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我园户外环境面积为3255平方米,但能供孩子活动的只有1805平方米。其中,沙地25平方米、塑胶地1580平方米,硬质地200平方米,还有1450平方米为灌木丛,无法成为幼儿的活动场地,远达不到省优质园人均户外活动面积6平方米的标准。场地质地以塑胶为主,沙地面积过小且缺少水源,未开辟的泥地、草地、绿化带与活动区完全分离。场地以运动区为主,缺少种植区、玩水区、角色游戏区等。大型玩具功能单一,缺少悬垂、攀爬、平衡的器械。户外面积不足,场地功能单一,两大突出问题成为幼儿户外游戏的硬伤。面對户外场地的窘况,我们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是自然、生态,环境宜人,有多种质地地面;应具有“安全性”“适宜性”“生态性”“多元性”,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能自由组合游戏材料、创生游戏内容。二是户外活动场地应该是谁的?当然是儿童的。儿童从来就不会按照成人的设计和预期使用户外空间,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创造出你永远想象不到的好玩的方式。
我们对现有的户外硬环境、软环境进行大胆改造,深入挖掘场地的空间价值,进行环境改造和材料投放,并把场地的设计权放给孩子,把材料的选择权放给孩子,将孩子的意愿融合到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改造活动场地,全方位改造我园户外环境,使现有环境丰富、多元而生态,实现户外环境的逆袭。原先高大树木下1450平方米的灌木丛保留了一部分,将其中的800平方米改为泥地,安装了器械变为丛林游戏区,又将原先25平方米的沙坑扩大到225平方米的沙水涂鸦区。保留了原有的1580平方米的塑胶场地和200平方米的硬质地,在总面积无法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巧妙利用扩张延伸,为孩子们增加了10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各类场地划分合理:体能运动区、丛林游戏区、沙水涂鸦区,完善的功能区域让幼儿更有明确目的在某个区域游玩,成为能满足儿童需求和兴趣,富有学习机会的游戏乐园。
反思
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在一定围合的空间和地域内,幼儿接触自然,进行游戏活动,并且与人交流的场所。作为一种互动空间,户外环境为幼儿服务并为幼儿成长和学习提供乐趣,所以必须在根本上体现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户外环境是一种隐性的语言,它能通过色彩、形象、布局的安排随时随地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空间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国内大多数幼儿园都或多或少存在户外活动面积小,活动场地设计空洞的问题,且简单地认为户外环境只能进行体育锻炼,环境设计只是成人的事情,使整个户外活动游玩显得单调并且不够丰富具体。
我们首先解放思想,相信儿童有独特的想法,相信儿童有参与环境创设的能力。改造前,我们组织幼儿在户外观察体验,并讨论幼儿园的环境哪里不够好玩儿,缺些什么还要添些什么?比如孩子们觉得幼儿园的沙坑太小而且只能玩沙。能不能有一个区域让很多小伙伴一起玩不同的东西,玩出更多的花样。又如孩子们觉得树林里能不能有一个很高的攀爬架,既可以往高处爬看到幼儿园的全貌,又可以摸到粗糙的树皮。之后教师将孩子们的意见汇总,在他们雏形意见上做可行性分析制定最后的改造方案。所以有了现在的沙水涂鸦区和丛林游戏区。改造中让孩子到现场或者看施工视频,是不是他们想象的模样,还有哪里要调整,猜想最后成型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逆袭一,高、宽、隐——深挖空间价值
丛林游戏区——活动场地向高处伸。丛林中放置了迷彩帐篷、休闲轮胎沙发和吊床;还有饲养角,养殖鸡鸭鹅等家禽进行观察互动;最特别的是寻找粗壮的大树搭建树屋,旋转楼梯与大舞台转通,上面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舞台表演,下面堆放炭烧积木,幼儿可在旁边硬质地上进行建构和骑行游戏等。有效利用立体空间,从设计的角度,为孩子们增加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沙水涂鸦区——活动场地往宽处拓。玩沙区过少、缺少玩水区,我们就将场地向绿化带进行扩展,将原来教学楼下单一品种的灌木带改造为沙水区,解决了原有沙池过小,沙池边缺少水源的问题。并在其中添置水车、乌篷船、移动的竹片、竹架,大小不一的筛子、铲子、锅碗瓢盆、颜料、画笔等辅助材料。将教学楼原墙面做成镜面涂鸦墙,幼儿可以一边照镜子一边玩涂色游戏。
