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学生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矛盾进行简要的理论分析,以及对如何转化问题学生谈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问题学生 心理矛盾 转化
所谓“问题学生”,是与优生相对而言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差生”、“后进生”,是学生中那些品德行为不良、经常违反纪律、成绩差的学生。“问题学生”并非天生。他们最初也和优生一样,有美好的理想和抱负,由于许多人对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不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问题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消极因素膨胀,从而问题更多。因此,教师应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
一、“问题学生”心理矛盾
1.自卑与自信心理矛盾
从感情上讲,老师容易接纳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常常为班级带来荣誉,是老师的骄傲。相反,老师往往很难接纳问题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差,专给老师“捅娄子”,是老师的累赘。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懒得对你讲,你再不要拖欠作业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总是给我‘捅娄子’”;“就你这德行,还想考大学?”……他们多次教育仍不见悔改,老师逐渐对他们失去爱心和耐心,最后放弃他们。在班级,他们也是众矢之的,遭同学冷眼,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总感到很压抑,对自己没有信心,心态消极。长此以往,他们就形成强烈的心虚、自卑和疑惧的矛盾心理状态。
2.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心理矛盾
问题学生由于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也未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家长也对其不闻不问,他们就认为自己不管怎样努力和上进都是枉然。由于他们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怕苦怕累,不勤于思考,谈“学”色变,贪玩,不好的行为容易出现反复,最终形成欲上进却不能的矛盾心理状态
3.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
问题学生往往被别人认为“无自尊心”、“不知羞耻”。其实他们的自尊心很强烈,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可是不管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和谩骂,他们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对老师和同学的批评相当敏感,情绪焦虑,冲动,甚至以跟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来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抱着“侥幸蒙混”的心理,捣乱、做蠢事。这无疑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4.情感丰富和辨别能力差的矛盾
“问题学生”往往精力充沛,处事机灵胆大,重感情讲义气,重视同学之谊和师生之情。因为很少得到关心,只要有人给予他们帮助,往往铭记于心。但是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念,行为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的时候得到及时矫正,行动之后也没有内疚感。如有的学生为了所谓的“友谊”、“靠山”,宁可触犯老师和父母,也不愿意得罪“朋友”;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有的接触不良网站、电视、电影,崇尚色情、暴力、赌博、毒品等,危及社会治安。
二、心理矛盾的理论分析
问题学生并非“朽木不可雕也”, 实际上问题学生心理矛盾可以转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依据科学理论,对期有正确认识。
1.哲学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东西都是矛盾的统一。首先,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从矛盾的主次方面说,问题学生就是不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等暂时居支配地位,起了主导作用。
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且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问题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在正确科学的教育引导下可以转化。
再次,哲学上讲,不同的价值观对人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和人生选择起积极的作用,而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和人生选择起消极的作用。问题学生由于自身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对事物和人的价值评价标准产生了重大的偏差,不能明辨是非。如有的学生常视那些不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朋友”为知己,而把教师当成敌人,要结合问题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2.心理学方面
(1)心理学讲自我意识,即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首先是问题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问题学生经常在自我意识方面出现问题,如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自惭形秽,而有的高估自己,自以为是。这都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问题学生转化自我意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2)其次是问题学生自我情感的转化。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同时会伴随各种各样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即自我情感。问题学生错误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情感,如自卑、自满等。所以教师必须使他们建立起自尊心或自信心。
(3)再次是问题学生自我意志的转化。教师要增强他们自我意志控制和调节的发动力和制止力,发动那些有利于实现他们预期目标的思想与行为,制止那些不利于实现他们的预期目标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薄弱的意志得到转化。
三、心理矛盾的转化
由于形成“问题学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教育转化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同样的处理方法用在不同的“问题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转化其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1.倾注爱心,温暖感化
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奉献,是责任,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应理解、关心、爱护“问题学生”。关爱之心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感受到家的温馨、师爱的温暖、前途的光明,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只有投入情感,倾注爱心, 用真情、真爱去感化他们,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2.严慈相济,合理要求
教师在用爱心之钥匙开启“问题学生”心灵窗户的同时,也要对他们提出合理适度的要求,把情感教育、说理教育与威慑教育、严格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严慈相济,严中见爱,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3.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每个“问题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例如“顽皮型”学生,他们贪玩好动、耍小聪明、惹是非、出风头,教育的关键是疏导和迁移;“迟钝型”的学生,通常智力较差,自卑感较强,重点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对思想意识差的学生,则要肯定他们的成绩,消除他们违纪的不良心态。针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像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对其精心治疗和护理。
4.师生合力,责任分工
班主任调动所有任课教师的热情,每一个教师负责一到二名“问题学生”, 同时让一些德育先进的“优生”与“问题学生”组成互帮小组,对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经常性有意识地督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间断性地对他们的努力给予中肯评价。通过师生长期不懈努力,“问题学生”感受到了关爱,自己如不悬崖勒马,痛改前非,实在愧对师生的一片真情。麻木结冰的心开始复苏,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随之消除,自尊心、自信心也逐渐增强。
5.抓住典型,影响感染
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基地,对先进的学生及其事迹要进行表扬和深入报道。当一个先进典型被放大后,其他学生就会受到影响,心中会暗地自我评价、自我纠正,以后自然会做得更好。特别是找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学习上的“成功点”,就要及时表扬,倍加爱护。这将会对“问题学生”产生巨大的鼓舞,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此时教育效果最佳。
6.人格魅力,潜移默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是其它教育手段代替不了的。教师谦虚礼让、诚信待人的处世方式,严谨治学的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能给“问题学生”好的示范效果,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徐厚道,揭光勇.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王宏波,李建群.哲学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版社,2002.
