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的楷模,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教师心理素质主体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素质的推行,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从育人的环境氛围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个别学校、地方甚至相当突出,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就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所以对当前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心理和生理发展最快,变化极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不少中学生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一个学生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其一生,而心理、品格上的严重缺陷则将危及其一辈子。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好比给学生打预防针,可成功抵御他们青春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和障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 抓好心理素质教育要融入思想教育中去
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环境总的来讲是好的,新的时代精神正在逐步形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如广播、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报刊、网络等等。由于通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面之广,速度之快,为前所未有。这些传播媒介,不少充斥暴力、色情等内容,它们潜移默化的侵蚀着青少年健康的肌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素质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心理学知识和疏通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准确、全面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刚迈入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开始对社会和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在心理上很容易走极端,或过于清高,或丧失斗志。因此,教师不但要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理想,还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增强自己在挫折面前的承受能力,在人生道路上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进取。
二、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许多问题不属于政治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而往往是由于情绪波动、内心矛盾和冲突等原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学生渐入青春期后,心理开始发生变化,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把自己的心理直接表露出来,往往在课堂上表现的害羞、胆怯。教师就要在课前多鼓励他们,在课上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心理障碍。有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被人欺侮,或者在家庭或团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合理的限制和谴责,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等,引起情绪波动,在课堂上表现为精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甚至破坏课堂纪律等等。
对于上述现象,教师不应把这些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那样不但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从而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和鸿沟,影响教育效果和师生感情。教师要善于疏导,有针对性的指导青少年用适度节制和精神的升华来消除情绪纷扰,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思想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首要任务,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不仅是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创新教学方法,使授课形式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多安排一些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丰富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全党全社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形象而生动的心理素质教育,吸引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教师心理素质主体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素质的推行,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从育人的环境氛围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个别学校、地方甚至相当突出,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就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所以对当前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心理和生理发展最快,变化极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不少中学生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一个学生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其一生,而心理、品格上的严重缺陷则将危及其一辈子。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好比给学生打预防针,可成功抵御他们青春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和障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 抓好心理素质教育要融入思想教育中去
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环境总的来讲是好的,新的时代精神正在逐步形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如广播、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报刊、网络等等。由于通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面之广,速度之快,为前所未有。这些传播媒介,不少充斥暴力、色情等内容,它们潜移默化的侵蚀着青少年健康的肌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素质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心理学知识和疏通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准确、全面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刚迈入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开始对社会和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他们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在心理上很容易走极端,或过于清高,或丧失斗志。因此,教师不但要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理想,还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增强自己在挫折面前的承受能力,在人生道路上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进取。
二、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许多问题不属于政治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而往往是由于情绪波动、内心矛盾和冲突等原因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学生渐入青春期后,心理开始发生变化,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把自己的心理直接表露出来,往往在课堂上表现的害羞、胆怯。教师就要在课前多鼓励他们,在课上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心理障碍。有时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被人欺侮,或者在家庭或团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合理的限制和谴责,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等,引起情绪波动,在课堂上表现为精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甚至破坏课堂纪律等等。
对于上述现象,教师不应把这些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那样不但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从而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和鸿沟,影响教育效果和师生感情。教师要善于疏导,有针对性的指导青少年用适度节制和精神的升华来消除情绪纷扰,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思想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首要任务,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不仅是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创新教学方法,使授课形式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多安排一些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丰富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全党全社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要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形象而生动的心理素质教育,吸引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