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七:强行要求分享欣欣有个“宝柜”,里面存满了小零食。住在隔壁的小朋友燕燕来做客时,随意翻欣欣的玩具,还发现了“宝柜”,并从中拿出了一块软糖要吃。欣欣见到后马上冲过去抢回了糖,于是燕燕开始放声大哭。欣欣爸爸和欣欣的爷爷奶奶都指责欣欣不对,让欣欣把糖给燕燕,只有欣欣妈妈当时没有强迫欣欣,想拿别的糖给燕燕。但燕燕坚决不干,就要那块糖,哭着跑回家了。妈妈怕这件小事伤了两家和气,所以事后给欣欣讲了很久的道理,说服欣欣把那块糖送去给了燕燕。
家长的担心:我觉得女儿不该为了一块糖这么小气。但我更害怕碍于大人的面子,最后让欣欣送出那块糖伤害了她的安全感。
专家点评:其实父母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孩子在意的到底是什么。真的是那颗软糖吗?不,孩子在意的是她感觉到自己被侵犯了!可怕的是,她的“宝柜”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被人翻了,她去保护,大多数家人居然还说她做得不对!家人的态度恐怕对这件事才是雪上加霜。幸好,当时还有欣欣妈妈捍卫了女儿的权利。我们总说要理解孩子,那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孩子自我防御的行为是应该鼓励和赞许的,当然,在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再做些引导。
我不知道最后妈妈怎么说服女儿的,但如果方法得当,让孩子觉得安全:她的界限是被尊重的,她保护界限的行为也是被妈妈理解的。那么这颗糖实际上对孩子来讲,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妈妈也可以试图跟她讲一讲:“燕燕很难过,你们经常在一块玩,如果是你这么难过,我觉得燕燕肯定也会来安慰你的。我们把糖当礼物去安慰她吧!”但不要强迫,只给孩子搭建这样一个情景,让孩子自己来决定。用这样的方式,反而能把这件事变成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让孩子学习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更具同理心。
故事八:分离小米两岁半,父母都是上班族,只有晚上和周末照顾孩子,平时白天由爷爷奶奶照顾,祖孙感情深厚。一般周五两位老人都会暂时离开小家庭回到自己家中休息两天,但是最近小米每周五从早上就会开始情绪不佳,等爷爷奶奶要走的时候会哭闹很久。
我觉得父母应该担心的,是把孩子接回来后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这就要求父母做好照顾人转换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这点很重要。比如是不是突然把孩子接走的,如果是这样,可能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可以考虑接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回来住一段时间,让孩子和父母熟悉之后再回去。
另外,还要看原来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的时候的具体情况,比如爸爸妈妈有没有经常回去看他,或者即使没有经常回去,是不是能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有心理上的连接。爷爷、奶奶又是如何向孩子解释父母托管行为的,是告诉孩子“父母根本不管你”还是“要理解爸爸妈妈,他们是在忙,是在为给你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努力”。这都会让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连接不一样,需要过渡和适应的时间也不一样。让孩子觉得生活中没有太突兀的改变,这一点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来说,非常重要。
故事10:看害怕的书籍柠柠十分喜欢阅读绘本,但仅限于看那些情节温和、场面温馨的绘本。所有涉及妖怪、凶猛动物,或者画风稍显凌厉一些的绘本,他都统统拒绝。可是,在妈妈看来,那类绘本更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呀!
家长的担心:让柠柠看他“害怕”的绘本,会影响他安全感的建立吗?还是确实应该让孩子博览群书?
专家点评:不同的孩子,喜好本身就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女孩子,有的就喜欢小公主类的,有的可能喜欢科技类的,我们不可能强求所有孩子都喜欢同样的东西,也不可能强求孩子看他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只是喜欢温情脉脉的、比较梦幻式的绘本,那就让他看这类好了,何必逼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想象力这件事固然很重要,但没必要非要用害怕作为代价。我们成人看书难道没有自己偏好吗?干吗要求孩子一定什么都看!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他的选择就好了。在阅读这个话题上,还是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比让孩子看什么书更重要。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编辑/紫苏 )
家长的担心:我觉得女儿不该为了一块糖这么小气。但我更害怕碍于大人的面子,最后让欣欣送出那块糖伤害了她的安全感。
专家点评:其实父母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孩子在意的到底是什么。真的是那颗软糖吗?不,孩子在意的是她感觉到自己被侵犯了!可怕的是,她的“宝柜”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被人翻了,她去保护,大多数家人居然还说她做得不对!家人的态度恐怕对这件事才是雪上加霜。幸好,当时还有欣欣妈妈捍卫了女儿的权利。我们总说要理解孩子,那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孩子自我防御的行为是应该鼓励和赞许的,当然,在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再做些引导。
我不知道最后妈妈怎么说服女儿的,但如果方法得当,让孩子觉得安全:她的界限是被尊重的,她保护界限的行为也是被妈妈理解的。那么这颗糖实际上对孩子来讲,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妈妈也可以试图跟她讲一讲:“燕燕很难过,你们经常在一块玩,如果是你这么难过,我觉得燕燕肯定也会来安慰你的。我们把糖当礼物去安慰她吧!”但不要强迫,只给孩子搭建这样一个情景,让孩子自己来决定。用这样的方式,反而能把这件事变成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让孩子学习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更具同理心。
故事八:分离小米两岁半,父母都是上班族,只有晚上和周末照顾孩子,平时白天由爷爷奶奶照顾,祖孙感情深厚。一般周五两位老人都会暂时离开小家庭回到自己家中休息两天,但是最近小米每周五从早上就会开始情绪不佳,等爷爷奶奶要走的时候会哭闹很久。
我觉得父母应该担心的,是把孩子接回来后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这就要求父母做好照顾人转换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这点很重要。比如是不是突然把孩子接走的,如果是这样,可能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可以考虑接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回来住一段时间,让孩子和父母熟悉之后再回去。
另外,还要看原来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的时候的具体情况,比如爸爸妈妈有没有经常回去看他,或者即使没有经常回去,是不是能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有心理上的连接。爷爷、奶奶又是如何向孩子解释父母托管行为的,是告诉孩子“父母根本不管你”还是“要理解爸爸妈妈,他们是在忙,是在为给你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努力”。这都会让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连接不一样,需要过渡和适应的时间也不一样。让孩子觉得生活中没有太突兀的改变,这一点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来说,非常重要。
故事10:看害怕的书籍柠柠十分喜欢阅读绘本,但仅限于看那些情节温和、场面温馨的绘本。所有涉及妖怪、凶猛动物,或者画风稍显凌厉一些的绘本,他都统统拒绝。可是,在妈妈看来,那类绘本更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呀!
家长的担心:让柠柠看他“害怕”的绘本,会影响他安全感的建立吗?还是确实应该让孩子博览群书?
专家点评:不同的孩子,喜好本身就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女孩子,有的就喜欢小公主类的,有的可能喜欢科技类的,我们不可能强求所有孩子都喜欢同样的东西,也不可能强求孩子看他不喜欢的东西。如果孩子只是喜欢温情脉脉的、比较梦幻式的绘本,那就让他看这类好了,何必逼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想象力这件事固然很重要,但没必要非要用害怕作为代价。我们成人看书难道没有自己偏好吗?干吗要求孩子一定什么都看!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他的选择就好了。在阅读这个话题上,还是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比让孩子看什么书更重要。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编辑/紫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