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提高牵引网的供电能力,双边供电方式的牵引网成为选择。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双边全并联AT供电方式下的电路模型,探讨了AT吸上电流比、横联线电流比、上下行电流比与距离的关系特性,分析了传统AT牵引网故障测距原理在双边供电方式下的适应性,提出了采用双端变电所测距装置协同的测距策略,并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故障测距策略的合理性。
【机 构】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基金项目】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开发计划(KSNQ20205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快速发展,为更好地提高牵引网的供电能力,双边供电方式的牵引网成为选择。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双边全并联AT供电方式下的电路模型,探讨了AT吸上电流比、横联线电流比、上下行电流比与距离的关系特性,分析了传统AT牵引网故障测距原理在双边供电方式下的适应性,提出了采用双端变电所测距装置协同的测距策略,并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故障测距策略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氧还原反应(ORR)是一个动力学缓慢的过程,而Pt或Pt基材料是其有效的电催化剂.本文通过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来大幅提高Pt的质量活性,并通过引入过渡金属共掺杂来提高Pt的本征活性,制备得到了Pt含量在4%(质量分数)以下的Pt-Co-Ni共掺杂的空心碳球/管状碳复合催化剂Pt-Co-Ni/NHCS-TUC-600.ORR电化学活性测试表明,Pt-Co-Ni/NHCS-TUC-600在0.1 mol/LHClO4中具有与商业Pt/C相当的起始电位(0.927 V vs RHE)和半波电位(0.867 V v
采用农业废弃物核桃青皮(WP)作为原材料,通过磷酸活化,一步低温热解的方法制备低成本、高性能吸附剂用生物炭(WPBC).该生物炭多孔,平均孔径为4.1 nm、比表面积为808.21 m2/g,且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以亚甲基蓝(MB)作为模型吸附剂,结果指出,吸附在60 min时,MB去除率可达99.88%,由Langmuir所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228.75 mg/g.由低成本农业废弃物衍生的碳基吸附剂有望成为改善废水中染料污染的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法.
采用新型的盐助燃烧合成工艺,在ZrO2-Mg-C体系中,加入NaCl-KCl混合盐作为稀释剂,宏量制备出纯相的纳米级ZrC粉体,中位径D 50=46 nm.通过计算该体系下的自由能和绝热温度,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探究NaCl-KCl的加入量对ZrC粉体的纯度和粒度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稀释剂含量w在0~30%(质量分数,下同)范围内,稀释剂NaCl-KCl的加入有利于获得纯相的ZrC,但在颗粒表面会吸附少量的游离碳,产物ZrC的纯度在90%以上.当NaCl-KCl的加入量为30%时,Zr
以PVA和PMLA为原料,采用冷冻-解冻法制备复合水凝胶,考察了复合水凝胶的凝胶分率、溶胀性、保湿性、力学性能,并验证了复合水凝胶的抗菌性和细胞毒性.通过红外吸收光谱证实复合水凝胶内PVA和PMLA的分子间以氢键结合,电镜扫描观察到复合水凝胶具有更大孔径的三维立体结构;随着PMLA的增加,复合水凝胶的凝胶分数和拉伸强度略有降低,但保湿性和断裂伸长率增加.当聚乙烯醇含量为5%(质量分数)、聚苹果酸含量为0.25%时,复合水凝胶24 h的溶胀率达到10倍左右;PVA/PMLA复合水凝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
由于线路类型和路网作用的不同,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特点差异较大,有必要结合高速铁路的发展情况对列车运行图的发展方向进行归纳、总结和展望。本文将我国高速铁路按照路网干线、路网联络线、路网支线和区域城际铁路归纳为四类,并对四类列车运行图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基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适应换乘理念、周期化、高速铁路快运需求等内容的运行图发展方向。
通过一锅法亲核取代共缩聚反应合成系列聚砜-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首先研究聚砜的合成动力学,揭示双酚A和4,4\'-二氯二苯砜的投料比与聚合时间对聚砜分子量的影响规律.其次,在聚砜聚合反应9 h时,选用不同链段长度的聚乙二醇作为封端剂,合成系列聚砜-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热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DSC)表征聚砜-b-聚乙二醇的分子结构与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当采用分子量分别为400、2000、6000 Da的聚乙二醇封端剂时,所制得
以酚醛泡沫为基体材料,通过引入碳纤维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碳纤维含量(0,3%,6%和9%)(质量分数)的改性酚醛泡沫材料.对碳纤维改性酚醛泡沫材料的密度、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和阻燃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改性酚醛泡沫材料的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当碳纤维的含量为9%(质量分数)时,密度达到最低值为21.9 g/cm3;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改性酚醛泡沫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呈现出先增高后减弱的趋势,当碳纤维的含量为6%(质量分数)时,试样的尺寸稳定性最佳;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改性酚醛泡沫材料的
列车高速进入隧道时产生的压力波动对列车气动阻力、车体结构疲劳强度和车内人员舒适性等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动车组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高速列车进入隧道产生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将更加突出和显著。本文采用一维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和特征线方法,在数值模拟400 km/h动车组单列车通过隧道和隧道中央等速交会压力波形成机理和车外压力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动车组通过隧道时隧道长度和隧道净空面积对车外压力载荷的影响特性,进一步验证了基于车外压力幅值的最不利隧道长度估算公式的合理性。本文研究结果为确定400 km/h动车组车体压力载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石墨烯含量(1%,2%,3%和4%)(质量分数)的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SEM、UV-Vis、拉曼光谱和降解效率测试等,对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光学活性、分子结构和催化降解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衍射峰均为标准的锐钛矿型TiO2衍射峰,整体峰值较为尖锐,结晶度较高,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衍射峰的强度降低,峰面积减小,且TiO2的晶相含量减少;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中石墨烯的片层明显增多,附着在石墨烯表面上的TiO
高速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及基础设施健康状态作为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成为铁路行业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性地开展了400 km/h高速铁路地质灾害及基础设施监测的需求分析,结合国内外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我国智能高速铁路的发展规划,充分依托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出了适用于400 km/h高速铁路地质灾害及基础设施监测的系统架构、系统组成及部署方案,研究了监测数据传输、数据加密、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为监测系统设计、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