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无数劳动模范中的一个典型,他曾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并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王进喜曾说过:“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正是这种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朴实感情,支撑着石油工人知难而进、不甘落后,形成了以铁人为代表的英雄模范所表现出来的革命加拼命的气概。
“钢铁钻井队”中的“钻井闯将”
出生于甘肃玉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王进喜15岁就在老玉门油矿当童工,旧社会苦难的生活经历炼就了他刚毅、倔强的性格。1949年9月,玉门解放。26岁的王进喜从旧社会受尽苦难的奴隶,成为新中国的主人。1950年春玉门矿招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他不仅没日没夜地苦干,还抓紧时间学文化,努力掌握钻井技术,很快从一名普通钻工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司钻。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促使他不断钻研技术、勤学苦练。从1950年起他先后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副司钻,1956年升任1259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共产党。
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王进喜带领钻井队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日夜奋斗在西域荒原上。1958年,他领导的钻井队贝乌5队创造了月进尺5009.7米的全国纪录,平均七天打一口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石油工业部余秋里部长亲手把一面“钻井卫星”的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在和全国最优秀的钻井队开展劳动竞赛中,1959年王进喜队又刷新了本队保持的钻井最高纪录,打出了年进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新水平。他一个井队一年的进尺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
石油队里有个“王铁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基本切断了我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国家极端迫切地需要石油,发出了开发东北新油田的大会战号召。怀着为国分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王进喜主动请缨,要求到东北参加会战,为祖国油田开发贡献力量。
王进喜曾说过:“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因此,刚到大庆时,在没有公路,吊车、拖拉机不足,设备运输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他带着全队30多个人,从清晨4点开始,连续奋战20个小时,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
钻机搬来了,可是没有吊车,怎么安装呢?队长王进喜对大家说:“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抬也好、搬也好,总之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齐心协力,苦战六天,将巍峨的钻塔安装好。而过去,安装同样的钻机需要有4部吊车、5部卡车、1部平板车、2部拖拉机配合,最快也得24天!
钻机装好了,要打井。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为了抢时间他决定用脸盆端。有人说这是“瞎胡闹”,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他说:“有,就在中国。”于是,他们全队30多人,用脸盆、水桶甚至铝盔、行军壶等器具,到附近的泡子里端的端、担的担,最后排成70多米的长队,一个传一个,硬是人工取了50多吨水开了钻。
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王进喜带领全队就是以这样大干苦战的精神在茫茫荒原上打下了第一口油井!
王进喜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杆上睡一觉,全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他们的苦战让当地老鄉十分敬佩,房东老大娘看见王进喜一连数日半夜才回来,打个盹,早晨天不亮又走了,两眼布满血丝,颧骨高了,眼窝深了,嘴唇干裂,胡茬子老长,便心疼地说:“简直不要命了,整天整夜地拼,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铁人”的称号从此传了出去,连当地的小孩都知道石油队里有个王铁人。
铁人王进喜成为我国工人阶级战胜困难、自立自强的典型代表。1960年埃德加·斯诺访华时,他问毛泽东,面对当前的反华大合唱,有什么要告诉世界的。毛泽东回答:“我们东北新开发了大油田,有一个钻井工人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个钻井工人就是王进喜!
苦钻技术的“工人工程师”
王进喜的主人翁意识还体现在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严谨细致。
从小没有机会上学,对王进喜来说,“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但是,为了做好工作,给祖国多打井多出油,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他在技术上肯于钻研、勇于创新,和工友们用上世纪40年代的老钻机,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创造了用旧设备打直井的先例。突出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他被大庆油田党委授予“工人工程师”的称号。当了工程师以后,王进喜对每口井从钻前准备,到整个钻进过程以至最后完井,他都要动脑筋,把好技术关。
王进喜对工作要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他和工友们总结出“三老四严”(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等制度成为油田的规章制度,并在当时全国工业系统推广学习。这个“三老四严”也是在钻井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铁人带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事后,王进喜心情沉重地说:“我知道,填井,在我们队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一笔,但这回,得写上,目的在于让我们牢记这个教训。”有的同志说:“填了这口井,就给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王进喜道:“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但要记录在队史上,还要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要让后人都知道,我们要填掉的不单纯是一口废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全队职工迈着沉重的脚步,跟着老队长背着水泥,一袋一袋地往井口里填,直到把井筒填满。这口被填死的斜井也成为后来新工人入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
在缺乏勘探开发大型油田的经验又毫无国际援助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财力物力的严重匮乏,正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铁人”石油工人们的顽强拼搏,苦战三年,才拿下了大庆油田,一举摘掉了我国的贫油帽子,为新中国全面铺开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资保障。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称赞王进喜是我国的“工业带头人”,并在自己71岁生日时拿出稿费请王进喜和其他劳模一起吃饭。
为石油工业奋斗了一生的王进喜由于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王进喜去世的时候,没有给他的家人遗留任何值钱的财物,却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1975年创作的电影《创业》以王进喜等一批石油工人为原型,将铁人的形象和铁人精神带进千家万户。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劳动模范们为国分忧的高度责任感和战天斗地的英雄主义气概,依然是催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铁人精神仍将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只要各行各业以铁人们为榜样,发挥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钢铁钻井队”中的“钻井闯将”
