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什么使中铝错失了一生一次的大交易?
《财经》记者 严江宁 发自北京 特派记者 李昕 发自伦敦
6月4日,52岁的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和与他同龄的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带领各自的团队,在澳大利亚悉尼已经连轴谈判数日了。
摆在两人桌面上的,是中国迄今最大一笔海外投资交易——中国铝业公司计划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其中123亿美元将用于参股力拓的铁矿石、铜、铝资产,72亿美元将用于认购力拓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这笔交易将使中铝持有的力拓股份有望上升至18%,并在董事会里获得两个席位。
交易是在今年2月初时达成的,然而,艾博年和熊维平现在讨论的,是如何避免“分手”。
“谈判持续了很长很长时间,我和熊先生都在。”6月17日,艾博年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终决定出来之后,“我们当然都感到失望(duly disappointed)。”
6月4日晚上,艾博年通过电话参加力拓伦敦总部的董事会议。董事会最终作出决定,放弃中铝的交易,转而采取配股和与必和必拓合资。
当夜,在消息正式对外发布前,中铝已经获知了这一结果。第二天清晨,中铝对外发布了声明,熊维平表示对力拓撤销交易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
在新方案公布后的第五日,中国的新华社发布了一篇怒斥力拓“背信弃义”、待股价抬高后就“过河拆桥”的文章,言辞甚为犀利。国内一些舆论也充斥着“给力拓点教训”、要中铝“还以颜色”的声音。
面对来自中国的指责,艾博年显得无奈。“我们和中铝都希望看到另一个结果——当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时,我们按照此前对于合作不成的约定,如实履行。”艾博年在接受《财经》独家专访时说。
与艾博年不同,熊维平多次表达的“非常失望”中,还带有几分“失意”。他坦承,这次交易对中铝来说是“一次挫折”。
但熊维平并没有多少时间感叹。喧嚣过后,他还需收拾这场收购遗留的残局:中铝仍然在力拓持有约9.3%股份,这部分投资目前还处于账面浮亏状态。未来如何解套?对于力拓提出的配股计划,中铝是否参与?如果参与,资金从何而来?
……在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面前,留给中铝和中国企业反思的空间很大,但留给中铝腾挪的空间太小。
48小时惊变
必和必拓董事长与力拓新董事长的初次会面,成为中铝注资力拓交易的转折点。
4月20日,随着力拓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年度股东大会的落幕,55岁的南非人杜立石(Jan Du Plessis)正式接替保罗·斯金纳(Paul Skinner)担任董事长。
在上任后与业内同行的例行见面中,杜立石与必和必拓董事长安德(Don Argus)首次碰面,安德向杜立石提出了必和必拓与力拓在西澳成立铁矿石合资公司的建议。
“我当时在珀斯,得知这一消息48小时内,我就和熊先生通话,告诉他必和必拓董事长提出合资建议。”艾博年如是说。
中铝接到这一消息,顿时觉得非同小可。在4月25日那个周末,艾博年和熊维平再度在澳大利亚见面,讨论“能一起做点什么”。
艾博年透露,在4月剩下的十天和整个5月,中铝和力拓的交易团队都在讨论如何修改交易细节,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股东预期的变化。
艾博年告诉记者,对于力拓而言,他们“一直在寻求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能赢得股东的同意,也能符合中铝的利益”。
这意味着,中铝将不得不对原来的交易方案作出重大让步。据熊维平此后对媒体披露,中铝的让步包括降低在力拓集团的持股比例,从原有方案的18%降至15%;把原交易中对哈默斯利(Hamersley)铁矿的持股比例由15%降低到7.5%,并对原交易中铁矿石销售公司的管理架构进行简化,此外,中铝还同意解决英国部分股东在可转债上的优先购买权的问题。
“这些重大的修改,是可以满足澳大利亚股东和监管部门的要求的。”熊维平说。
但在“董事会席位”这一问题上,中铝与力拓难以达成一致。根据中铝与力拓在2月初达成的协议,当中铝公司累计持有14.9%以上力拓的股权(假设转股后),中铝有权向力拓董事会提名两名董事(其中一名为独立董事);当持股比例低于14.9%但高于9.9%,中铝公司将提名一名董事。
