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发展道路之争的爆发点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sy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权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常在议题,多年来基调变化不大,爆发激烈冲突的几率始终不高,但它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时隐时现。客观讲,人权议题是基于两国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与不可调和性。环顾美国外交政策的诸多实践,人权议题虽然被某些决策者视为所谓的“普世标准”,但更多时候更像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外交工具。
  中美建交初期,人权问题并没有在中美交往中有过多展现。直到1989年中国政治风波之后,美国开始翻脸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政府、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一拥而上,向中国施压。此后,中美在人权议题上分歧凸显,双方也由此展开了颇具情绪化的对峙。
  1990年1月,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国别人权报告》开始公然将中国的人权问题作为重点抨击对象,这一做法基本延续至今,一度还将中国与伊拉克、利比亚、伊朗等国一道列为严重侵犯人权的国家。同年3月,美国伙同多个西方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46届会议上提出关于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因遭到广大亚非国家的反对而最终破产。同年12月,美国负责人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希夫特访华,在京会见了中国司法部门负责官员,双方虽然都坚持己见,但也释放出了积极的姿态,由此也拉开了“中美人权对话”的序幕。随后数年,中美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美国先后十次提出了中国人权议题的提案,但都以失败告终。在中国政府多方面的外交努力下,美国在1998年放弃了涉及中国人权的提案,中美人权议题上的交锋就此暂时告一段落。1999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始发布年度《美国人权的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的国别报告,到今年,中国已是第13个年头发布该报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人权议题的抨击主要集中在“持不同政见者”、计划生育、劳改产品、宗教信仰自由等领域。一般情况下,美中两国在每年年初先后发布人权报告与纪录,在人权议题上互打 “口水仗”;双方时断时续地进行人权对话;美国国会中某些议员则定期不定期地抛出诸多抨击中国人权现况的议题,或组织相关听证会,内容涉及某些“持不同政见者”、涉藏、涉疆甚至“法轮功”等议题。1983年建立的国会众议院“人权连线”组织在对华施压中充当了急先锋。但总体上看,世纪之交前后的人权议题在中美关系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降温的趋势。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前后,人权议题再度成为中美关系中的焦点之一。2008年发生拉萨3.14事件之后,美国国会冒出了多个抨击中国人权与宗教政策的消极法案,佩洛西也不顾“议长之尊”亲手炮制相关议题,并借由呼吁小布什总统等美国政府官员杯葛北京奥运会,制造了极为负面的国际氛围。2009年适逢新中国建国60周年大庆,乌鲁木齐却发生了打砸抢事件,美國政府特别是国会再次高调发表言论,借题发挥,批评中国的人权与民族政策。2010年,在美国的默许和某些国家的推动下,诺贝尔和平奖也沦为西方世界攻击中国人权的工具。随着人权议题的再度升温,国会内“人权连线”成员也跃跃欲试,比如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该连线现任的联席主席沃尔夫和麦考文联名致信希拉里和盖特纳,要求将人权议题列入“对话”议程。希拉里似乎也很给面子,刚刚对中国说完“开道架桥”之类的好词儿,就马上被爆出以不符合身份的言辞指责中国人权状况,不可谓不是“外交失礼”。
  人权再度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集体针对中国的议题,与中国国力上升的大背景有关。换言之,此前纠缠中国议题,是因为美国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冲突,而今天重拾人权议题则是由于美国不能坐视一个意识形态迥异的国家不断崛起的事实。面对所谓“G2”逐渐被世界更多关注甚至认同,美国在中美博弈中可打出的牌越来越有限,人权牌则显然是最为有效、可以得到欧洲等西方世界呼应的一张王牌。
  作为一种国家发展的模式,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足以令全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借鉴与学习。这种所谓的“模式之争”可能更强烈地刺激着美国的神经。为了维持全球经济与政治的领导地位,为了维护所谓西方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优越性,美国只能在丝毫不顾忌中国具体现实与发展阶段的情况下,以人权议题诟病中国、污化中国发展道路,甚至别有用心地直接渗透其中,以网络等新媒体方式推波助澜,扰乱国内发展的稳定环境。这一趋势可能将成为未来中美关系中极为尖锐的不和谐音符。
其他文献
