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小学阅读教学,要经过三个层面:一是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二是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三是作者是怎么写的,即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作用、效果怎样?这三方面也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突破这三个重点,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也一定会提高。下面,笔者就这三方面重点谈一谈精读的方法及其指导。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中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到了高年級,学生就要在实践中形成这种概括能力。但从当下的教学情况看,中年级的小学生多数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复述课文内容相混淆,形成了“概括得非常具体”这样不容乐观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长期的观课,我发现教师通常在引导学生初读后,有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但多数只是让一两个学生说说自己概括出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尽管有时发言的学生概括得很不简洁,教师也只是无奈地说“如果能再简洁些就更好了”,就再也没有对于概括主要内容的有效指导了。长此以往,虽有环节设置,却无实效指导,学生的概括能力始终在教师无奈的感叹中无所提升。其实如果教师掌握基本的常用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结合课文实际,恰当进行指导,学生的概括能力肯定有望提高。
(一)紧扣课题,进行分析,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教学的根本。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一定要注重在课题处进行挖掘,并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概括的指导。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在提示课题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谁去钓鱼?到哪里钓鱼?怎样钓鱼?钓鱼的结果怎样?受到了什么启示?将这几个问题进行串联,就很容易得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分析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感悟到课题的类型:有的是以人物命题的,如《詹天佑》;有的是以事件命题的,如《窃读记》;有的是以文章的中心命题的,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课题入手,以人物命题的要补充事件,以事件命题的要补充人物和时间等,以“中心”命题的可围绕中心展开,去补全其他要素。这样就可能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一篇文章时,教师要先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写出每个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这几个大段的意思合并起来,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有的段落是文章的次要段落,则需要抓住主要的,把次要的删去。如《猫》这篇课文,1—3自然段写大猫的古怪性格,第4自然段写满月小猫的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把这三点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从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很多课文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中心句,有的在文章的开头作为总起句。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是本文的中心句。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在课文的结尾,作为总结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如《乡下人家》一文的最后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在课文的中间,如《白杨》一文的中间有这样一个过渡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就是位于文章中间的中心句。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找到这些中心句,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得多了。
(四)抓住文章的要素,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多数选文是写人记事的,对于这类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六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常用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放手引导学生找出这几要素: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狼牙山顶峰;人物是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事件是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然后,将这些串联起来,稍加修饰,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二、走进文本,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能体悟到五壮士的哪些精神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文章都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有提示文章中心的句子。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不但能从题目揣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从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一句中体会到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三)通过分析题目体会思想感情
有一些文章的题目就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就能揣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只要稍加对这类题目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把握到位。
三、关注表达,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是小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更要关注文章的表达,从中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在教学丰子恺的《白鹅》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文中运用反语、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感悟到“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描写方法等。在说明文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体意识,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张敬亚)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中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到了高年級,学生就要在实践中形成这种概括能力。但从当下的教学情况看,中年级的小学生多数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复述课文内容相混淆,形成了“概括得非常具体”这样不容乐观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长期的观课,我发现教师通常在引导学生初读后,有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但多数只是让一两个学生说说自己概括出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尽管有时发言的学生概括得很不简洁,教师也只是无奈地说“如果能再简洁些就更好了”,就再也没有对于概括主要内容的有效指导了。长此以往,虽有环节设置,却无实效指导,学生的概括能力始终在教师无奈的感叹中无所提升。其实如果教师掌握基本的常用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结合课文实际,恰当进行指导,学生的概括能力肯定有望提高。
(一)紧扣课题,进行分析,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教学的根本。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一定要注重在课题处进行挖掘,并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概括的指导。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在提示课题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谁去钓鱼?到哪里钓鱼?怎样钓鱼?钓鱼的结果怎样?受到了什么启示?将这几个问题进行串联,就很容易得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分析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感悟到课题的类型:有的是以人物命题的,如《詹天佑》;有的是以事件命题的,如《窃读记》;有的是以文章的中心命题的,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课题入手,以人物命题的要补充事件,以事件命题的要补充人物和时间等,以“中心”命题的可围绕中心展开,去补全其他要素。这样就可能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一篇文章时,教师要先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写出每个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这几个大段的意思合并起来,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有的段落是文章的次要段落,则需要抓住主要的,把次要的删去。如《猫》这篇课文,1—3自然段写大猫的古怪性格,第4自然段写满月小猫的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把这三点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从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很多课文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中心句,有的在文章的开头作为总起句。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是本文的中心句。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在课文的结尾,作为总结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如《乡下人家》一文的最后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有一些文章的中心句,在课文的中间,如《白杨》一文的中间有这样一个过渡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就是位于文章中间的中心句。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找到这些中心句,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得多了。
(四)抓住文章的要素,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多数选文是写人记事的,对于这类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六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常用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放手引导学生找出这几要素: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狼牙山顶峰;人物是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事件是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然后,将这些串联起来,稍加修饰,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二、走进文本,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能体悟到五壮士的哪些精神品质?然后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文章都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有提示文章中心的句子。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不但能从题目揣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从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一句中体会到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三)通过分析题目体会思想感情
有一些文章的题目就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就能揣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只要稍加对这类题目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很容易把握到位。
三、关注表达,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是小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更要关注文章的表达,从中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在教学丰子恺的《白鹅》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文中运用反语、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要引导学生感悟到“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描写方法等。在说明文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体意识,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