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对大多数人而言,量子学依然是神秘的,但它对世界的影响却是革命性的:核能与核武器、以芯片为基础的现代电子工业、激光器件、超导体、纳米技术……这些领域的理论基础正是量子学。当你对量子世界有所了解时,你将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中国第一部“量子学”科普作品《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的作者将带你进行一次全新的探索,你准备好了吗——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如果把时光倒退回20年前,我们会发现当时绝大多数的国人根本就不知道“计算机”是个什么东西。仅仅10年前,“互联网”对于公众来说也仍然是一个极其陌生的概念。然而今天,电脑和网络已经给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IT技术成全了信息时代最伟大的奇迹,它用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太空探索、新能源开发、人类基因组破译等进展固然伟大,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仍然遥不可及,但家用电脑的升级换代却是每一个人不得不注意的问题。以大家最熟悉的英特尔芯片为例,从当年的386、486到后来的奔腾、赛扬系列,再到如今的酷睿双核(Core 2),乃至传说中的Penryn、Yorkfield等下一代处理器,我们每个人都在见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IT技术飞速发展的背后,有一条神秘的规律支撑着整个业界的信念,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1965年,后来成为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不起眼的文章,大胆地预测,在保持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会每年翻一番。到了1975年,他对这个速率作了修正,改为每两年翻一番。令人惊奇的是,从那时起到如今的40多年里,整个芯片工业的发展果真大致保持着这样的速度。还是以英特尔为例,1971年,最初的4004芯片大约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到1989年推出486芯片时,该数字已经达到118万个,而今天的双核芯片则可能包含了超过17亿个晶体管。
与其说摩尔定律是对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描述,倒还不如说它已经成了IT业界不惜代价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这个定律是如此地深入人心,难以想象一个竞争者居然可以落后于摩尔速度而不被市场淘汰。2005年,英特尔公司出价1万美元求购一本当年刊载摩尔文章的《电子学》杂志,以放在博物馆中,作为芯片产业40年奇迹发展的历史见证。
展望未来,我们自然要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摩尔定律能否永远成立,这样的发展速度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吗?
答案可能并不那样乐观。显而易见的难题在于,当我们把晶体管做得越来越小时,它很快就会面对物理上的极限。今天,主流芯片的研发水平已经在65纳米这个层次上(纳米是长度单位,等于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只相当于几十个原子的大小),可能不久就会进军45纳米。为了保证晶体管在如此微观的水平上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科学家们需要解决数不清的技术难题。还好,如今的纳米科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我们一臂之力,这使得摩尔定律在未来的10年中仍然有望维持。但无可避免地,我们最后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一个晶体管最终只占据数个原子的空间之后,再怎么办?
那时我们所需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困难了,而是要从物理理论上去重新审视整个问题。当我们在原子的水平上讨论问题时,我们实际已经进入了一个异常奇妙的世界,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不能用任何常识来判断的世界。
从此,我们进入了神秘的量子理论的领域。
如果谁在第一次接触量子论时没有感到震惊,那他肯定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尼尔斯·玻尔,1927年答记者问
量子论和相对论齐名,是20世纪早期物理学最重要的两大突破之一。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曾经盛极一时,在所有人的心目中留下了神圣而不可置疑的形象,但我们今天知道,牛顿力学其实是有其局限性的。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在大家一般所能感受到的尺度,也就是日常大小和低速运动下,其理论仍然是一种相当完美的近似。事实上,哪怕我们要在太阳系内发射火箭或航天飞机,牛顿理论的精确性也足以适用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考察星系尺度上的引力效应或者接近光速的运动时,老牛顿开始力不从心,此时我们就需要爱因斯坦的帮助,以相对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同样,当我们要研究原子、电子尺度上的微小事物时,我们也必须放弃一般的经典电动力学概念,改从量子论的角度来理解。
