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影响起跳速度技术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提高肌肉进行克制性工作的爆发力,缩短起跳时间,提高起跳速度,才能够增强起跳效果。
关键词: 跳远 起跳速度 爆发力
跳远是典型的速度力量性项目,速度特征贯穿于跳远完整技术的全过程中,并集中体现为起跳速度,这是因为跳远成绩主要取决于起跳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和角度。腾起的初速度是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所产生的垂直速度的合成。本文拟围绕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起跳速度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一、对影响起跳速度的技术因素分析
(一)包括助跑速度与最后两步的节奏。
运动员采用有节奏高速助跑的目的在于准确上板,起跳时获得较大的起跳速度。大量研究表明:助跑速度在决定跳远成绩的所有因素中,所占作用大于70%。它与跳远成绩的相关系数,男运动员高达0.943。美国人埃克认为:高水平运动员起跳腾起的初速度增加0.10米/秒,其跳远成绩将增加9.50厘米。所以,现代跳远技术特别强调高速助跑下的起跳。如鲍威尔在跳出8.95m的世界纪录时,最后6步的助跳速度达9.0米/秒。
跳远助跑不仅要获得理想的水平速度,而且要驾驭着已获水平速度进入起跳,使高速助跑与快捷起跳紧密衔接,做到在起跳时既能保持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又能充分发挥垂直速度,通过二者形成的合速度取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这就要在助跑技术上控制好最后两步的步长配置,保持或加快最后两步的助跑节奏。特别是要保持最后两步步长变化小,身体重心运行轨迹起伏小,才有利于加快起跳速度。
(二)起跳由攻板、缓冲和蹬伸、摆动四部分紧密衔接组成,发挥着起跳动力的孕育、聚集和释放作用。
1.起跳实施攻板的条件
起跳效果多半取决起跳腿下压攻板的条件。运动员实施攻板时,起跳腿积极下压,大腿前伸,小腿驱动足掌迅速上板,有利于运动员积极送髋,快速攻板起跳,减少由于起跳所造成的速度下降,从而获得较大的冲击力,激发伸肌纤群调动更多的肌纤维,以产生尽可能大的肌力来抵抗地面反馈过来的冲击力。因此,为了加快上板速度,获得较大的冲击力,应有一个适宜的着地角。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上板时着地角一般是66°±3°,如费歇尔的着地角为64°—69°。若着地角过小会因身体重心远离起跳脚而产生过大制动冲量,使身体水平速度损失太多,其动能的损失远远大于势能的增加。如若着地角过大,虽然能保持较大水平速度,但总冲量会减少(因地着地缓冲阶段的冲量占冲量的87%),影响垂直速度。研究表明,起跳腿的着板角与着板时两大腿的夹角呈负相关(r=0.1789),与上板时摆动腿摆动的角速度呈正相关(r=0.1789)。这说明攻板时,摆动腿发力时机要得当,摆动腿要摆动得早,前摆速度快,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小,就能促使身体重心加快前移;而起跳腿下压积极,加快上板速度,就能使跑跳结合流畅连续。
2.着板缓冲膝角
运动员在着板瞬间的巨大冲击力作用下,起跳腿由于承受离心负荷,其膝关节屈膝缓冲是必然的。它迫使起跳腿伸肌做退让性工作,从而提高肌肉与肌腱的弹性性能,犹如有巨大反弹力的弹簧被压紧一样,使肌肉蕴含的总收缩力增大。但要取得更好的起跳效果,膝关节又不能过度弯曲,最大弯曲不要低于130°,这样才能为起跳腿的后继蹬伸创造有利条件。据对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有关技术统计研究证实,膝关节的缓冲幅度(膝关节屈曲度)对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度有重大影响。鲍威尔着板时膝角为170°,最大弯曲时为148°,膝关节屈曲变化为23°;刘易斯着板时膝角为165°,最大弯曲时为140°,膝关节屈曲变化为25°。相比之下,我国运动员庞岩上板后膝角屈曲变化为47°。这说明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腿的支撑能力比较强。较小的屈膝角可以在起跳过程中减少身体重心的下降幅度,使起跳腿支撑力矩加大,提高着板时对离心负荷加压的承受能力,从而有利于支撑用力,提高垂直速度。因此,应重视跳远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训练,特别要重视离心负荷下下肢肌紧张做退让性工作的能力,使离心收缩的退让性用力和向心收缩的主动用力成对应性发展,保证下肢的支撑能力与运动速度同步提高。