体能锻炼区——活动场地朝隐处延。原来围墙周边的绿化带美观性不够,常常被幼儿忽略,更无法为幼儿活动所用。我们拔掉围墙周围长势不好的灌木铺设草坪,开辟弯曲的小路。先带孩子们在里面走一走,再讨论还想添些什么,怎么玩?听取孩子的意见,把闲置的感官统合训练器械和拆除的废旧木质滑梯也放到围墙边,既废物利用也给孩子自然生态的感觉。最后根据孩子的意愿,充分利用树木、墙体、楼顶平台等的立体空间,增设秋千架、攀爬架、大渡河、网床、滑索等,发展了孩子多方面的运动智能。
逆袭二,放、整、挑——体现多元理念
材料投放凸显自主性。环境的改造大胆让孩子参与,材料的投放更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我们通过五个步骤支持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创设游戏环境。第一步:环境留白。开辟了沙水区、树屋、帐篷以后,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由教师按照自己一贯的想法投放材料,保持留白,倾听幼儿的想法。第二步:初步感受。基本环境创设到位后,先让孩子置身于环境中看一看、走一走、摸一摸、试一试,在前期尝试体验的过程中,调动前期经验策划环境中可以投放的材料。第三步:记录表达。教师给幼儿提供记录纸,如树屋的结构图,让幼儿做设计师,用简单的图画、符号表达自己想在树屋里做什么,玩什么。第四步:讨论方案。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何选择既可行又符合共性的材料,教师还要组织幼儿讨论,在思辨体验的过程中决定最终的方案。第五步:收集材料。根据商讨列出添置清单,孩子和家长一起来收集各类材料。低结构材料:比如沙水涂鸦区根据孩子们的意见投放了长短不一的水管、竹筒、纸筒、炭烧积木等低结构材料。非结构材料:有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水缸轮胎、布瓶纸罐;自然中的树叶沙石、五谷杂粮等。
孩子的游戏材料孩子做主,充分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关注幼儿对材料使用的开放性。保证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有绝对的主控权,在选用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完全是自由、开放的,让孩子能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组合器械、自主创生玩法。使得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促进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材料投放把握整合性。异功能的器械整合设置:体能锻炼区将不同功能价值的平衡、攀爬、悬垂等器械整合在同一区域中。大型玩具也同样集钻爬、平衡、悬垂、投掷等为一体,发展了孩子多方面的运动智能。可混合的材质整合设置:沙水是最能体现整合性的自然材料,它能让幼儿在科学、运动、美术等多领域获得发展。我们将沙与水的科学探究整合在一起,将沙水探究和涂鸦创意整合在一起,促进幼儿多领域的发展。可整合的材料相邻摆放:我们也充分考虑运动器材的整合性,可整合的材料相邻摆放,便于孩子在计划时能将单个器械组合起来,发挥器械的多方位功能,提高幼儿多方面运动智能的发展。
材料投放体现挑战性。幼儿户外活动应该在关注保底的同时具有适度挑战,让孩子们均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运动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投放时还体现了挑战性。爬梯子、轮胎垒高翻越是非固定材料下的挑战,悬垂、爬竹竿、攀爬梯等是固定材料下的挑战。如在部分竹竿上绑上易于抓握、防滑的麻绳,体现难易差异,又不失挑战性;再如攀爬梯,一个固定一个不固定的,不固定的就比固定的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成长
在设计改造幼儿园户外环境的时候,只有有效利用现有环境基础,精心设计和布置,巧妙扩展和挪移,将弱势转化优势,才能把幼儿园户外环境打造成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且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环境。这其中“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很重要,幼儿的意见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品质的户外环境,一定是尊重幼儿意愿的,能给幼儿提供更加多样、广泛的活动方式,增加游戏的机会,激发幼儿“玩”的兴趣的环境。
