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2年,满腔热忱尽抛三尺讲台,鞠躬尽瘁尽显师者本色。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她始终尽心尽责,课堂上、校园里是她奔忙的身影,瘦小而伟岸。为了学院的全面发展,她不遗余力,公正无私,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她就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苗书梅。
从助教到博士生导师,从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享誉国内的教授,一路上,坦途也好,逆境也罢,苗书梅始终真诚而坦然地面对。心沉此境,花开必然。
累却快乐着
邀请知名专家到学院作学术报告,赶往外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学院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和网上精品课程评定,加上一系列的会议,10月份以来,苗书梅为了学院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她没忘例行的“必修课”:邀请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作辅导报告,深入课堂听青年教师讲课,组织教学研讨会,完善听课评教制度。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发言、讲话使得苗书梅患上了慢性咽炎和声带小结,说话多了嗓子就很疼,现在的她都是哑着嗓子讲课。有人劝她要保护好嗓子,能少说话就少说。但她却丝毫不在意,“多喝点水就好了,不碍事”,随后便是爽朗的大笑。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苗书梅被学院青年教师亲切地称为“苗大姐”,而她也的确称得上一声“大姐”。如今50岁的她仍然很有活力,利索的短发、总是上扬的嘴角、笑起来微微眯着的眼睛令她看起来神采飞扬,走起路来步子坚实而有力。
1991年,苗书梅从河北大学毕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便回到河南大学任教。凭着不懈地努力,两年后她被破格评为副教授,随后三年又被破格评为教授。期间苗书梅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她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今年9月,苗书梅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师德标兵”称号。
在苗书梅曾经的学生祁琛云看来,苗老师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一个最值得他尊敬的人。2002年,祁琛云考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苗书梅是他的导师。刚上研究生时,祁琛云的目标很小,“研究生毕业回去当个中学老师就行了”。后来经苗老师的鼓励与劝诫,祁琛云鼓足干劲,考上了四川大学宋史方面的博士生。现在的他则是苗老师的同事,担任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一职,平时除了给本科生上课,还带着几个研究生。“是苗老师教导我目光放长远,努力发展自己。他让我知道了我不仅能做一名老师,而且能做高校的老师,能做优秀的高校老师。”祁琛云在谈到恩师的教诲时,感动地说道。
成功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
苗书梅自幼在农村长大,孩童时期的她认为教师是“最有知识的人”,所以从小打定主意要当一名老师。苗书梅的父亲是小学民办教师,当时一个月工资才5块钱,家里捉襟见肘。但是,苗书梅的择业观并没有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后来,在高中老师的影响下,她更是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从未动摇。
20世纪80年代的高中老师很多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生,包括那些20年前被打成“右派”的人。苗书梅的高中老师就是这样一批人,耿直、富有激情、工作认真得几近苛刻。苗书梅回忆说,老师们教课非常认真、极度敬业,并且十分爱学生。“有个英语老师课教得非常好,经常偷偷地给我们补课,很疼学生,她还偷偷地煮过鸡蛋给我们吃。”说到这儿,苗书梅的眼睛里泛着幸福的光芒,似乎在回忆那些温馨的时刻。“当时我就决定,不管咋样都得当一名老师。直到今天,我从没想过哪天不做老师了。”
如今的苗书梅备受学生的尊敬,教学、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经实现了当初的理想。然而,回首往事,来时的路并不容易。
1988年,苗书梅取得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一心向学的她打算继续深造。为了支持她的学业,同专业的丈夫毅然决定不再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经济比较紧张,他们的“结婚典礼”非常简单,只是去领了个结婚证,结婚证上的照片还是两张一寸照片拼成的。当被问及没有举行婚礼是否觉得遗憾时,苗书梅淡然地笑了笑,“有点遗憾,但是家里没有条件给我们支持,为了继续深造不得不那样做。内心的真感情才是最珍贵的,况且我们俩在一起就没有想过分开,何必在意那些外在的仪式”。
回忆起第一次给本科生上课的情形,苗书梅用四个字来形容:忐忑不安。面对讲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她很紧张,不知道该怎样处理,甚至都有点语无伦次。虽然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苗书梅却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为此她下课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也从中了解自己。她经常让学生写匿名纸条来表达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自己能更好地改进。在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中,苗书梅讲起课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但她丝毫不懈怠:每年她都要重新备课,并且始终和学生保持着频繁的沟通交流。此外,苗书梅还通过各种形式摸索教学模式:总结前辈经验、独立编撰讲义、启发学生阅读原始文献以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前沿性……一点一滴的努力铺就了苗书梅未来的路。
在师生心目中,苗书梅始终是一个“实干家”。不计回报、任劳任怨的她为学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调整申报过程中,苗书梅由于过度操劳而患上了带状疱疹,要强的她在打点滴的时候还坚持修改申报材料。