3.蹬伸时机和用力姿势
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腿着板瞬间,由于助跑的惯性及身体重心作用,起跳腿经受着很大的冲击力,加之缓冲动作的时间短,在高速助跑惯性的驱使下,很容易造成身体重心在缓冲阶段结束时,过早滑过支撑点,从而错过蹬伸用力的时机,破坏良好用力的姿势。如蹬伸发力早,为防止重心滑过支撑点,破坏良好的蹬伸用力姿势,必须把握住蹬伸用力时机,要在身体重心随惯性迅速前移而尚未到达与支点垂直面重合时,也就是刚结束最大缓冲时迅速由肌紧张的退让性工作及时转入克制性用力的主动收缩,从而加长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发挥最大收缩肌力,获得较大蹬伸冲量,而有利于缩短起跳时间,提高起跳速度,取得最大起跳效果。
4.摆动环节
在跳远的起跳过程中,摆动环节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随着测力器的问世、高速摄影机的采用,人们对摆动的重要作用有了量化指标的新认识。摆动腿快速前摆上升和急速“突停”是起跳技术的关键。前苏联的丘帕非常强调摆动腿的摆动作用,起跳腿攻上踏板和蹬伸时,由于摆动腿在前后摆臂协同下快速向前方摆动和摆到一定部位突然“制动”(包括双臂的摆动和制动),就把冲量转移到起跳腿上。起跳腿蹬伸的好坏,可根据运动员的起跳角和起跳腿离地时两大腿劈开的幅度大小来判断,两大腿的夹角大,说明运动员的摆动腿摆动动作积极用持续时间长。由此可见,摆动环节(包括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二、提高肌肉进行克制性工作的爆发力
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还取决于承担起跳工作群在牵制性工作中所产生的爆发力。凡属行进间的爆发力项目,应募集体积大、收缩快的运动单位。神经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速度越快,这种运动单位被募集得越充分。在起跳中,运动员只能在很短暂的时间产生极限力量,因此,重要的不只是极限力量,而是其力量的产生率。现已证实,有些运动员可能并不具有最高的极限力量水平,但他们却能比未经训练者或训练经历不同的运动员更能迅速地发挥力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神经元能传导高频率刺激,这是训练的结果。为此训练过程必须注入高速训练,加快动作过程,被募集肌纤数量增多,肌肉的力量的速度就随之增大;运动单位与神经的“连线”越紧密,神经肌肉的传导通路越通畅,产生的力量就越大。所以速度又是协调神经肌肉的媒介和桥梁,跳远项目必须重视速度力量的训练。通过力量表现速度,集中速度于跳远成绩的提高上。
三、结论与建议
起跳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为提高起跳速度需通过以下途径去攫取综合效益。
(一)提高助跑速度,调整助跑最后几步,特别是最后两步的节奏,对助跑与起跳迅速、流畅、自然衔接很有好处,有利于加快起跳速度。
(二)适宜的着地角(66°±3°)是加大上板速度,获得较大冲击力值的前提。攻板时,摆动腿摆动得好、起摆得早、前摆速度快,能使身体重心加快前移,起跳腿积极下压,加快上板速度,增加起跳腿的冲击力值。
(三)减少膝关节缓冲幅度,加强起跳腿支撑能力,有利于提高垂直速度,减少水平制动作用,尽快完成起跳。
(四)抓准蹬伸时机,较早地蹬伸,能获得较长的重心工作距离,能加大蹬伸冲量,缩短跳时间,提高起跳效果。
(五)在起跳中充分利用摆动环节,特别是合理地掌握摆动腿的摆动角度、摆动速度、摆动幅度、“突停”制动,加上躯干的提升作用,有利于增强起跳腿对地面的压力,缩短缓冲时间,提高垂直速度,加大腾起角,加快蹬伸速度,增强起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森兴编译.高水平跳远成绩中的生物力学.青少年田径训练文摘,1988,(2).
[2]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6.
