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应试教育环境下,“填鸭式”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高中教学的主流,不仅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缺乏人文色彩的关怀,无法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及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我国教育部门的主导下,高中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研究性教学成为了改善目前高中课堂僵化教育模式的重要方法,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把握,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给予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高中教学;历史;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02-01
现如今,我国高中课程变革速度很快,每年都会出现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课程,包括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材内容等众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变革性。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探讨以何种教育方式应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变革成为了很多老师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成为了最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作为近些年来新兴起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应用更为灵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程度,不经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求知、求证、求真的学习理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高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教学,其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整体建构和认识,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并发展其自身能力为基础,在此过程中以历史思维能力为基本核心,将传统的划重点、背知识点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推动学术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基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认知历史原本,在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建构历史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各种历史知识的理解,甚至可以提出自己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独特理解。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及认知,通过教师推动,学生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在灵活应用各种历史资料的情况下,促使学生养成在史料记载、证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理解历史问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本质
在传统教学中,历史学科的授课方式主要依靠老师的讲授,所学习的内容也主要体现在教材课本或教学课件中,通常以定论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而缺少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环节。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教师仅仅做知识点的“搬运工”,通过制作系统且有计划的讲解及教学指导,将历史学科的知识点从课本搬运到学生的脑海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极大的削弱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上的惰性,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理论的积极探究。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改变目前学生以接受型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因而,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本质,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变革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另一个是变革了教师历史的教学方式。
变革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即是指变革传统学习方式那种以结论性、被动性接受为特点的学习,也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那种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板凳上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志在解决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教学现状,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将现成的知识进行进行简单的“继承”,生吞活剥下只能以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去理解问题。
变革教师历史的教学方式是指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收,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对知识的搬运,而是为学生构建足够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渠道、入手点等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对历史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教学中,历史老师应当仅仅以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引导着、组织者等身份参与到教学中去,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学习所偏重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历史知识及书本上的现成结论,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对学生历史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及现实性的基础,决定了该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包括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开放性,是指研究性教学自由程度较高,只是由老师提出一定的教学目标,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探索、分析各种历史资料获取结论;而实践性是指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亲自参与到相关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中去,从而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获取一定的结论;探索性是指在研究性教学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围绕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探究该历史事件的原因、特点及影响,从而让学生得出自己针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而现实性是指在研究性教学中,很多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存在很大的关联,能够促进人们对于当前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例如对“巴尔干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对科索沃问题进行科学的认识。
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课内问题是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另一种是课外主题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第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其基本思路是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和手段,侧重于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以及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从而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另一种课外主题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选择历史教材内的有关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以开放的视角,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及技能、经验等,完成对该项问题的解决。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中,顺利实现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前提,通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研究方法指导等措施为基础,深入实践并反思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从而为历史学科的研究型教学开展奠定坚实的内外环境基础,促进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教学;历史;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02-01
现如今,我国高中课程变革速度很快,每年都会出现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课程,包括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材内容等众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变革性。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探讨以何种教育方式应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变革成为了很多老师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成为了最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作为近些年来新兴起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应用更为灵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程度,不经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求知、求证、求真的学习理念,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高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教学,其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整体建构和认识,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并发展其自身能力为基础,在此过程中以历史思维能力为基本核心,将传统的划重点、背知识点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推动学术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基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认知历史原本,在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侧重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建构历史思维,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各种历史知识的理解,甚至可以提出自己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独特理解。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及认知,通过教师推动,学生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在灵活应用各种历史资料的情况下,促使学生养成在史料记载、证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理解历史问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本质
在传统教学中,历史学科的授课方式主要依靠老师的讲授,所学习的内容也主要体现在教材课本或教学课件中,通常以定论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而缺少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环节。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教师仅仅做知识点的“搬运工”,通过制作系统且有计划的讲解及教学指导,将历史学科的知识点从课本搬运到学生的脑海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极大的削弱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上的惰性,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理论的积极探究。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改变目前学生以接受型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因而,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本质,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变革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另一个是变革了教师历史的教学方式。
变革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即是指变革传统学习方式那种以结论性、被动性接受为特点的学习,也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那种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板凳上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志在解决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教学现状,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将现成的知识进行进行简单的“继承”,生吞活剥下只能以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去理解问题。
变革教师历史的教学方式是指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收,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对知识的搬运,而是为学生构建足够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渠道、入手点等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对历史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教学中,历史老师应当仅仅以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引导着、组织者等身份参与到教学中去,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学习所偏重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历史知识及书本上的现成结论,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对学生历史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及现实性的基础,决定了该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包括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开放性,是指研究性教学自由程度较高,只是由老师提出一定的教学目标,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探索、分析各种历史资料获取结论;而实践性是指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亲自参与到相关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中去,从而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获取一定的结论;探索性是指在研究性教学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围绕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通过一定的方式去探究该历史事件的原因、特点及影响,从而让学生得出自己针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而现实性是指在研究性教学中,很多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存在很大的关联,能够促进人们对于当前很多社会现象的理解,例如对“巴尔干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对科索沃问题进行科学的认识。
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课内问题是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另一种是课外主题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第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其基本思路是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和手段,侧重于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联系以及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从而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另一种课外主题式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选择历史教材内的有关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以开放的视角,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及技能、经验等,完成对该项问题的解决。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中,顺利实现历史学科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前提,通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研究方法指导等措施为基础,深入实践并反思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从而为历史学科的研究型教学开展奠定坚实的内外环境基础,促进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