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家庭因素,又有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针对中小学生德育发展的存在问题,从改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治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着手进一步阐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 德育 产生原因 解决途径
德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灵魂,它主要培养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目前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德育实践的改革日益深入。在充分肯定我国中小学德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小学德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一、 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总体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发生偏离,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了学生行为和准则,但是在日常的行为中却不遵守规则;学生不讲究诚信,比如考试作弊;道德情感比较冷淡;“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责任缺乏合理的分担,甚至出现相抵消的困境,表现为5+2=0”。孩子在学校接受五天的道德教育,然后在家庭休息的两天中却受到家庭中或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道德的影响,从而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力很小。
二、产生的原因
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当前学生正处于一个多元和开放的德育环境之中,其道德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总体来讲,学生道德的成长深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体现出家长的品德和人格修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环境中,下列因素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
第一,父母亲消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父母亲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观念。这种生活观念可能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三,缺乏修养的言谈话语。有些父母缺乏文化修养,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会使孩子讲话的言语粗鲁蛮横。
第四,不和睦的家庭关系,这种家庭关系容易导致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人、对事冷淡。
第五,不健康的日常行为,譬如抽烟、酗酒、打牌。
另外,家教方式也影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如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家教方式。这些家教方式都是不良的家教方式,都会给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包办型”的家教方式中,父母很少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这样,最终会导致孩子的意志薄弱、受挫力差、缺乏对自己、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溺爱型”的家教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自卑、消沉、情感冷漠、言行过激。
2.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影响了学生德育的发展水平。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和制约学生德育水平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1)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影响
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影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可能给别人的。”当前整个教师队伍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态度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的这些不良行为,给学生的思想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德育工作方法对德育的影响
当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灌输法。这种教学手段并未带来理想的效果,学生仅仅从书本上了解了道德概念,在日常的生活中道德概念并没有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相反,学生身上产生了双重人格——道德规范规定了行为,但是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了道德规则相违背的言语和行为。总之,德育工作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
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社会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对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功利思想特别严重,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在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学生的思想境界很低。
(2)电脑互联网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大众媒介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各种媒介中,网络的影响最为显著。网络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中传播有害的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腐蚀着学生的心灵,并诱发犯罪。
三、 解决途径
中小学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改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而且要治理社会环境。
1.家庭教育的改善
首先,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智育发展,而且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的品德。
其次,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的教育方法都是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家长应该采取民主宽容的教育方式。
最后,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氛围应该和谐、自然、科学、民主、充满友爱。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其次家长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
(1)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认真学习道德理论。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道德素质。而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提高的途径在于对理论的学习。
第二,积极进行道德实践。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一般来说是通过道德实践形成的。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加深对道德理论的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形象。
第三,努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专业情意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情意能够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第四,努力参加课改实践,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2)学校道德教育体制创新
“学校道德教育体制创新是指建立一个全方位、综合性、多渠道的道德教育体制,形成合力,创造效力。”
其一,在道德教育教学上,课堂教学应该和榜样示范、能力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实践相结合,这四种途径都有它们的优点,只有将四者合一,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其二,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道德教育课程与各种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道德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各科教学的独立作用。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教书和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此,要建立“德育导师制”既将一个班的学生分解到每个任课老师,每个老师都负责对分给自己的学生的作业、生活、心理、品德等几方面的指导,并制定出配套的制度来贯彻德育导师制。
其三,在学校道德教育渠道上,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教师应建立家访制度,不定期地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向家长及时汇报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另外,可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形成德育网络。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重视学校的德育环境
学校的德育环境的建设会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其一,倡导道德语言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校园内师生交往和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要用文明语言,彼此之间讲文明、讲礼貌,待人接物讲文明。从基本的道德行为做起,形成良好的风气,并进一步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共同参与创建的群体性文化,它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3.治理社会环境
(1)依法治理文化环境
大众媒介中所传播的腐朽资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实政策和法规,防止中小学生接触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其二,社会要开发与中小学生年龄与生活相关的网络资源。现在网络资源十分丰富,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网络资源却很少。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建设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网络资源。其三,学校应该建设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的建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将学习和校园网密切地结合起来。
(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向学生宣传正面教材,扩大影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结语
总之,中小学生德育问题具有复杂性。因此,中小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中小学德育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中小学德育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铎,罗振国.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如才.主题体验:创新教育的道德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宫作民,张桂芸.新世纪教师素质论稿[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熊小英.亲子教育零距离[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6]李小鲁.论道德向道德教化的转进[J].教育学,2007(9).
[7]谢珊凤,江建华.当代中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2).