[3]林益茂.试论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福建体育科技,1992,(3).
[4]文超.田径热点论[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
关键词: 跳远 起跳速度 爆发力
跳远是典型的速度力量性项目,速度特征贯穿于跳远完整技术的全过程中,并集中体现为起跳速度,这是因为跳远成绩主要取决于起跳离板瞬间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和角度。腾起的初速度是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所产生的垂直速度的合成。本文拟围绕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起跳速度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一、对影响起跳速度的技术因素分析
(一)包括助跑速度与最后两步的节奏。
运动员采用有节奏高速助跑的目的在于准确上板,起跳时获得较大的起跳速度。大量研究表明:助跑速度在决定跳远成绩的所有因素中,所占作用大于70%。它与跳远成绩的相关系数,男运动员高达0.943。美国人埃克认为:高水平运动员起跳腾起的初速度增加0.10米/秒,其跳远成绩将增加9.50厘米。所以,现代跳远技术特别强调高速助跑下的起跳。如鲍威尔在跳出8.95m的世界纪录时,最后6步的助跳速度达9.0米/秒。
跳远助跑不仅要获得理想的水平速度,而且要驾驭着已获水平速度进入起跳,使高速助跑与快捷起跳紧密衔接,做到在起跳时既能保持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又能充分发挥垂直速度,通过二者形成的合速度取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这就要在助跑技术上控制好最后两步的步长配置,保持或加快最后两步的助跑节奏。特别是要保持最后两步步长变化小,身体重心运行轨迹起伏小,才有利于加快起跳速度。
(二)起跳由攻板、缓冲和蹬伸、摆动四部分紧密衔接组成,发挥着起跳动力的孕育、聚集和释放作用。
1.起跳实施攻板的条件
起跳效果多半取决起跳腿下压攻板的条件。运动员实施攻板时,起跳腿积极下压,大腿前伸,小腿驱动足掌迅速上板,有利于运动员积极送髋,快速攻板起跳,减少由于起跳所造成的速度下降,从而获得较大的冲击力,激发伸肌纤群调动更多的肌纤维,以产生尽可能大的肌力来抵抗地面反馈过来的冲击力。因此,为了加快上板速度,获得较大的冲击力,应有一个适宜的着地角。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上板时着地角一般是66°±3°,如费歇尔的着地角为64°—69°。若着地角过小会因身体重心远离起跳脚而产生过大制动冲量,使身体水平速度损失太多,其动能的损失远远大于势能的增加。如若着地角过大,虽然能保持较大水平速度,但总冲量会减少(因地着地缓冲阶段的冲量占冲量的87%),影响垂直速度。研究表明,起跳腿的着板角与着板时两大腿的夹角呈负相关(r=0.1789),与上板时摆动腿摆动的角速度呈正相关(r=0.1789)。这说明攻板时,摆动腿发力时机要得当,摆动腿要摆动得早,前摆速度快,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小,就能促使身体重心加快前移;而起跳腿下压积极,加快上板速度,就能使跑跳结合流畅连续。
2.着板缓冲膝角
运动员在着板瞬间的巨大冲击力作用下,起跳腿由于承受离心负荷,其膝关节屈膝缓冲是必然的。它迫使起跳腿伸肌做退让性工作,从而提高肌肉与肌腱的弹性性能,犹如有巨大反弹力的弹簧被压紧一样,使肌肉蕴含的总收缩力增大。但要取得更好的起跳效果,膝关节又不能过度弯曲,最大弯曲不要低于130°,这样才能为起跳腿的后继蹬伸创造有利条件。据对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有关技术统计研究证实,膝关节的缓冲幅度(膝关节屈曲度)对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度有重大影响。鲍威尔着板时膝角为170°,最大弯曲时为148°,膝关节屈曲变化为23°;刘易斯着板时膝角为165°,最大弯曲时为140°,膝关节屈曲变化为25°。相比之下,我国运动员庞岩上板后膝角屈曲变化为47°。这说明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腿的支撑能力比较强。较小的屈膝角可以在起跳过程中减少身体重心的下降幅度,使起跳腿支撑力矩加大,提高着板时对离心负荷加压的承受能力,从而有利于支撑用力,提高垂直速度。因此,应重视跳远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训练,特别要重视离心负荷下下肢肌紧张做退让性工作的能力,使离心收缩的退让性用力和向心收缩的主动用力成对应性发展,保证下肢的支撑能力与运动速度同步提高。