我园户外环境面积为3255平方米,但能供孩子活动的只有1805平方米。其中,沙地25平方米、塑胶地1580平方米,硬质地200平方米,还有1450平方米为灌木丛,无法成为幼儿的活动场地,远达不到省优质园人均户外活动面积6平方米的标准。场地质地以塑胶为主,沙地面积过小且缺少水源,未开辟的泥地、草地、绿化带与活动区完全分离。场地以运动区为主,缺少种植区、玩水区、角色游戏区等。大型玩具功能单一,缺少悬垂、攀爬、平衡的器械。户外面积不足,场地功能单一,两大突出问题成为幼儿户外游戏的硬伤。面對户外场地的窘况,我们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良好的户外活动场地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是自然、生态,环境宜人,有多种质地地面;应具有“安全性”“适宜性”“生态性”“多元性”,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能自由组合游戏材料、创生游戏内容。二是户外活动场地应该是谁的?当然是儿童的。儿童从来就不会按照成人的设计和预期使用户外空间,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创造出你永远想象不到的好玩的方式。
我们对现有的户外硬环境、软环境进行大胆改造,深入挖掘场地的空间价值,进行环境改造和材料投放,并把场地的设计权放给孩子,把材料的选择权放给孩子,将孩子的意愿融合到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改造活动场地,全方位改造我园户外环境,使现有环境丰富、多元而生态,实现户外环境的逆袭。原先高大树木下1450平方米的灌木丛保留了一部分,将其中的800平方米改为泥地,安装了器械变为丛林游戏区,又将原先25平方米的沙坑扩大到225平方米的沙水涂鸦区。保留了原有的1580平方米的塑胶场地和200平方米的硬质地,在总面积无法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巧妙利用扩张延伸,为孩子们增加了10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各类场地划分合理:体能运动区、丛林游戏区、沙水涂鸦区,完善的功能区域让幼儿更有明确目的在某个区域游玩,成为能满足儿童需求和兴趣,富有学习机会的游戏乐园。
反思
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在一定围合的空间和地域内,幼儿接触自然,进行游戏活动,并且与人交流的场所。作为一种互动空间,户外环境为幼儿服务并为幼儿成长和学习提供乐趣,所以必须在根本上体现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户外环境是一种隐性的语言,它能通过色彩、形象、布局的安排随时随地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空间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国内大多数幼儿园都或多或少存在户外活动面积小,活动场地设计空洞的问题,且简单地认为户外环境只能进行体育锻炼,环境设计只是成人的事情,使整个户外活动游玩显得单调并且不够丰富具体。
我们首先解放思想,相信儿童有独特的想法,相信儿童有参与环境创设的能力。改造前,我们组织幼儿在户外观察体验,并讨论幼儿园的环境哪里不够好玩儿,缺些什么还要添些什么?比如孩子们觉得幼儿园的沙坑太小而且只能玩沙。能不能有一个区域让很多小伙伴一起玩不同的东西,玩出更多的花样。又如孩子们觉得树林里能不能有一个很高的攀爬架,既可以往高处爬看到幼儿园的全貌,又可以摸到粗糙的树皮。之后教师将孩子们的意见汇总,在他们雏形意见上做可行性分析制定最后的改造方案。所以有了现在的沙水涂鸦区和丛林游戏区。改造中让孩子到现场或者看施工视频,是不是他们想象的模样,还有哪里要调整,猜想最后成型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逆袭一,高、宽、隐——深挖空间价值
丛林游戏区——活动场地向高处伸。丛林中放置了迷彩帐篷、休闲轮胎沙发和吊床;还有饲养角,养殖鸡鸭鹅等家禽进行观察互动;最特别的是寻找粗壮的大树搭建树屋,旋转楼梯与大舞台转通,上面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舞台表演,下面堆放炭烧积木,幼儿可在旁边硬质地上进行建构和骑行游戏等。有效利用立体空间,从设计的角度,为孩子们增加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沙水涂鸦区——活动场地往宽处拓。玩沙区过少、缺少玩水区,我们就将场地向绿化带进行扩展,将原来教学楼下单一品种的灌木带改造为沙水区,解决了原有沙池过小,沙池边缺少水源的问题。并在其中添置水车、乌篷船、移动的竹片、竹架,大小不一的筛子、铲子、锅碗瓢盆、颜料、画笔等辅助材料。将教学楼原墙面做成镜面涂鸦墙,幼儿可以一边照镜子一边玩涂色游戏。
