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探索出新时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 矛盾 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要深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诸多矛盾,针对这些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对策,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时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表现出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组织多型,身心发展水平差异大,一方面,生理成熟普遍前移;另一方面,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这些情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条件和环境,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一定时代背景和条件下进行。“从历史的观点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人的认识对时代的依赖性也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带全球战略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论断,提示了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从而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观念、任务、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富于时代感。
2.实践性。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实践新阶段。实践已是当今世界的突出特征和客观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性。而实践性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和区别于其他各种理论的显著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实践性,既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体现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3.开放性。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性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使世界各国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在孤立封闭的状况下谋求发展。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也造就了一个开放的社会。面对这样的国内外情况,国外的许多思想和观念都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我们只有形成开放的观念、机制和举措,才能适应开放的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4.创新性。创新是当今时代和新经济形式的突出特点和内在要求,也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迫切要求。是否富有创新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标志,是它对时代精神和要求的适应与回应,也是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条件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系和机制上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现代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但是由于受自身目的、特点的制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面临种种问题和矛盾。
第一,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事实证明,这一理论也曾在教育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却遇到了二战以来现实的严峻挑战。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在全球处于强势主导地位。而社会主义却遭受了严重失误和重大挫折。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失业、收入差距扩大、腐败现象明显增多种种负面现象。这使理论教学面临着内容与现实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讲授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一次性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思想层次多样性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它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观念、人民观念、共产党观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个统一的培养目标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但是一元性教育目标却在新时期面临着学生实际情况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他们中间出现了价值取向多样化、人生追求个性化和多层次性、思想发展多样性的情况。同时当代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阅历、思想基础、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多样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的矛盾。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较多强调的是从党、国家、社会、阶级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突出社会整体发展的意义,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但是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却显现出明显偏差,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当代大学生比较注意个人价值的形成、发展和实现,注重现实和讲求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教学的价值取向、内容与教育对象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理论教学在价值取向和内容上某种程度的片面性。这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旧模式与时代新要求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前,高校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模式,即传统模式。它有一整套特有的观念、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载体、模式结构、关系、机制、运行过程和评价标准。这一传统模式使受教育者服从和达到国家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规范,而较少考虑他们个人的的需要和要求;在内容上,是相对稳定、较少变化的理论内容;在内容上,是相对稳定、较少变化的理论内容;在方式方法上,是单向的硬性灌输、联结师生的方式是单向的,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我说你听,我讲你通”;而其载体和媒介就是所谓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在运行上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与社会联系不紧密。这种模式自身的内容涉及面较窄,方式方法相对陈旧,其单向性、封闭性突显等内在问题,与新时期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第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学虽然是在学校内部进行,但高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成分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导致的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各种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并存,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定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情况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并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正面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第一,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力图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定程度的理论教育脱离实际的问题,我们不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2]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动摇,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关系到教育定位的大问题。离开这一点,就悖离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初衷和目的。但是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时,必须深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任何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3]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除了讲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方法,使大学生能够完整地把握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还要认真地研究当今现实,深入探讨各种现象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力求从理论上对各种现象作出说明。还要找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契合点,并分析现实对理论的挑战,把握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及解决办法。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现实,让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显现理论的作用和力量。这样既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更突出了理论的指导意义,为大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提供了示范。
第二,积极引导不同层次大学达到一元性培养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党和国家统一的人才标准的一元性培养目标是不能动摇的。这是党和国家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又一基本原则。江泽民多次强调:“要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我国新时期人才的根本标准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才能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但是在大学生群体已经发生变化,呈现日趋复杂化和多层次化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坚持这一原则,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要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现状,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区别对待。要抓住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典型表现,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努力改变过去“一刀切”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塑效应。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激起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欲望上,增强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引导和共同探讨,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外在目标和要求被认可并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党和国家的一元性培养目标。
第三,以大学生为本,努力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以大学生为本就是指思想理论课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大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了解大学生的特点,要满足大学生追求民族情感的需要,要满足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人,从而更好地确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人民观念、热爱共产党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强化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他们对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接收与接受的积极性、自觉性;在价值取向变化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等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