3.蹬伸时机和用力姿势
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腿着板瞬间,由于助跑的惯性及身体重心作用,起跳腿经受着很大的冲击力,加之缓冲动作的时间短,在高速助跑惯性的驱使下,很容易造成身体重心在缓冲阶段结束时,过早滑过支撑点,从而错过蹬伸用力的时机,破坏良好用力的姿势。如蹬伸发力早,为防止重心滑过支撑点,破坏良好的蹬伸用力姿势,必须把握住蹬伸用力时机,要在身体重心随惯性迅速前移而尚未到达与支点垂直面重合时,也就是刚结束最大缓冲时迅速由肌紧张的退让性工作及时转入克制性用力的主动收缩,从而加长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发挥最大收缩肌力,获得较大蹬伸冲量,而有利于缩短起跳时间,提高起跳速度,取得最大起跳效果。
4.摆动环节
在跳远的起跳过程中,摆动环节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随着测力器的问世、高速摄影机的采用,人们对摆动的重要作用有了量化指标的新认识。摆动腿快速前摆上升和急速“突停”是起跳技术的关键。前苏联的丘帕非常强调摆动腿的摆动作用,起跳腿攻上踏板和蹬伸时,由于摆动腿在前后摆臂协同下快速向前方摆动和摆到一定部位突然“制动”(包括双臂的摆动和制动),就把冲量转移到起跳腿上。起跳腿蹬伸的好坏,可根据运动员的起跳角和起跳腿离地时两大腿劈开的幅度大小来判断,两大腿的夹角大,说明运动员的摆动腿摆动动作积极用持续时间长。由此可见,摆动环节(包括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二、提高肌肉进行克制性工作的爆发力
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还取决于承担起跳工作群在牵制性工作中所产生的爆发力。凡属行进间的爆发力项目,应募集体积大、收缩快的运动单位。神经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速度越快,这种运动单位被募集得越充分。在起跳中,运动员只能在很短暂的时间产生极限力量,因此,重要的不只是极限力量,而是其力量的产生率。现已证实,有些运动员可能并不具有最高的极限力量水平,但他们却能比未经训练者或训练经历不同的运动员更能迅速地发挥力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神经元能传导高频率刺激,这是训练的结果。为此训练过程必须注入高速训练,加快动作过程,被募集肌纤数量增多,肌肉的力量的速度就随之增大;运动单位与神经的“连线”越紧密,神经肌肉的传导通路越通畅,产生的力量就越大。所以速度又是协调神经肌肉的媒介和桥梁,跳远项目必须重视速度力量的训练。通过力量表现速度,集中速度于跳远成绩的提高上。
三、结论与建议
起跳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为提高起跳速度需通过以下途径去攫取综合效益。
(一)提高助跑速度,调整助跑最后几步,特别是最后两步的节奏,对助跑与起跳迅速、流畅、自然衔接很有好处,有利于加快起跳速度。
(二)适宜的着地角(66°±3°)是加大上板速度,获得较大冲击力值的前提。攻板时,摆动腿摆动得好、起摆得早、前摆速度快,能使身体重心加快前移,起跳腿积极下压,加快上板速度,增加起跳腿的冲击力值。
(三)减少膝关节缓冲幅度,加强起跳腿支撑能力,有利于提高垂直速度,减少水平制动作用,尽快完成起跳。
(四)抓准蹬伸时机,较早地蹬伸,能获得较长的重心工作距离,能加大蹬伸冲量,缩短跳时间,提高起跳效果。
(五)在起跳中充分利用摆动环节,特别是合理地掌握摆动腿的摆动角度、摆动速度、摆动幅度、“突停”制动,加上躯干的提升作用,有利于增强起跳腿对地面的压力,缩短缓冲时间,提高垂直速度,加大腾起角,加快蹬伸速度,增强起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森兴编译.高水平跳远成绩中的生物力学.青少年田径训练文摘,1988,(2).
[2]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6.
[3]林益茂.试论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福建体育科技,1992,(3).
[4]文超.田径热点论[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