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学习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尤其是文言文翻译,很多同学看不懂。我结合同学们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分析,问题比较突出的,当属文言文翻译。 同学们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基础薄弱,不会分析句子结构。由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法教学,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有些学生拿到一个句子,甚至不能正确地划分出句子的主干。而文言文的翻译句子,也需要学生首先对句子的结构由一个正确的了解。但是,学生薄弱的语法基础直接影响到文言句子的正确翻译。比如在学习《伶官传序》是时,我让学生翻译了这样一个句子: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很多学生都翻译成了:当他们绑着燕父子用绳子。学生不明白“以组”在句中作状语,应位于主谓之间,所以这句话是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应将状语提前,以致出错。再比如,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句时,很多同学把“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成“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没有弄清楚“利、强”应作定语,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学生的语法基础不够扎实,不会分析句子结构,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误。
二、脱离语境,想当然翻译。文言文翻译一般都是从文中挑出来的,和上下文衔接非常紧密。因此,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还应该联系原文的语境去翻译。而有些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脱离原文,想当然去翻译,只觉得大致是这么个意思,结果翻译得四不像 。 比如说,这个翻译句子:贼方走,藉卿坐镇耳。有一个同学这样翻译:贼人正要逃跑,爱卿打算假设在家里坐镇吗?很明显,学生没有结合语境来翻译,同时句子也不通顺。原文语境是: 突厥攻陷赵、定两个地方,吉项被授予检校相州刺史,并且要招募士兵制止贼人向南。因此,皇帝希望吉项在此坐镇,招募士兵。而学生把它译作“爱卿打算假设在家里坐镇吗?” 很明显,学生脱离了语境。
三、文言实虚词积累不够。文言文翻译虽然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但实际上很多同学积累不够或者不会迁移,举一反三,导致同一知识点经常出错。比如说在翻译“帝尝从容谓黯曰”这个句子时,很多同学把“从容”翻译成了“镇定沉着”,而不知其还有“私下”的意思,这就是平时积累不够的结果。再比如“为表贷哲死”中的“贷”的解释,若果说“严惩不贷”,同学们都知道什么意思,但换一个语境,就不知道了,平时学知识太死,不会举一反三。
事实上,文言文翻译并没有同学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不能把它当做“猛虎野兽”,一味退缩害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翻译呢?
一、加强语法训练。我在平时的古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感的重要性。这种语感不是凭空想象,其实还是基于语法。 因此,在做文言句子翻译时, 总是让学生先划出句子的主干。有时我把要翻译的句子就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来划出主谓宾(定状补),并且请其他学生来说说划得对还是不对。学生在点评的时候,自己也有了印象。这样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语法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多读文章,加强语感。除了课文中的文言文,有时候晚自习给同学们布置一篇课外文言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有时周末回家,让同学们回家读一读《古文观止》《史记》等。一开始学生读不懂,也不感兴趣,后来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中就读懂了,文言语感就上来了。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重积累。文言文需要积累的东西比较多,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不强求能够掌握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但一些常用的知识点还是必须加强积累。比如,高考必考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对于这些内容,不能只是机械地记忆。我在复习时往往结合具体的题目加以讲解,并让学生有重点地加以归纳。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之后,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就会轻松多了。尤其是第10题,肯定要考到课本上的文言虚词 ,我就让学生利用几个晚自习时间把课文中的所有虚词都做了一个归纳总结,考前再强化记忆。总体来说效果较好。
四、规范翻译步骤。很多同学翻译失分并不是都不会,而只是凭感觉写,做不到字字落实。 因此,每次做完文言文翻译,我都会把句子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回顾翻译的做题步骤:先找特殊句式,再找关键词,再字字落实,最后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对照黑板上的原句一步一步落实,严格规范答题步骤。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的句子翻译明显进步很多。
文言文学习就是需要耐心、细致。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习,文言文翻译就会变成一件轻松的事,而不是一个负担。
一、语法基础薄弱,不会分析句子结构。由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法教学,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有些学生拿到一个句子,甚至不能正确地划分出句子的主干。而文言文的翻译句子,也需要学生首先对句子的结构由一个正确的了解。但是,学生薄弱的语法基础直接影响到文言句子的正确翻译。比如在学习《伶官传序》是时,我让学生翻译了这样一个句子: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很多学生都翻译成了:当他们绑着燕父子用绳子。学生不明白“以组”在句中作状语,应位于主谓之间,所以这句话是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应将状语提前,以致出错。再比如,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句时,很多同学把“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成“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没有弄清楚“利、强”应作定语,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学生的语法基础不够扎实,不会分析句子结构,从而导致翻译的失误。
二、脱离语境,想当然翻译。文言文翻译一般都是从文中挑出来的,和上下文衔接非常紧密。因此,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还应该联系原文的语境去翻译。而有些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脱离原文,想当然去翻译,只觉得大致是这么个意思,结果翻译得四不像 。 比如说,这个翻译句子:贼方走,藉卿坐镇耳。有一个同学这样翻译:贼人正要逃跑,爱卿打算假设在家里坐镇吗?很明显,学生没有结合语境来翻译,同时句子也不通顺。原文语境是: 突厥攻陷赵、定两个地方,吉项被授予检校相州刺史,并且要招募士兵制止贼人向南。因此,皇帝希望吉项在此坐镇,招募士兵。而学生把它译作“爱卿打算假设在家里坐镇吗?” 很明显,学生脱离了语境。
三、文言实虚词积累不够。文言文翻译虽然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但实际上很多同学积累不够或者不会迁移,举一反三,导致同一知识点经常出错。比如说在翻译“帝尝从容谓黯曰”这个句子时,很多同学把“从容”翻译成了“镇定沉着”,而不知其还有“私下”的意思,这就是平时积累不够的结果。再比如“为表贷哲死”中的“贷”的解释,若果说“严惩不贷”,同学们都知道什么意思,但换一个语境,就不知道了,平时学知识太死,不会举一反三。
事实上,文言文翻译并没有同学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不能把它当做“猛虎野兽”,一味退缩害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翻译呢?
一、加强语法训练。我在平时的古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感的重要性。这种语感不是凭空想象,其实还是基于语法。 因此,在做文言句子翻译时, 总是让学生先划出句子的主干。有时我把要翻译的句子就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来划出主谓宾(定状补),并且请其他学生来说说划得对还是不对。学生在点评的时候,自己也有了印象。这样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语法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多读文章,加强语感。除了课文中的文言文,有时候晚自习给同学们布置一篇课外文言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有时周末回家,让同学们回家读一读《古文观止》《史记》等。一开始学生读不懂,也不感兴趣,后来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中就读懂了,文言语感就上来了。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三、注重积累。文言文需要积累的东西比较多,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不强求能够掌握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但一些常用的知识点还是必须加强积累。比如,高考必考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对于这些内容,不能只是机械地记忆。我在复习时往往结合具体的题目加以讲解,并让学生有重点地加以归纳。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之后,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就会轻松多了。尤其是第10题,肯定要考到课本上的文言虚词 ,我就让学生利用几个晚自习时间把课文中的所有虚词都做了一个归纳总结,考前再强化记忆。总体来说效果较好。
四、规范翻译步骤。很多同学翻译失分并不是都不会,而只是凭感觉写,做不到字字落实。 因此,每次做完文言文翻译,我都会把句子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回顾翻译的做题步骤:先找特殊句式,再找关键词,再字字落实,最后看看句子是否通顺。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对照黑板上的原句一步一步落实,严格规范答题步骤。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的句子翻译明显进步很多。
文言文学习就是需要耐心、细致。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习,文言文翻译就会变成一件轻松的事,而不是一个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