[关键词]中小学 德育 产生原因 解决途径
德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灵魂,它主要培养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贯穿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目前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德育实践的改革日益深入。在充分肯定我国中小学德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小学德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一、 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总体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在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发生偏离,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了学生行为和准则,但是在日常的行为中却不遵守规则;学生不讲究诚信,比如考试作弊;道德情感比较冷淡;“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责任缺乏合理的分担,甚至出现相抵消的困境,表现为5+2=0”。孩子在学校接受五天的道德教育,然后在家庭休息的两天中却受到家庭中或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道德的影响,从而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力很小。
二、产生的原因
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当前学生正处于一个多元和开放的德育环境之中,其道德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总体来讲,学生道德的成长深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体现出家长的品德和人格修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环境中,下列因素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
第一,父母亲消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父母亲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观念。这种生活观念可能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三,缺乏修养的言谈话语。有些父母缺乏文化修养,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会使孩子讲话的言语粗鲁蛮横。
第四,不和睦的家庭关系,这种家庭关系容易导致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人、对事冷淡。
第五,不健康的日常行为,譬如抽烟、酗酒、打牌。
另外,家教方式也影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如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家教方式。这些家教方式都是不良的家教方式,都会给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包办型”的家教方式中,父母很少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这样,最终会导致孩子的意志薄弱、受挫力差、缺乏对自己、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溺爱型”的家教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自卑、消沉、情感冷漠、言行过激。
2.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影响了学生德育的发展水平。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和制约学生德育水平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1)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影响
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影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为了给学生以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可能给别人的。”当前整个教师队伍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态度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的这些不良行为,给学生的思想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德育工作方法对德育的影响
当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灌输法。这种教学手段并未带来理想的效果,学生仅仅从书本上了解了道德概念,在日常的生活中道德概念并没有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相反,学生身上产生了双重人格——道德规范规定了行为,但是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了道德规则相违背的言语和行为。总之,德育工作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
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社会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对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功利思想特别严重,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在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学生的思想境界很低。
(2)电脑互联网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大众媒介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各种媒介中,网络的影响最为显著。网络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中传播有害的信息,这些不健康的信息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腐蚀着学生的心灵,并诱发犯罪。
三、 解决途径
中小学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改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而且要治理社会环境。
1.家庭教育的改善
首先,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智育发展,而且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的品德。
其次,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包办型”、“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的教育方法都是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家长应该采取民主宽容的教育方式。
最后,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氛围应该和谐、自然、科学、民主、充满友爱。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其次家长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
(1)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立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认真学习道德理论。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道德素质。而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提高的途径在于对理论的学习。
第二,积极进行道德实践。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一般来说是通过道德实践形成的。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加深对道德理论的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形象。
第三,努力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专业情意完善的过程。教师专业情意能够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第四,努力参加课改实践,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2)学校道德教育体制创新
“学校道德教育体制创新是指建立一个全方位、综合性、多渠道的道德教育体制,形成合力,创造效力。”
其一,在道德教育教学上,课堂教学应该和榜样示范、能力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实践相结合,这四种途径都有它们的优点,只有将四者合一,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其二,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道德教育课程与各种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道德课程主渠道作用,又发挥各科教学的独立作用。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教书和育人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此,要建立“德育导师制”既将一个班的学生分解到每个任课老师,每个老师都负责对分给自己的学生的作业、生活、心理、品德等几方面的指导,并制定出配套的制度来贯彻德育导师制。
其三,在学校道德教育渠道上,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教师应建立家访制度,不定期地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向家长及时汇报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另外,可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形成德育网络。只有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重视学校的德育环境
学校的德育环境的建设会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其一,倡导道德语言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校园内师生交往和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要用文明语言,彼此之间讲文明、讲礼貌,待人接物讲文明。从基本的道德行为做起,形成良好的风气,并进一步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共同参与创建的群体性文化,它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3.治理社会环境
(1)依法治理文化环境
大众媒介中所传播的腐朽资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实政策和法规,防止中小学生接触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其二,社会要开发与中小学生年龄与生活相关的网络资源。现在网络资源十分丰富,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网络资源却很少。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建设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网络资源。其三,学校应该建设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的建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将学习和校园网密切地结合起来。
(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向学生宣传正面教材,扩大影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结语
总之,中小学生德育问题具有复杂性。因此,中小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中小学德育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中小学德育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铎,罗振国.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如才.主题体验:创新教育的道德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宫作民,张桂芸.新世纪教师素质论稿[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
[4]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熊小英.亲子教育零距离[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6]李小鲁.论道德向道德教化的转进[J].教育学,2007(9).
[7]谢珊凤,江建华.当代中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