[关键词]问题学生 心理矛盾 转化
所谓“问题学生”,是与优生相对而言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差生”、“后进生”,是学生中那些品德行为不良、经常违反纪律、成绩差的学生。“问题学生”并非天生。他们最初也和优生一样,有美好的理想和抱负,由于许多人对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不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问题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消极因素膨胀,从而问题更多。因此,教师应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
一、“问题学生”心理矛盾
1.自卑与自信心理矛盾
从感情上讲,老师容易接纳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常常为班级带来荣誉,是老师的骄傲。相反,老师往往很难接纳问题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差,专给老师“捅娄子”,是老师的累赘。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懒得对你讲,你再不要拖欠作业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总是给我‘捅娄子’”;“就你这德行,还想考大学?”……他们多次教育仍不见悔改,老师逐渐对他们失去爱心和耐心,最后放弃他们。在班级,他们也是众矢之的,遭同学冷眼,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总感到很压抑,对自己没有信心,心态消极。长此以往,他们就形成强烈的心虚、自卑和疑惧的矛盾心理状态。
2.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心理矛盾
问题学生由于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也未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家长也对其不闻不问,他们就认为自己不管怎样努力和上进都是枉然。由于他们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怕苦怕累,不勤于思考,谈“学”色变,贪玩,不好的行为容易出现反复,最终形成欲上进却不能的矛盾心理状态
3.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
问题学生往往被别人认为“无自尊心”、“不知羞耻”。其实他们的自尊心很强烈,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可是不管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和谩骂,他们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对老师和同学的批评相当敏感,情绪焦虑,冲动,甚至以跟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来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抱着“侥幸蒙混”的心理,捣乱、做蠢事。这无疑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4.情感丰富和辨别能力差的矛盾
“问题学生”往往精力充沛,处事机灵胆大,重感情讲义气,重视同学之谊和师生之情。因为很少得到关心,只要有人给予他们帮助,往往铭记于心。但是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念,行为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的时候得到及时矫正,行动之后也没有内疚感。如有的学生为了所谓的“友谊”、“靠山”,宁可触犯老师和父母,也不愿意得罪“朋友”;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有的接触不良网站、电视、电影,崇尚色情、暴力、赌博、毒品等,危及社会治安。
二、心理矛盾的理论分析
问题学生并非“朽木不可雕也”, 实际上问题学生心理矛盾可以转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依据科学理论,对期有正确认识。
1.哲学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东西都是矛盾的统一。首先,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从矛盾的主次方面说,问题学生就是不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等暂时居支配地位,起了主导作用。
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且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问题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在正确科学的教育引导下可以转化。
再次,哲学上讲,不同的价值观对人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和人生选择起积极的作用,而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和人生选择起消极的作用。问题学生由于自身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对事物和人的价值评价标准产生了重大的偏差,不能明辨是非。如有的学生常视那些不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朋友”为知己,而把教师当成敌人,要结合问题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2.心理学方面
(1)心理学讲自我意识,即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首先是问题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问题学生经常在自我意识方面出现问题,如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自惭形秽,而有的高估自己,自以为是。这都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问题学生转化自我意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2)其次是问题学生自我情感的转化。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同时会伴随各种各样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即自我情感。问题学生错误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情感,如自卑、自满等。所以教师必须使他们建立起自尊心或自信心。
(3)再次是问题学生自我意志的转化。教师要增强他们自我意志控制和调节的发动力和制止力,发动那些有利于实现他们预期目标的思想与行为,制止那些不利于实现他们的预期目标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薄弱的意志得到转化。
三、心理矛盾的转化
由于形成“问题学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教育转化工作并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同样的处理方法用在不同的“问题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转化其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1.倾注爱心,温暖感化
教育的本质是爱,是奉献,是责任,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应理解、关心、爱护“问题学生”。关爱之心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感受到家的温馨、师爱的温暖、前途的光明,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只有投入情感,倾注爱心, 用真情、真爱去感化他们,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2.严慈相济,合理要求
教师在用爱心之钥匙开启“问题学生”心灵窗户的同时,也要对他们提出合理适度的要求,把情感教育、说理教育与威慑教育、严格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严慈相济,严中见爱,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3.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每个“问题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例如“顽皮型”学生,他们贪玩好动、耍小聪明、惹是非、出风头,教育的关键是疏导和迁移;“迟钝型”的学生,通常智力较差,自卑感较强,重点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对思想意识差的学生,则要肯定他们的成绩,消除他们违纪的不良心态。针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师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像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对其精心治疗和护理。
4.师生合力,责任分工
班主任调动所有任课教师的热情,每一个教师负责一到二名“问题学生”, 同时让一些德育先进的“优生”与“问题学生”组成互帮小组,对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经常性有意识地督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间断性地对他们的努力给予中肯评价。通过师生长期不懈努力,“问题学生”感受到了关爱,自己如不悬崖勒马,痛改前非,实在愧对师生的一片真情。麻木结冰的心开始复苏,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随之消除,自尊心、自信心也逐渐增强。
5.抓住典型,影响感染
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基地,对先进的学生及其事迹要进行表扬和深入报道。当一个先进典型被放大后,其他学生就会受到影响,心中会暗地自我评价、自我纠正,以后自然会做得更好。特别是找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学习上的“成功点”,就要及时表扬,倍加爱护。这将会对“问题学生”产生巨大的鼓舞,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此时教育效果最佳。
6.人格魅力,潜移默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是其它教育手段代替不了的。教师谦虚礼让、诚信待人的处世方式,严谨治学的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能给“问题学生”好的示范效果,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徐厚道,揭光勇.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王宏波,李建群.哲学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