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重之境 感忧乐情怀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ER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座楼,它历经千年,几度兵燹、天灾人祸,至今仍雄踞湖南岳阳;有这样一个人,他曾扼守西北边塞,令西夏人闻风丧胆,他站在时代之巅,永葆初衷不变。当此人与此楼相遇,电光火石间,他注定要说出那一句石破天惊之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成为有宋一代的坐标轴心,是古今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请大家一起朗读标题。
  (生朗读。)
  (屏显:北宋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练篆额,一时传为“四绝”。)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
  (屏显:读准字音,不错读;分清句读,不破读;把握语气,不唱读。)
  (生诵读。)
  师:大家认为哪些字词容易读错?
  (生反馈交流。)
  (板书)
  谪守(zhé) 属予作文(zhǔ)
  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 岸芷汀兰(tīng)
  师:请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再读一遍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生讨论后完成。)
  三、比读,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师:同学们,通过诵读,相信大家已经能够感受文章大开大阖的气度和磅礴的气韵。请问大家,这篇文章在语句或者段落上有什么特点?
  生1:范仲淹将诗赋中的骈句引入文章,骈散结合,独具风标。
  生2:我发现有些段落之间是一种对偶式的关系。
  师:很好。大家知道吗,文章初写成时,遭到尹洙、欧阳修等人的挑剔,说它“用对偶的话写景状物,语言夸饰”。大家想想看,此文如果不用这种句式会怎样呢?
  (屏显:“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北宋诗人陈师道”)
  师:请大家比较下面这一组文字,从语调和用词的角度,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的表达。
  (屏顯:①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②衔远山,吞长江。)
  生1:我喜欢第②句,和第①句相比,表意一样,但语言简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整饬之美,读起来节奏更加简洁明快。
  生2:对照“衔”和“连接”,前者更为生动,仿佛洞庭湖张开巨口,衔住远山,颇有气势;“吞”是“吞吐”之意,使用拟人手法,意蕴更丰富。
  师:两句都是不错的表达。从语调和用词的角度来讲,“衔”“吞”炼字精当,更有气势,更能体现洞庭湖“波撼岳阳城”的壮观。接下来请大家给上面的句子分别标上朗读节奏符号,就诵读的角度比较一下,两句有怎样的不同。
  (生标注并朗读。)
  ①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②衔/远山,吞/长江。
  生:第②句的对偶简洁明快,又包含着极大的张力,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师:对偶使表现形式有繁复的变化,句内对、句间对、段间对,可谓匠心十足。同学们找到哪些?
  生1:句内对有“政通人和、唐贤今人、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生2:我发现了很多句间对,如“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生3: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排比段,也是骈偶段。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合作,可以对读、串读、个人读、小组读,自由选择,标注节奏,尝试修改,两两比读,体会骈句缀玉联珠之感。
  (生赏读。)
  师小结:对句显辞采,韵里有乾坤。此外,大家诵读的时候要突出文中的韵脚字、双声叠韵词等。
  四、辨读,领会景情之间的契合美
  1.一种贬谪。
  师:清人余诚说本文“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你认同吗?题目为《岳阳楼记》,作者为什么不着重写楼,而要突出“贬谪”的状态呢?
  生1:描写楼是为抒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情感作铺垫,贬谪中的人的心境是复杂的,或悲怨,或旷达。
  生2:作者自己也被贬谪过,他能切身体会其中的深微感慨。
  师:楼只是抒情的一个载体,作者在这里是别有寄托的。
  2.两样风景。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包含情感的句子,尝试读出悲喜两种情绪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情感,情和景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生1:因为他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风景,由景生情。
  生2:他们原本心情各异,看到不同的风景,勾出或悲或喜的情感,借景抒情。
  生3:景物和他们的心情互为影响,情景交融。
  师:这样的人,不管他们内心情感如何,他们都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情。这种环境可能是自然环境,也可能是政治环境。情随境迁,就是这些人真实的写照。请大家细细玩味一下这些景物,或称其为意象,思考景和情如何契合。
  (屏显)
  阴: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薄暮、虎猿。
  晴:春景、波澜、天光、沙鸥、锦鳞、芷兰、长烟、皓月、浮光、静影、渔歌。
  描述:这是一组(洞庭风雨/春光明媚)的意象群。朗读:用(低沉/欢快)的语调演绎。
  3.三重境界。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分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果说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属于两重境界,那么范仲淹和其他的迁客骚人一样吗?