成功向来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苗书梅对待工作的勤恳与务实很快得到了回报,一系列的光环接踵向她涌来。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现在的苗书梅有着众多的角色和荣誉。人前似乎是无尽的风光,实际上她却有不为人知的遗憾。20世纪90年代,苗书梅的主要工作便是搞研究,平时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学术工作,间或指导学生。“那就是我的理想状态,我没想过要当院长。”她不无遗憾地说道。从2003年做副院长开始,苗书梅的这种生活便被“无情”剥夺了,院系行政工作挤满了日程表,就连陪女儿的时间也少之又少。她用“不停转动的陀螺”来形容自己,“现在我就希望赶快退休,退休了我好专心搞研究”。 然而,“在其位,谋其政”,有着强烈责任意识的苗书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院“更上一层楼”。近年,在她的带领下,通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学院拿到了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省重点资助一级学科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学院各学科及教研室齐头并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慢工出细活
“现在的很多青年教师经常找我谈心,跟我说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烦心事。我感觉他们整体上有些心急,总是嫌自己不够优秀,急于取得成绩、得到认可。”在谈到如今的青年教师时,苗书梅略显忧心地说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得有渊博的知识和研究专长,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准备一桶水,讲好一节课就相当于写了几篇论文。”她认为如今的青年教师首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讲好课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其次才是搞科研、出成果。“作为教师,给一届学生上课上砸了,就再也‘立’不起来了。”谈到教师的责任与本分,苗书梅表情立即变得严肃而认真。
“研究传统学科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要多打磨,急功近利可要不得。”苗书梅经常以此勉励学院的青年教师。她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作为自己分内的事:鼓励老教师发挥好“以老带新”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做好人生规划、引导青年教师明确研究方向、以身作则敦促他们提高教学技能。
随后,苗老师说到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如今,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教学评估、学术成果、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似乎已被大家公认。于是,无法安心教学、潜心学术等结果也随之而来。
“压力其实是一种感觉。”苗书梅意味深长地说。她认为青年教师量力而行就好,不要苛求自己,要知足常乐,以免被无形的压力束缚住。
苗院长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旷达”“无压力”。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她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随意洒脱的个性让她看淡了金钱、权力等“身外之物”,不苛求的做事原则让她认定“只要真心付出了,该来的总会来的”。
对于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苗书梅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工出细活,老一辈人经常这么说,可见它是一条真理啊。”同时她强调,青年教师一定要有自身的职业追求,否则社会的变化就会淘汰那些没有追求的人。
对教学充满热情与耐心,对生活满怀信心与希望,乐观、质朴的苗书梅有着一种超然的姿态,正是这样的心态带着她一路走来,风雨无阻。
责编:思 源
从助教到博士生导师,从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享誉国内的教授,一路上,坦途也好,逆境也罢,苗书梅始终真诚而坦然地面对。心沉此境,花开必然。
累却快乐着
邀请知名专家到学院作学术报告,赶往外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学院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和网上精品课程评定,加上一系列的会议,10月份以来,苗书梅为了学院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她没忘例行的“必修课”:邀请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作辅导报告,深入课堂听青年教师讲课,组织教学研讨会,完善听课评教制度。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发言、讲话使得苗书梅患上了慢性咽炎和声带小结,说话多了嗓子就很疼,现在的她都是哑着嗓子讲课。有人劝她要保护好嗓子,能少说话就少说。但她却丝毫不在意,“多喝点水就好了,不碍事”,随后便是爽朗的大笑。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苗书梅被学院青年教师亲切地称为“苗大姐”,而她也的确称得上一声“大姐”。如今50岁的她仍然很有活力,利索的短发、总是上扬的嘴角、笑起来微微眯着的眼睛令她看起来神采飞扬,走起路来步子坚实而有力。
1991年,苗书梅从河北大学毕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便回到河南大学任教。凭着不懈地努力,两年后她被破格评为副教授,随后三年又被破格评为教授。期间苗书梅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她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今年9月,苗书梅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师德标兵”称号。
在苗书梅曾经的学生祁琛云看来,苗老师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一个最值得他尊敬的人。2002年,祁琛云考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苗书梅是他的导师。刚上研究生时,祁琛云的目标很小,“研究生毕业回去当个中学老师就行了”。后来经苗老师的鼓励与劝诫,祁琛云鼓足干劲,考上了四川大学宋史方面的博士生。现在的他则是苗老师的同事,担任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一职,平时除了给本科生上课,还带着几个研究生。“是苗老师教导我目光放长远,努力发展自己。他让我知道了我不仅能做一名老师,而且能做高校的老师,能做优秀的高校老师。”祁琛云在谈到恩师的教诲时,感动地说道。
成功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
苗书梅自幼在农村长大,孩童时期的她认为教师是“最有知识的人”,所以从小打定主意要当一名老师。苗书梅的父亲是小学民办教师,当时一个月工资才5块钱,家里捉襟见肘。但是,苗书梅的择业观并没有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后来,在高中老师的影响下,她更是立志成为一名教师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从未动摇。
