳太阳的光芒,物化为小麦上的细刺,以此标识果实的位置。北斗的斗柄指向东南,太阳黄经为75度,时为芒种。光芒麦芒一色的金黄,“色有五章,黄其主也”(《淮南子·坠形训》),芒种的芒是一个坚定的承诺,它用纯正的黄成熟的黄告诉我们:大地总有一种力量,你播种阳光,它生长麦芒,你播种满田碧玉,它捧出遍野黄金,它让善良者收获欢乐,让勤劳者收获幸福。
麦稍黄,看爹娘。左边黄云铺展,右边麦海滔滔,人走在其间,就像乘着一条船,摇摇晃晃的。就要忙收忙种了,带着笑容,带着面食,出嫁的女儿回家看看爹娘,这一习俗叫“走麦稍黄”。习俗是日常生活的仪式化。麦稍的黄报告着农民的喜讯:一前一后,闺女和小麦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古老的中国有一部伟大的农书,叫《齐民要术》,视农业生产为百姓谋生之道,说五谷栽培之方,讲六畜养殖之法。对于农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集聚农业生产经验的、被农民高度认同的物质上的空间概念,是一部千年传阅的农事百科全书。譬如芒种,样样都忙,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斗柄指南,天下皆夏”,夏属火,阳气旺盛,小麦得阳火而金黄。阳至盛则衰,阴气生,水稻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陆游《时雨》)。“芒种”催促着江南江北种稻收麦。
江北以小麦为主食,小麦面加水少许,揉成馒头,如果面少水多,煮一锅疙瘩汤,叫稀饭,馒头稀饭,吃个三餐肚儿圆。江南为鱼米之乡,一日三餐米粥米饭,米粥是稀饭,米饭叫干饭。稻麦养人,种稻收麦是一年一度的大事。芒种如春节,要过十多天,机畜人齐上阵,麦熟一晌,虎口夺粮。何谓虎口夺粮?一怕连阴天,割麦打麦一刻也不能耽搁,若是阴雨连绵,小麦发霉生芽,就丢在麦穗上了。二怕干熟丢,麦熟九成就得开镰收割。“趁晴割麦收云黄,熬炉新熟饼饵香”,芒种时节,宋人姚勉在乡间行走着,田野上满满当当的麦香如洪水淹过鼻梁,没了眼睛,这时,新麦饼的香气却像一根结实的绳子,把他拽到农家的熬炉前。饺子有名曰饼饵,姚诗人看到的饼饵当是麦饼之类的面食。薄的饼往热的炉上一贴,热气往上一冲,那香味十分撩人。可是,本该焦黄酥脆的麦饼被阿婆烙糊了,儿媳颇不悦,锅勺丁当乱响。姚勉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他从焦糊之味中很容易地嗅出幸福的香息:“山禽戏语婆勿嗔,有饼可焦犹食新。”这是一首禽言诗,名为“婆饼焦”,婆饼焦是一种鸟,其声发焦。诗人的目光如鸟的翅膀在麦田上飞翔,由此获得一只大鸟的视角,“西家割迟麦烂死,妇姑对泣空酸辛”,麦子争青打满仓啊,莫迟收,收莫迟,这样的诗行犹如长长的面条,筋道糯软,越嚼越有味道。
一个时代是否重视农业,是否真的让农民过上体面而幸福的生活,看看稻麦及吃食就知道了。唐朝杜甫有诗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节序届芒种,人间有奇观,宋人陆游用他的诗歌描绘了这一天堂胜景:“煮酒青梅次第尝,啼莺乳燕占年光。蚕收户户缫丝白,麦熟村村捣麦香。”节气都有节日饱满的气场。丝白麦香是什么,那是春节的新衣,除夕的水饺。更有莺啼燕语渲染好时光,青梅煮酒论收成。杏子黄,麦上场,该到场的都来了。杏子橘黄浑圆,丰满性感,入口绵软酸甜,让人唇齿留香。记得小时候过清明,全家分食鸡蛋,每人两枚,母亲让我们猜谜:“石灰墙,不透缝,里面住着个小黄杏。”答案:鸡蛋。清明杏花开,那树上会有多少小黄杏啊。清明的香酥蛋黄,芒种的温润黄杏,时令美食讲究的是格律之美,很押韵。青梅也应时而熟。“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当年曹操刘备对坐而饮,下酒菜是园中新熟的青梅,其味清酸,生津醒神,倒减了刘备三分醉意,多了七分清醒。如果想对青梅温存一些,可加糖蒸煮,取汁,这个过程叫煮梅,始自夏朝,每至芒种,食俗尤盛。青梅之汁可作果醋,爽爽的酸,柔柔的甜,饮之清热防暑敛汗,实乃绝佳的消夏饮品;亦可为调料,在凉拌青菜时倒入少许,酸鲜爽口,很是提味,叫人食欲大增。
一个古老的节气,它带来的不僅仅是天象和物候的奇观,是时鲜蔬果对人体的恩泽,更促成一种仪式般的生活。稻秧插满千畦,也插满农民的心田,芒种插得是个宝,他们对节气和土地有一种朴素而真诚的信任,并以各色美食表达对土地的感激,对丰收的期待。他们把新麦磨成白花花的面粉,加入想象的活水,把面团一压一推又一搓,一蹭一揉又一捏,就成了叫叽叽的小鸡,活泼泼的小鱼,也有的被创造成圆鼓鼓的水果,水灵灵的青菜。当然要浇上红的苋菜汁,黄的柠檬汁,绿的黄瓜汁,求一个吉祥喜庆,好的味道一上天,美的面食也会被神悦纳的。这种安苗祭祀活动很有古典的浪漫情怀,享受生活,感受节气、劳动和丰收的关系,领受天地神灵对劳动者的持续眷爱。目光越过花花绿绿的祭品,越过“折鹭飞来无处停”的三千顷稻田,他们看见稻米流脂,看见一些更远的东西飘着,看着很远,其实很近,就像身体里住着的一个梦。
节气是一种慢节拍。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芒种的三候告诉我们,每隔五天,定会有新的景象出现。芒种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它用大自然的节奏引领劳动者的步履,让所有的劳动者在同土地的交往中收获果实,培育梦想,也培育勤劳善良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