  生:范仲淹和他们不一样。文中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个“异”字,说明范仲淹有别于一般的迁客骚人,他看到的悲喜之境,只是其他人眼中的阴晴之景。   师:悲喜两重景象是迁客骚人眼中的景象,表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但其共同特点都是“小我”,始终囿于个人身世经历,悲也罢,喜也罢,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个人生活与情感范畴。
  板书:
  五、还原研读,感知范仲淹的情怀美
  1.别具一种胸怀。
  师:范仲淹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阴晴悲喜?
  生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2:“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他心态平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明其政治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人生理想,“微斯人,吾谁与归”是表达他的决心。
  2.别是一种形象。
  师: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人又说“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至人无己”,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范仲淹形象?
  生1:这是一个无我的典范形象。
  生2:这是一个无己的至人形象。
  师:这是立于天地间的一个“大我”形象。这份“大我”超越世间一切功名利禄,和迁客骚人的“小我”形成鲜明对照。
  3.别有一种归向。
  师:这样的“大我”精神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发?请结合下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课外材料。材料略。)
  生1:范仲淹少年时就有“先忧后乐”之志,非一时之思。
  生2: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份艰苦生活的经历使他在从政生涯中总能关心百姓疾苦,不忘初衷。
  生3:范仲淹文韬武略,内外兼修,其人格魅力令敌人也敬佩不已。
  师:范仲淹的所作所为和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即便在贬谪地,他也从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虑;得意处,他也不会“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他全心为公,心系于民,真正践行了“先忧后乐”的政治情怀。
  六、参读思考,滕子京“归”向何处
  师:范仲淹归向古仁人的情怀始终不变,那么滕子京呢?他终将归向何处?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屏显课外材料。材料略。)
  生1:从以上材料来看,滕子京总是“尚气”“负才”,性格难改,际遇也终将坎坷。他未必真能如范仲淹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生2:滕子京确实很有才,“治为第一”。范仲淹如此赏识他,他应该会和范仲淹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
  师:思考滕子京“归”向何处,其实是有关范仲淹写作意图的思考。范仲淹写作本文的意图究竟何在?从最后一句来看,作者其实是在劝勉好友滕子京。一种贬谪,两样风景,三重境界。人生无论顺逆,总在路上,与其患得患失,不如笑看风云,以宽厚之心待人,严于律己,先人后己,追求高尚的志趣情操,那么无论在哪一种境遇下,都可以活出真我。
  【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名扬天下,千古传颂。其语言精炼,韵律和谐,结构精巧,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借楼寓意,内涵深远,表达了“忧国忧民”“利泽民生”,以忧乐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抱负。最难得的是,作者和文中主要人物虽处在贬谪的人生际遇之中,但都做出了显著的功绩。
  本课教学从感受语言美入手,以各种品读方式相结合,批文入情,缘情析理。
  一、比读,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美
  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原文翻译,通过比较原文与翻译之间的差异,学生对原文精炼、典雅,以及富有节奏的语言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整篇文章采用对偶句式,骈散结合,结构整饬又富于变化,节奏张弛有度。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原文丰富多变的词句和抑扬顿挫的韵律,很容易融入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感受古文的魅力。
  二、辨读,领会景情之间的契合
  文章题目是《岳阳楼记》,作者没有着重描写岳阳楼,文章中处处渗透着对“贬谪”的思考。作者的写景是有所依托的,描写了阴、晴两种景象,两种景对应两种情,景情结合,引人深思。这两段对偶写景抒情段是典型美文的代表,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景和情之间的差别,辨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还原研读,感知范仲淹的情怀美
  文章里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丰厚的文化渊源,还原每一个相关的历史背景,文章便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岳阳楼有着千年的底蕴,不知有多少迁客骚人在岳阳楼凭栏远眺,也不知有多少动情的泪水被抛洒在洞庭湖中。教师把文章中文化元素背后的历史内涵呈现给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学生对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参读思考,滕子京“归”向何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文章最后这句话,在教学中,是比较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然而,这句恰恰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直接呈现。这里的“斯人”,包不包括滕子京呢?通过本文,范仲淹又向滕子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和情感呢?结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相关背景,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滕子京曾忍辱负重的意气,让学生思考“滕子京的求书意图和范仲淹的写作意图是否能够合而为一”“范仲淹的殷切期盼和文章中所饱含的深情,滕子京能否领会”。能把这些问题想通,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内涵。
  只有将以上四个方面的“读”法相结合,学生才能读出《岳阳楼记》的另一片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
其他文献