量子世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奇幻世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和我们平常所感知认同的那个迥然不同。在这个新世界里,所有的概念和图像都显得疯狂而不理性,更像是爱丽丝梦中的奇境,而不是真真切切的现实。量子论是一个相当奇妙的理论,里面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和难以理解的结论,我们将在今后一一谈及。从历史上看,许多最出色的物理学家对量子论应该如何理解持有极端不同的意见,其中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一些有关量子论的争吵中,你会哭笑不得地发现科学大师们为了极其古怪的问题各执一词,像“月亮是不是在没有人观察它时仍然存在”,“一只猫有没有可能同时是又死又活的”,“我们的宇宙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分裂为无穷多个分支”……
其实在古怪的表面之下,量子论有着精密和准确的数理表达,这也使它成为实际应用中最成功的物理理论之一。量子世界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奇妙属性,如今已经得到了实验的广泛证实。而且,就像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恰恰是这些奇妙的属性使得未来的量子计算成为可能。
正如前述,当计算机的核心芯片越来越小,乃至趋于原子级水平的时候,经典的电动力学就不再有效,我们必须考虑到量子效应。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量子世界的第一个奇特性质:电子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准确预测的。
乍看起来,这像是对整个物理学的挑战。物理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难道不正是能够对自然界任何事物的运动作出准确的预测吗?苹果从树上掉下,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所有现象都能够用物理定律来加以解释,并对未来的情况作出进一步的预言,这是经典物理学带给我们的根深蒂固的信念。但在极其微观的尺度下,量子理论却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当然能够对电子的行为作出描述,不过是在一种略微不同的视角下。在量子世界里,我们不能准确地说出一个电子具体将会在哪里,我们只能给出它“可能出现在哪里”的概率。
你应该知道:在这个量子世界里,你无法进行准确的瞄准, 也不能肯定是不是能击中目标。
——乔治·盖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
这听上去似乎相当奇怪,但我们必须对量子论的种种特别之处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在经典世界中,如果你射击,只要能完全瞄准,就可以有把握地预言100%会射中目标,无论开几次枪都是一样。但换成量子世界时,哪怕你瞄得再准,你最多也只能说,我有一定的把握(例如90%)击中目标。这里的关键在于,每开出一枪,你都无法凭借物理定律来准确地预测子弹究竟会飞向何处——它是不可预测的!瞄准靶心固然可以提高射中的概率,却永远也无法保证你一定成功。
这里面牵涉到的是自然界的一种神秘的属性,称为“不确定性”。不管你瞄得多准,也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子弹莫名其妙地脱靶了,原因只有天晓得。这是一桩没有严格因果理由的随机事件!100多年来量子力学的发展证明,这种不确定性是宇宙的基本属性,属于每一样事物——包括你我在内!只不过在宏观尺度下,不确定性极其微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在电子、光子的微观水平上,它才成为一种主导力量,这就是量子效应。
当然,这并不表明物理学从此没用了,因为一旦瞄准之后,我们虽然不能担保子弹会中靶,却可以严格地计算出它中靶的概率,比方说90%。在数学上,这可以通过计算子弹的“波函数”来得到。波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这要归功于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它向我们展示了量子世界的第二个奇异之处:任何事物都同时既由粒子又由波组成,这叫做“波粒二象性”。当电子或者子弹前进的时候,它并没有一条确定的轨迹,而是像波那样发散开去。这里的波是一种概率,其强度越大的地方就越有可能出现。
要再次强调的是,这种性质并不仅仅属于电子,它属于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包括你我!任何东西都可以认为是波,但只有在电子这样的微观尺度上,它才表现得明显起来。
这些无疑都是奇特的观念,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当量子效应越来越明显时,我们根本就不可能预测和控制电子的行为,更不用说设计什么电路了。看起来,传统的计算机必将在量子论面前被宣判死刑,摩尔定律也终究要成为历史。
然而,量子世界的怪异之处却又留给了我们绝处逢生的希望。也许我们不能在芯片上植入更多的晶体管,但充分地利用量子效应,却有可能唤醒一种潜在的无比巨大的力量,彻底突破目前运算能力的瓶颈,做出前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来。