20世纪80年代的高中老师很多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生,包括那些20年前被打成“右派”的人。苗书梅的高中老师就是这样一批人,耿直、富有激情、工作认真得几近苛刻。苗书梅回忆说,老师们教课非常认真、极度敬业,并且十分爱学生。“有个英语老师课教得非常好,经常偷偷地给我们补课,很疼学生,她还偷偷地煮过鸡蛋给我们吃。”说到这儿,苗书梅的眼睛里泛着幸福的光芒,似乎在回忆那些温馨的时刻。“当时我就决定,不管咋样都得当一名老师。直到今天,我从没想过哪天不做老师了。”
如今的苗书梅备受学生的尊敬,教学、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已经实现了当初的理想。然而,回首往事,来时的路并不容易。
1988年,苗书梅取得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一心向学的她打算继续深造。为了支持她的学业,同专业的丈夫毅然决定不再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经济比较紧张,他们的“结婚典礼”非常简单,只是去领了个结婚证,结婚证上的照片还是两张一寸照片拼成的。当被问及没有举行婚礼是否觉得遗憾时,苗书梅淡然地笑了笑,“有点遗憾,但是家里没有条件给我们支持,为了继续深造不得不那样做。内心的真感情才是最珍贵的,况且我们俩在一起就没有想过分开,何必在意那些外在的仪式”。
回忆起第一次给本科生上课的情形,苗书梅用四个字来形容:忐忑不安。面对讲台下黑压压的人头,她很紧张,不知道该怎样处理,甚至都有点语无伦次。虽然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苗书梅却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为此她下课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也从中了解自己。她经常让学生写匿名纸条来表达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自己能更好地改进。在不断地探索与努力中,苗书梅讲起课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但她丝毫不懈怠:每年她都要重新备课,并且始终和学生保持着频繁的沟通交流。此外,苗书梅还通过各种形式摸索教学模式:总结前辈经验、独立编撰讲义、启发学生阅读原始文献以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前沿性……一点一滴的努力铺就了苗书梅未来的路。
在师生心目中,苗书梅始终是一个“实干家”。不计回报、任劳任怨的她为学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调整申报过程中,苗书梅由于过度操劳而患上了带状疱疹,要强的她在打点滴的时候还坚持修改申报材料。
成功向来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苗书梅对待工作的勤恳与务实很快得到了回报,一系列的光环接踵向她涌来。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现在的苗书梅有着众多的角色和荣誉。人前似乎是无尽的风光,实际上她却有不为人知的遗憾。20世纪90年代,苗书梅的主要工作便是搞研究,平时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学术工作,间或指导学生。“那就是我的理想状态,我没想过要当院长。”她不无遗憾地说道。从2003年做副院长开始,苗书梅的这种生活便被“无情”剥夺了,院系行政工作挤满了日程表,就连陪女儿的时间也少之又少。她用“不停转动的陀螺”来形容自己,“现在我就希望赶快退休,退休了我好专心搞研究”。 然而,“在其位,谋其政”,有着强烈责任意识的苗书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院“更上一层楼”。近年,在她的带领下,通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学院拿到了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省重点资助一级学科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学院各学科及教研室齐头并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慢工出细活
“现在的很多青年教师经常找我谈心,跟我说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烦心事。我感觉他们整体上有些心急,总是嫌自己不够优秀,急于取得成绩、得到认可。”在谈到如今的青年教师时,苗书梅略显忧心地说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得有渊博的知识和研究专长,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准备一桶水,讲好一节课就相当于写了几篇论文。”她认为如今的青年教师首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讲好课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其次才是搞科研、出成果。“作为教师,给一届学生上课上砸了,就再也‘立’不起来了。”谈到教师的责任与本分,苗书梅表情立即变得严肃而认真。
“研究传统学科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要多打磨,急功近利可要不得。”苗书梅经常以此勉励学院的青年教师。她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作为自己分内的事:鼓励老教师发挥好“以老带新”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做好人生规划、引导青年教师明确研究方向、以身作则敦促他们提高教学技能。
随后,苗老师说到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如今,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教学评估、学术成果、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似乎已被大家公认。于是,无法安心教学、潜心学术等结果也随之而来。
“压力其实是一种感觉。”苗书梅意味深长地说。她认为青年教师量力而行就好,不要苛求自己,要知足常乐,以免被无形的压力束缚住。
苗院长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旷达”“无压力”。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她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随意洒脱的个性让她看淡了金钱、权力等“身外之物”,不苛求的做事原则让她认定“只要真心付出了,该来的总会来的”。
对于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苗书梅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工出细活,老一辈人经常这么说,可见它是一条真理啊。”同时她强调,青年教师一定要有自身的职业追求,否则社会的变化就会淘汰那些没有追求的人。
对教学充满热情与耐心,对生活满怀信心与希望,乐观、质朴的苗书梅有着一种超然的姿态,正是这样的心态带着她一路走来,风雨无阻。
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