出生于甘肃玉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王进喜15岁就在老玉门油矿当童工,旧社会苦难的生活经历炼就了他刚毅、倔强的性格。1949年9月,玉门解放。26岁的王进喜从旧社会受尽苦难的奴隶,成为新中国的主人。1950年春玉门矿招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他不仅没日没夜地苦干,还抓紧时间学文化,努力掌握钻井技术,很快从一名普通钻工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司钻。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促使他不断钻研技术、勤学苦练。从1950年起他先后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的石油工人,副司钻,1956年升任1259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了共产党。
当时中国的钻井技术还很落后,王进喜带领钻井队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日夜奋斗在西域荒原上。1958年,他领导的钻井队贝乌5队创造了月进尺5009.7米的全国纪录,平均七天打一口井,成为中国中型钻机最高标杆单位。石油工业部余秋里部长亲手把一面“钻井卫星”的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在和全国最优秀的钻井队开展劳动竞赛中,1959年王进喜队又刷新了本队保持的钻井最高纪录,打出了年进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新水平。他一个井队一年的进尺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
石油队里有个“王铁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基本切断了我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国家极端迫切地需要石油,发出了开发东北新油田的大会战号召。怀着为国分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王进喜主动请缨,要求到东北参加会战,为祖国油田开发贡献力量。
王进喜曾说过:“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因此,刚到大庆时,在没有公路,吊车、拖拉机不足,设备运输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他带着全队30多个人,从清晨4点开始,连续奋战20个小时,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
钻机搬来了,可是没有吊车,怎么安装呢?队长王进喜对大家说:“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抬也好、搬也好,总之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齐心协力,苦战六天,将巍峨的钻塔安装好。而过去,安装同样的钻机需要有4部吊车、5部卡车、1部平板车、2部拖拉机配合,最快也得24天!
钻机装好了,要打井。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为了抢时间他决定用脸盆端。有人说这是“瞎胡闹”,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他说:“有,就在中国。”于是,他们全队30多人,用脸盆、水桶甚至铝盔、行军壶等器具,到附近的泡子里端的端、担的担,最后排成70多米的长队,一个传一个,硬是人工取了50多吨水开了钻。
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王进喜带领全队就是以这样大干苦战的精神在茫茫荒原上打下了第一口油井!
王进喜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杆上睡一觉,全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他们的苦战让当地老鄉十分敬佩,房东老大娘看见王进喜一连数日半夜才回来,打个盹,早晨天不亮又走了,两眼布满血丝,颧骨高了,眼窝深了,嘴唇干裂,胡茬子老长,便心疼地说:“简直不要命了,整天整夜地拼,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铁人”的称号从此传了出去,连当地的小孩都知道石油队里有个王铁人。
铁人王进喜成为我国工人阶级战胜困难、自立自强的典型代表。1960年埃德加·斯诺访华时,他问毛泽东,面对当前的反华大合唱,有什么要告诉世界的。毛泽东回答:“我们东北新开发了大油田,有一个钻井工人说,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个钻井工人就是王进喜!
苦钻技术的“工人工程师”
王进喜的主人翁意识还体现在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严谨细致。
从小没有机会上学,对王进喜来说,“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但是,为了做好工作,给祖国多打井多出油,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他在技术上肯于钻研、勇于创新,和工友们用上世纪40年代的老钻机,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创造了用旧设备打直井的先例。突出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他被大庆油田党委授予“工人工程师”的称号。当了工程师以后,王进喜对每口井从钻前准备,到整个钻进过程以至最后完井,他都要动脑筋,把好技术关。
王进喜对工作要求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他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他和工友们总结出“三老四严”(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等制度成为油田的规章制度,并在当时全国工业系统推广学习。这个“三老四严”也是在钻井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铁人带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事后,王进喜心情沉重地说:“我知道,填井,在我们队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一笔,但这回,得写上,目的在于让我们牢记这个教训。”有的同志说:“填了这口井,就给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王进喜道:“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但要记录在队史上,还要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要让后人都知道,我们要填掉的不单纯是一口废井,而是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全队职工迈着沉重的脚步,跟着老队长背着水泥,一袋一袋地往井口里填,直到把井筒填满。这口被填死的斜井也成为后来新工人入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
在缺乏勘探开发大型油田的经验又毫无国际援助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财力物力的严重匮乏,正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铁人”石油工人们的顽强拼搏,苦战三年,才拿下了大庆油田,一举摘掉了我国的贫油帽子,为新中国全面铺开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资保障。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称赞王进喜是我国的“工业带头人”,并在自己71岁生日时拿出稿费请王进喜和其他劳模一起吃饭。
为石油工业奋斗了一生的王进喜由于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王进喜去世的时候,没有给他的家人遗留任何值钱的财物,却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1975年创作的电影《创业》以王进喜等一批石油工人为原型,将铁人的形象和铁人精神带进千家万户。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技水平日新月异,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劳动模范们为国分忧的高度责任感和战天斗地的英雄主义气概,依然是催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铁人精神仍将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只要各行各业以铁人们为榜样,发挥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