或许,从最小的尺度上,我们能够获得计算宇宙的能力。
曹天元: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上海,曾赴姜国求学。现居香港,从事金融工作。除量子学外,战争史也是他的研究兴趣之一,曾在专业杂志发表多篇明清史论文。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如果把时光倒退回20年前,我们会发现当时绝大多数的国人根本就不知道“计算机”是个什么东西。仅仅10年前,“互联网”对于公众来说也仍然是一个极其陌生的概念。然而今天,电脑和网络已经给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IT技术成全了信息时代最伟大的奇迹,它用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太空探索、新能源开发、人类基因组破译等进展固然伟大,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仍然遥不可及,但家用电脑的升级换代却是每一个人不得不注意的问题。以大家最熟悉的英特尔芯片为例,从当年的386、486到后来的奔腾、赛扬系列,再到如今的酷睿双核(Core 2),乃至传说中的Penryn、Yorkfield等下一代处理器,我们每个人都在见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IT技术飞速发展的背后,有一条神秘的规律支撑着整个业界的信念,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1965年,后来成为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不起眼的文章,大胆地预测,在保持成本最低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会每年翻一番。到了1975年,他对这个速率作了修正,改为每两年翻一番。令人惊奇的是,从那时起到如今的40多年里,整个芯片工业的发展果真大致保持着这样的速度。还是以英特尔为例,1971年,最初的4004芯片大约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到1989年推出486芯片时,该数字已经达到118万个,而今天的双核芯片则可能包含了超过17亿个晶体管。
与其说摩尔定律是对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描述,倒还不如说它已经成了IT业界不惜代价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这个定律是如此地深入人心,难以想象一个竞争者居然可以落后于摩尔速度而不被市场淘汰。2005年,英特尔公司出价1万美元求购一本当年刊载摩尔文章的《电子学》杂志,以放在博物馆中,作为芯片产业40年奇迹发展的历史见证。
展望未来,我们自然要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摩尔定律能否永远成立,这样的发展速度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吗?
答案可能并不那样乐观。显而易见的难题在于,当我们把晶体管做得越来越小时,它很快就会面对物理上的极限。今天,主流芯片的研发水平已经在65纳米这个层次上(纳米是长度单位,等于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只相当于几十个原子的大小),可能不久就会进军45纳米。为了保证晶体管在如此微观的水平上仍然能够正常工作,科学家们需要解决数不清的技术难题。还好,如今的纳米科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我们一臂之力,这使得摩尔定律在未来的10年中仍然有望维持。但无可避免地,我们最后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一个晶体管最终只占据数个原子的空间之后,再怎么办?
那时我们所需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困难了,而是要从物理理论上去重新审视整个问题。当我们在原子的水平上讨论问题时,我们实际已经进入了一个异常奇妙的世界,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不能用任何常识来判断的世界。
从此,我们进入了神秘的量子理论的领域。
如果谁在第一次接触量子论时没有感到震惊,那他肯定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尼尔斯·玻尔,1927年答记者问
量子论和相对论齐名,是20世纪早期物理学最重要的两大突破之一。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曾经盛极一时,在所有人的心目中留下了神圣而不可置疑的形象,但我们今天知道,牛顿力学其实是有其局限性的。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在大家一般所能感受到的尺度,也就是日常大小和低速运动下,其理论仍然是一种相当完美的近似。事实上,哪怕我们要在太阳系内发射火箭或航天飞机,牛顿理论的精确性也足以适用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考察星系尺度上的引力效应或者接近光速的运动时,老牛顿开始力不从心,此时我们就需要爱因斯坦的帮助,以相对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同样,当我们要研究原子、电子尺度上的微小事物时,我们也必须放弃一般的经典电动力学概念,改从量子论的角度来理解。