[关键词]新时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 矛盾 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要深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诸多矛盾,针对这些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对策,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新时期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表现出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组织多型,身心发展水平差异大,一方面,生理成熟普遍前移;另一方面,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这些情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条件和环境,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一定时代背景和条件下进行。“从历史的观点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人的认识对时代的依赖性也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邓小平关于当代世界带全球战略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论断,提示了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从而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观念、任务、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富于时代感。
2.实践性。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实践新阶段。实践已是当今世界的突出特征和客观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性。而实践性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和区别于其他各种理论的显著标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实践性,既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体现和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3.开放性。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性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使世界各国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在孤立封闭的状况下谋求发展。国内统一的市场体系也造就了一个开放的社会。面对这样的国内外情况,国外的许多思想和观念都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我们只有形成开放的观念、机制和举措,才能适应开放的环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4.创新性。创新是当今时代和新经济形式的突出特点和内在要求,也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迫切要求。是否富有创新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标志,是它对时代精神和要求的适应与回应,也是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条件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系和机制上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现代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但是由于受自身目的、特点的制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面临种种问题和矛盾。
第一,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事实证明,这一理论也曾在教育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却遇到了二战以来现实的严峻挑战。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在全球处于强势主导地位。而社会主义却遭受了严重失误和重大挫折。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失业、收入差距扩大、腐败现象明显增多种种负面现象。这使理论教学面临着内容与现实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讲授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一次性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思想层次多样性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它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观念、人民观念、共产党观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个统一的培养目标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但是一元性教育目标却在新时期面临着学生实际情况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他们中间出现了价值取向多样化、人生追求个性化和多层次性、思想发展多样性的情况。同时当代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阅历、思想基础、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多样性、层次性和复杂性的矛盾。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较多强调的是从党、国家、社会、阶级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突出社会整体发展的意义,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但是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当代大学生面前却显现出明显偏差,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当代大学生比较注意个人价值的形成、发展和实现,注重现实和讲求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教学的价值取向、内容与教育对象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出理论教学在价值取向和内容上某种程度的片面性。这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旧模式与时代新要求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前,高校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模式,即传统模式。它有一整套特有的观念、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载体、模式结构、关系、机制、运行过程和评价标准。这一传统模式使受教育者服从和达到国家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规范,而较少考虑他们个人的的需要和要求;在内容上,是相对稳定、较少变化的理论内容;在内容上,是相对稳定、较少变化的理论内容;在方式方法上,是单向的硬性灌输、联结师生的方式是单向的,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我说你听,我讲你通”;而其载体和媒介就是所谓的“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在运行上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与社会联系不紧密。这种模式自身的内容涉及面较窄,方式方法相对陈旧,其单向性、封闭性突显等内在问题,与新时期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第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学虽然是在学校内部进行,但高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成分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导致的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各种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并存,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定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些情况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并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正面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第一,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力图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定程度的理论教育脱离实际的问题,我们不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2]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动摇,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关系到教育定位的大问题。离开这一点,就悖离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初衷和目的。但是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时,必须深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任何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3]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除了讲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方法,使大学生能够完整地把握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还要认真地研究当今现实,深入探讨各种现象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力求从理论上对各种现象作出说明。还要找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契合点,并分析现实对理论的挑战,把握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及解决办法。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现实,让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显现理论的作用和力量。这样既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更突出了理论的指导意义,为大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提供了示范。
第二,积极引导不同层次大学达到一元性培养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党和国家统一的人才标准的一元性培养目标是不能动摇的。这是党和国家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又一基本原则。江泽民多次强调:“要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我国新时期人才的根本标准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才能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但是在大学生群体已经发生变化,呈现日趋复杂化和多层次化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坚持这一原则,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要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现状,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区别对待。要抓住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典型表现,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努力改变过去“一刀切”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增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塑效应。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激起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欲望上,增强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引导和共同探讨,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外在目标和要求被认可并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党和国家的一元性培养目标。
第三,以大学生为本,努力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以大学生为本就是指思想理论课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大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了解大学生的特点,要满足大学生追求民族情感的需要,要满足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既要教育人、引导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人,从而更好地确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人民观念、热爱共产党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强化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他们对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接收与接受的积极性、自觉性;在价值取向变化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等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2.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