回顾自己的从教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记忆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但心中的那份信念却一直如花绽放,馥郁馨香,永不凋零……  任教以来,我始终坚持崇德修身、潜心育人的宗旨,以爱为先,润物无声,力求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一直秉持“让教育有温度,让孩子更出彩”的教育理念,努力去做一个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我努力推崇“阳光英语”教学模式,让每个孩子轻
期刊
一、文本分析  本文节选自课外阅读刊物《英语阅读精选》第一辑,原著为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意大利童话。文本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主人公匹诺曹的鼻子一说谎就会变长;孩子会因为贪玩变成驴子;还有那位永远不放弃对孩子的希望,有着天蓝色头发的仙女……让学生们体验匹诺曹的喜怒哀乐,从变化无常的生活中,明白许多浅显但意义深刻的道理。  故事情节和语言对学生
期刊
江苏省丰县乡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立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以改变阅读教学现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农村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路径(包括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等),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科学实用的教学策略。工作室基于学情,帮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现从“教整本书”到“教阅读”、从“知识教育”到“智识教育”的转变,从而改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丰富和发展学
期刊
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只有写好细节,才能丰富人物形象,才能塑造作品,才能打动读者。细节特别重要,但是,当下初中生的习作往往缺乏细节,文字乏味。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写好细节呢?张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就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首先,张老师对作文中的“细节”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而深入的阐述。整堂作文课紧紧扣住“细节”的两层含义——
期刊
在当前大力倡导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提高综合阅读能力,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进行《儒林外史》的导读教学时,尝试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切入,寻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  一、在品读中建构语言能力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典范,语言具有 “言简意赅、寓庄于谐、感情冷峻、气韵生动”等特色,突出了人物形象,彰显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在语文核
期刊
学生在开启整本书阅读之前,通常对整本书的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处于一种陌生化的语境中。为了快速消除陌生化所带来的阅读隔阂,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未能发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生成高质量、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梳理、总结科学合理的阅读经验”。  文学创作的审美维度决定着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整本书在叙事特点、审美立场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作者的个性化创
期刊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学科,如果数学课堂只是追求知识的获取,而忽视思维发展这一核心,无疑是舍本求末。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思维训练与发展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下面笔者以苏科版教学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
期刊
一、“互联网+任务驱动”的优势  “互联网+任务驱动”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交互性等特点,借助具体的教学任务,助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知识的构建过程如同搭建房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精心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重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计好“图纸”。教师依
期刊
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常因作品的创作时代、内容、个性化语言等产生阅读隔膜,丧失阅读兴趣;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常会在上课之初,“应景式”地采取情境导入,然后带学生转入对整本书内容的整理和识记,造成整本书育人功能的低效甚至无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尝试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打通生活与书籍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整本书所承载的意义,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就以《给青年的十二封
期刊
摘要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悲剧的崇高性在美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将悲剧的激烈情感冲突切入对悲剧的精神内核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审美 悲剧 崇高性 共情  一、文本与学情分析——对悲剧性的处理  《伟大的悲剧》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著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讲述英国探险家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