体能锻炼区——活动场地朝隐处延。原来围墙周边的绿化带美观性不够,常常被幼儿忽略,更无法为幼儿活动所用。我们拔掉围墙周围长势不好的灌木铺设草坪,开辟弯曲的小路。先带孩子们在里面走一走,再讨论还想添些什么,怎么玩?听取孩子的意见,把闲置的感官统合训练器械和拆除的废旧木质滑梯也放到围墙边,既废物利用也给孩子自然生态的感觉。最后根据孩子的意愿,充分利用树木、墙体、楼顶平台等的立体空间,增设秋千架、攀爬架、大渡河、网床、滑索等,发展了孩子多方面的运动智能。
逆袭二,放、整、挑——体现多元理念
材料投放凸显自主性。环境的改造大胆让孩子参与,材料的投放更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我们通过五个步骤支持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创设游戏环境。第一步:环境留白。开辟了沙水区、树屋、帐篷以后,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由教师按照自己一贯的想法投放材料,保持留白,倾听幼儿的想法。第二步:初步感受。基本环境创设到位后,先让孩子置身于环境中看一看、走一走、摸一摸、试一试,在前期尝试体验的过程中,调动前期经验策划环境中可以投放的材料。第三步:记录表达。教师给幼儿提供记录纸,如树屋的结构图,让幼儿做设计师,用简单的图画、符号表达自己想在树屋里做什么,玩什么。第四步:讨论方案。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何选择既可行又符合共性的材料,教师还要组织幼儿讨论,在思辨体验的过程中决定最终的方案。第五步:收集材料。根据商讨列出添置清单,孩子和家长一起来收集各类材料。低结构材料:比如沙水涂鸦区根据孩子们的意见投放了长短不一的水管、竹筒、纸筒、炭烧积木等低结构材料。非结构材料:有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水缸轮胎、布瓶纸罐;自然中的树叶沙石、五谷杂粮等。
孩子的游戏材料孩子做主,充分满足了幼儿自主游戏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还关注幼儿对材料使用的开放性。保证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有绝对的主控权,在选用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完全是自由、开放的,让孩子能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组合器械、自主创生玩法。使得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促进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材料投放把握整合性。异功能的器械整合设置:体能锻炼区将不同功能价值的平衡、攀爬、悬垂等器械整合在同一区域中。大型玩具也同样集钻爬、平衡、悬垂、投掷等为一体,发展了孩子多方面的运动智能。可混合的材质整合设置:沙水是最能体现整合性的自然材料,它能让幼儿在科学、运动、美术等多领域获得发展。我们将沙与水的科学探究整合在一起,将沙水探究和涂鸦创意整合在一起,促进幼儿多领域的发展。可整合的材料相邻摆放:我们也充分考虑运动器材的整合性,可整合的材料相邻摆放,便于孩子在计划时能将单个器械组合起来,发挥器械的多方位功能,提高幼儿多方面运动智能的发展。
材料投放体现挑战性。幼儿户外活动应该在关注保底的同时具有适度挑战,让孩子们均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运动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投放时还体现了挑战性。爬梯子、轮胎垒高翻越是非固定材料下的挑战,悬垂、爬竹竿、攀爬梯等是固定材料下的挑战。如在部分竹竿上绑上易于抓握、防滑的麻绳,体现难易差异,又不失挑战性;再如攀爬梯,一个固定一个不固定的,不固定的就比固定的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成长
在设计改造幼儿园户外环境的时候,只有有效利用现有环境基础,精心设计和布置,巧妙扩展和挪移,将弱势转化优势,才能把幼儿园户外环境打造成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且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环境。这其中“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很重要,幼儿的意见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品质的户外环境,一定是尊重幼儿意愿的,能给幼儿提供更加多样、广泛的活动方式,增加游戏的机会,激发幼儿“玩”的兴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