量子世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奇幻世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和我们平常所感知认同的那个迥然不同。在这个新世界里,所有的概念和图像都显得疯狂而不理性,更像是爱丽丝梦中的奇境,而不是真真切切的现实。量子论是一个相当奇妙的理论,里面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和难以理解的结论,我们将在今后一一谈及。从历史上看,许多最出色的物理学家对量子论应该如何理解持有极端不同的意见,其中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一些有关量子论的争吵中,你会哭笑不得地发现科学大师们为了极其古怪的问题各执一词,像“月亮是不是在没有人观察它时仍然存在”,“一只猫有没有可能同时是又死又活的”,“我们的宇宙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分裂为无穷多个分支”……
其实在古怪的表面之下,量子论有着精密和准确的数理表达,这也使它成为实际应用中最成功的物理理论之一。量子世界的一些不可思议的奇妙属性,如今已经得到了实验的广泛证实。而且,就像我们即将看到的那样,恰恰是这些奇妙的属性使得未来的量子计算成为可能。
正如前述,当计算机的核心芯片越来越小,乃至趋于原子级水平的时候,经典的电动力学就不再有效,我们必须考虑到量子效应。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量子世界的第一个奇特性质:电子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准确预测的。
乍看起来,这像是对整个物理学的挑战。物理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难道不正是能够对自然界任何事物的运动作出准确的预测吗?苹果从树上掉下,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所有现象都能够用物理定律来加以解释,并对未来的情况作出进一步的预言,这是经典物理学带给我们的根深蒂固的信念。但在极其微观的尺度下,量子理论却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当然能够对电子的行为作出描述,不过是在一种略微不同的视角下。在量子世界里,我们不能准确地说出一个电子具体将会在哪里,我们只能给出它“可能出现在哪里”的概率。
你应该知道:在这个量子世界里,你无法进行准确的瞄准, 也不能肯定是不是能击中目标。
——乔治·盖莫夫,《物理世界奇遇记》
这听上去似乎相当奇怪,但我们必须对量子论的种种特别之处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在经典世界中,如果你射击,只要能完全瞄准,就可以有把握地预言100%会射中目标,无论开几次枪都是一样。但换成量子世界时,哪怕你瞄得再准,你最多也只能说,我有一定的把握(例如90%)击中目标。这里的关键在于,每开出一枪,你都无法凭借物理定律来准确地预测子弹究竟会飞向何处——它是不可预测的!瞄准靶心固然可以提高射中的概率,却永远也无法保证你一定成功。
这里面牵涉到的是自然界的一种神秘的属性,称为“不确定性”。不管你瞄得多准,也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子弹莫名其妙地脱靶了,原因只有天晓得。这是一桩没有严格因果理由的随机事件!100多年来量子力学的发展证明,这种不确定性是宇宙的基本属性,属于每一样事物——包括你我在内!只不过在宏观尺度下,不确定性极其微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在电子、光子的微观水平上,它才成为一种主导力量,这就是量子效应。
当然,这并不表明物理学从此没用了,因为一旦瞄准之后,我们虽然不能担保子弹会中靶,却可以严格地计算出它中靶的概率,比方说90%。在数学上,这可以通过计算子弹的“波函数”来得到。波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极为伟大的发明,这要归功于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它向我们展示了量子世界的第二个奇异之处:任何事物都同时既由粒子又由波组成,这叫做“波粒二象性”。当电子或者子弹前进的时候,它并没有一条确定的轨迹,而是像波那样发散开去。这里的波是一种概率,其强度越大的地方就越有可能出现。
要再次强调的是,这种性质并不仅仅属于电子,它属于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包括你我!任何东西都可以认为是波,但只有在电子这样的微观尺度上,它才表现得明显起来。
这些无疑都是奇特的观念,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当量子效应越来越明显时,我们根本就不可能预测和控制电子的行为,更不用说设计什么电路了。看起来,传统的计算机必将在量子论面前被宣判死刑,摩尔定律也终究要成为历史。
然而,量子世界的怪异之处却又留给了我们绝处逢生的希望。也许我们不能在芯片上植入更多的晶体管,但充分地利用量子效应,却有可能唤醒一种潜在的无比巨大的力量,彻底突破目前运算能力的瓶颈,做出前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来。
或许,从最小的尺度上,我们能够获得计算宇宙的能力。
曹天元: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上海,曾赴姜国求学。现居香港,从事金融工作。除量子学外,战争史也是他的研究兴趣之一,曾在专业杂志发表多篇明清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