中美正式交往已在磕磕絆绊之间走过了第一个30年。在下一个新的30年里,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必将牵动整个世界的脉搏。  当人们刚刚惊呼于2009年相对稳步发展的中美关系似乎跳出了传统政治周期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却是2010年两国关系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爆发。其涉及议题之多、复杂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在中美关系史上也为罕见。2010年的中美关系虽然“竞大于合”,但2011
人们议论着,法国在世界上同时开辟了三个战场:阿富汗、利比亚和科特迪瓦。后两个都在非洲。3月19日,法国率先出动战机对利比亚实施空中打击,由此拉开了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利比亚的序幕。“奥德赛黎明”激战正酣,4月6日,法国驻科特迪瓦的“独角兽”部队,已对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阵营发起猛攻。  为什么偏偏是法国?法国在非洲连续“亮剑”,似乎让人们感到,法兰西对非洲的“狂热”政治性格依然未变。有人想起了去年7月1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和突飞猛进的垒球化浪潮,令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快节奏世界中的人眼花缭乱。已经有无数学者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从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到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从形形色色的全球化理论到托马斯·弗里德曼高呼“世界是平的”所引发的热烈讨论,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副世界大变革的图景。眼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毫无疑问地告诉人们
美国大事小事的决策都要举行听证会。前不久,美国国会就“丰田门”事件举行听证会;去年,国会就医疗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年听证会——    听证制度来源于英国习惯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影响之前都要被听取意见。在英美的政治实践中,听证制度不断扩大,从司法领域扩大到行政领域和立法领域。  在美国,听证制度更是被发扬光大,听证会可以说多如牛毛。政
油老虎开始出口石油,北美将成“新中东”  油老虎——这是人们对美国的强烈认识和印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石油并为此数度在中东发动战争……不过,现在美国准备出口石油了!2012年10月中旬媒体纷纷报道,英国石油公司(BP)已从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获得了向加拿大出口石油的出口许可证。此外,包括荷兰皇家、壳牌、Vitol等六家全球石油企业和贸易商均已向美
朝鲜语和韩国语是一回事吗?  朝鲜半岛的分裂,带来的不仅是地理、国家或体制上的有形分裂,还包括文化、心理和语言上的无形疏远,以致产生了一种很怪异的现象。朝鲜语和韩国语是朝韩两国各自的法定标准语,两国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都称己方的语言为“国语”,又都把对方的语言定位为“方言”。  连带着,学习半岛语言的外国人也时常会面临一种身份的尴尬,首当其冲是称谓的选择。在开口的一瞬间,说话者的政治立场或者偏好就会暴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期待有另一种货币能弥补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这原本是欧元挑战美元的大好时机,但欧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许多弱点    10年前的1999年1月1日,是欧洲一体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天欧元正式诞生10年后的今天,当欧洲人迎来欧元10岁生日之时,却身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也因此没有举行大规模庆祝活动走过10年的欧元目前正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    危机中显
●车耳商旅滋味● 系列之三十二    华尔街是纽约一条令人向往的街道,那里有众多的金融机构,发生了数不清的历史故事,而这些机构和故事都和金钱有关,和资本有关,和资本主义制度有关没有资本主义制度和这个制度下哺育的自由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华尔街就这个意义上讲,华尔街代表了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和思想要义至少在2008年以前,如果谁胆敢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对这个标志性的街道和其代表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造触动其私有制的
3月18日凌晨,G7声明将联合干预日元汇率,此后,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都证实参与干预行动。对G7的这一“午夜突袭”,市场显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在G7宣布联合进行汇率干预后,日元汇率便应声而落,同时,东京证券市场也出现积极反应。本人认为,G7对日元汇率的干预并不是因为日本核事故出现恶化,更多的还是为了保持日本长期经济实力。而G7的这次出手,也意味着G7在全球治理中的态度有新的变化。    日元汇率怎
  
期刊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