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120-01
摘要:命运多舛的济慈一直生活在痛苦和压力之下。本人通过解读诗人痛苦的人生经历和现状,透过《夜莺颂》的字里行间,剖析了诗人渴望用死亡来解脱现实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自杀倾向 夜莺颂 解脱
《夜莺颂》是约翰·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后世留下的美丽诗篇中的一篇,创作于1818年。济慈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浪漫主义复兴的旗手,是此时英国诗歌领域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乃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突出的地位。中国学者王佐良先生曾指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由此可见济慈对于文学的贡献及其地位。
济慈有着痛苦而难忘的童年,八岁时父亲因意外死亡,十四岁时母亲又死于肺结核,十五岁自己又被迫辍学当了一名药剂师学徒。在创作《夜莺颂》之前,济慈最深爱的弟弟最终被长期折磨他的肺结核夺取了年轻的生命,而自己的诗歌创作正受到来自伦敦某些权威杂志的残酷打击,再加上济慈此时身染重病,穷困潦倒,使他与爱情失之交臂,接二连三的打击使济慈感到心力交瘁,感到了无比的痛苦和压力,死亡的阴影一直深深的埋藏在诗人心底。但是内心的坚强却激励着他创造更多的华美篇章,因而他的内心是纠结的,矛盾的,他只好用过量吸食鸦片来麻醉自己,过着一种近似于慢性自杀的生活。期间《夜莺颂》诞生了。
在诗的开头部分,济慈写道: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
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
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
于是沿着列斯忘川下沉
济慈经过长期而压抑的痛苦,突然听到夜莺自由自在,欢快无比的歌声,十分羡慕,渴望摆脱心痛,麻木,困顿,充满生机的夏天成了诗人展开想象的天空的底色,可是即使是极度快乐之时也摆脱不了死亡笼罩的阴影,在脑海里依然显现的是毒鸠,鸦片这些足以置人与死地的东西和列斯忘川这一属于死亡国度的所在。随着夜莺的歌声济慈又展开了自由的想象: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帮,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
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
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诗人想起的“绿色之帮”,“花神,恋歌和舞蹈”,无不充满生机,活力,让人感到了生命的快乐和阳光的温暖,可是当济慈陶醉于那美妙的境界而想起要与美酒相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冷藏在地下多年的饮料”,这“地下”似乎暗示了人死后的地方,继而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去幽暗的林中”,使人想到济慈要离开这个世界前往遥远神秘的死亡之域,死亡对于诗人不是阴森可怕的,而更是一个可以摆脱尘寰的幽静之所。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
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
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
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 疲乏:
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
也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
周围是侍卫和她的一群星星;
但这儿却不甚明亮,出了有一丝天光,被微风带过……
乘着微风,沐浴着月光,曲径幽幽,宛如天堂里亚当和夏娃住过的伊甸园那样生机盎然。但是济慈的灵魂却被死神牢牢地缠绕着,仿佛夜莺唱歌的地方已变成了一个神奇的未知的世界需要用想象去猜测,用心灵去感应,是死神要带人去的地方,静谧而安宁。济慈喜欢这样的感觉,死亡此时此刻对他来说是一种陶醉,解脱,甚至是一种渴望。他在这样一种想象中流连,忘返。甚至对死神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
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倾泻这你的心怀
发出这般的狂喜!”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济慈在整个诗篇中都对死神充满了赞美之辞,在诗人眼中,死神是黑暗世界的精灵,它在神秘,朦胧的世界里唱着永恒快乐的歌曲,这歌声似乎是一种来自远方的呼唤,在诗人心底共鸣,既虚无缥缈却又清晰可见. 尘世的喧嚣和困顿所带来的苦痛在这一刻仿佛得到了解脱,抚慰。
然而现实的沉淀更让这位伟大的智者用他的超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篇章,让人们崇敬怀念。
参考文献:
[1]The Suicide Note,2003
[2] 张国臣,美丽的死亡,2001
[3]王佐良,英语的境界,1991
[4]辜正坤,世界名师鉴赏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常耀信,英国文学大花园,湖北出版社没007
摘要:命运多舛的济慈一直生活在痛苦和压力之下。本人通过解读诗人痛苦的人生经历和现状,透过《夜莺颂》的字里行间,剖析了诗人渴望用死亡来解脱现实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自杀倾向 夜莺颂 解脱
《夜莺颂》是约翰·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后世留下的美丽诗篇中的一篇,创作于1818年。济慈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浪漫主义复兴的旗手,是此时英国诗歌领域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乃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突出的地位。中国学者王佐良先生曾指出:“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由此可见济慈对于文学的贡献及其地位。
济慈有着痛苦而难忘的童年,八岁时父亲因意外死亡,十四岁时母亲又死于肺结核,十五岁自己又被迫辍学当了一名药剂师学徒。在创作《夜莺颂》之前,济慈最深爱的弟弟最终被长期折磨他的肺结核夺取了年轻的生命,而自己的诗歌创作正受到来自伦敦某些权威杂志的残酷打击,再加上济慈此时身染重病,穷困潦倒,使他与爱情失之交臂,接二连三的打击使济慈感到心力交瘁,感到了无比的痛苦和压力,死亡的阴影一直深深的埋藏在诗人心底。但是内心的坚强却激励着他创造更多的华美篇章,因而他的内心是纠结的,矛盾的,他只好用过量吸食鸦片来麻醉自己,过着一种近似于慢性自杀的生活。期间《夜莺颂》诞生了。
在诗的开头部分,济慈写道: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
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鸠
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
于是沿着列斯忘川下沉
济慈经过长期而压抑的痛苦,突然听到夜莺自由自在,欢快无比的歌声,十分羡慕,渴望摆脱心痛,麻木,困顿,充满生机的夏天成了诗人展开想象的天空的底色,可是即使是极度快乐之时也摆脱不了死亡笼罩的阴影,在脑海里依然显现的是毒鸠,鸦片这些足以置人与死地的东西和列斯忘川这一属于死亡国度的所在。随着夜莺的歌声济慈又展开了自由的想象:
“哎,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帮,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
哦,我要一饮而离开尘寰,
和你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
诗人想起的“绿色之帮”,“花神,恋歌和舞蹈”,无不充满生机,活力,让人感到了生命的快乐和阳光的温暖,可是当济慈陶醉于那美妙的境界而想起要与美酒相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冷藏在地下多年的饮料”,这“地下”似乎暗示了人死后的地方,继而要“一饮而离开尘寰”,“去幽暗的林中”,使人想到济慈要离开这个世界前往遥远神秘的死亡之域,死亡对于诗人不是阴森可怕的,而更是一个可以摆脱尘寰的幽静之所。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
不用和酒神坐文豹的车驾,
我要展开诗歌底无形羽翼,
尽管这头脑已经困顿, 疲乏:
去了!呵,我已经和你同往!
也这般温柔,月后正登上宝座,
周围是侍卫和她的一群星星;
但这儿却不甚明亮,出了有一丝天光,被微风带过……
乘着微风,沐浴着月光,曲径幽幽,宛如天堂里亚当和夏娃住过的伊甸园那样生机盎然。但是济慈的灵魂却被死神牢牢地缠绕着,仿佛夜莺唱歌的地方已变成了一个神奇的未知的世界需要用想象去猜测,用心灵去感应,是死神要带人去的地方,静谧而安宁。济慈喜欢这样的感觉,死亡此时此刻对他来说是一种陶醉,解脱,甚至是一种渴望。他在这样一种想象中流连,忘返。甚至对死神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
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当你正倾泻这你的心怀
发出这般的狂喜!”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济慈在整个诗篇中都对死神充满了赞美之辞,在诗人眼中,死神是黑暗世界的精灵,它在神秘,朦胧的世界里唱着永恒快乐的歌曲,这歌声似乎是一种来自远方的呼唤,在诗人心底共鸣,既虚无缥缈却又清晰可见. 尘世的喧嚣和困顿所带来的苦痛在这一刻仿佛得到了解脱,抚慰。
然而现实的沉淀更让这位伟大的智者用他的超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篇章,让人们崇敬怀念。
参考文献:
[1]The Suicide Note,2003
[2] 张国臣,美丽的死亡,2001
[3]王佐良,英语的境界,1991
[4]辜正坤,世界名师鉴赏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常耀信,英国文学大花园,湖北出版社没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