熊维平对媒体表示,中铝在董事会席位上无法让步,“因为中铝目前是力拓的单一最大股东。显然,董事会的席位是我们投资权益的最大保障,同时也是中铝和力拓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力拓方面也认为不过分。但遗憾的是,双方最后在董事会席位上没能达成一致。”熊维平并未透露力拓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铝同意降低对力拓的持股比例后,也同意将进入董事会的名额由两名缩减为一名。然而,力拓则要求中铝提名的董事必须为“澳大利亚人”,到交易最后阶段甚至拒绝了“一名董事”的要求。
按照中铝原来的计划,提名进入力拓董事会的董事,一名将是中铝总经理熊维平本人,另一名则是中铝之外有影响力的、曾活跃在国际舞台的独立人士。
力拓在董事会席位上的要求超过了中铝的底线。按照熊维平的说法,如果继续,中铝就变成了“为了交易而交易”。这令中铝无法接受,最终导致双方谈判破裂。
股东的意愿
对于谈判无法取得一致,艾博年解释为尊重股东意见的结果。“我们和股东几乎天天见面交流,我本人每周要见几次股东。我们搜集到来自各种股东的大量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和中铝保持接触,很开放也很坦白地向他们解释这些意见,一起寻求一个能彼此都同意的方案,当我们无法找到这个方案,我们的董事会撤回了推荐。”
这一说法却很难被中铝所接受。在6月11日会见媒体时,熊维平难掩自己失望的情绪,“我们不去评价力拓的表现,但我要说的是,我们对力拓董事会撤销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表示失望。”
中铝内部对力拓更加不满。“我们已经表现出最大的灵活性,而且正如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我们相信修改过的方案一定足以让力拓股东和澳洲政府接受。但最后力拓没有信守合同,不是背信弃义是什么?”一位中铝参与交易的人士说。
其中,令中铝无法满意的原因之一,是力拓甚至没有向股东披露修改后的方案内容,就替股东决定结束了和中铝的交易。
中铝内部认为,“董事会席位”不构成股东否认此交易的障碍。股东或许会对有一名“中国董事”感到不高兴,但不会因此否决交易。而显然,另有其他力量在反对“中国董事”。
在交易公布后,澳大利亚反对党曾屡次反对这一交易,认为中铝可能会通过董事实现对澳大利亚重要资源企业的控制。
对此,艾博年的解释是,“我们从3月、4月到5月,一直在和股东交流,搜集他们的想法、分析,这是董事会考虑的内容,也最终促使董事会改变想法。但在这之前,我们都很努力想修改一个可行的方案。”
在4月20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杜立石表示,不会向股东推荐董事会认为可能会被否决的方案。艾博年认为,在无法就方案达成一致时,董事会只能改变了推荐,赔偿分手费。
针对有些中国媒体称力拓此次行为“不守诚信”,艾博年坦言,“在一个商业环境里面,交易需要满足股东和监管的要求。當不能达到这一点时,我们按照合约的要求,结束这个交易,并赔偿分手费。”
根据双方协议,力拓将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艾博年强调,按照交易金额1%的比例来支付分手费,也符合英国此类交易的惯例。
转投昔日对手
随着中铝进入力拓的大门被关闭,另一扇令必和必拓重启与力拓进行铁矿石合作的大门被开启。为保证“两拓”在合资公司中各占50%股份,必和必拓向力拓支付58亿美元,使得其股权比重从45%提高到50%。尽管最终的数额仍需根据两家的投资与产量进行调整,力拓铁矿石执行官山姆·威尔士(Sam Walsh)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价格。”
针对双方的估值,巴黎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必和必拓支付的价格相当于力拓2009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EBITDA)比率的6.4倍,略高于中铝报价的6倍。
“BHP的估值比中铝要高。对我这样工程师出身的人来说,这是个足够规模的差异。”艾博年说。
但是,一个不该忽略的事实是,在中铝提出交易时,市场对力拓的股票估值乘数(trading multiples)比较低。
甚至连此后反对中铝注资交易的一些力拓股东,也不得不承认,在今年2月时,中铝的交易方案是无可替代的。伦敦皇家资产管理公司(Royal London Asset Management)持有力拓英国900万股股票,该公司基金经理Ivor Pether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中铝的方案在2月时还是最优的方案”。但随着市场形势的转变,他们也开始担心中铝交易的战略性风险,以及力拓可能对中铝做出不利的妥协。
根据威尔士介绍,必和必拓和力拓将把它们在西澳大利亚总共18个矿注入合资公司名下,由此带来的协同效应,能节约100亿美元的成本。他认为,“协同效应”不仅来自对邻近的矿产资源进行统一经营,同时通过缩短铁路运输和更高效的港口配置可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
然而,“协同效应”一说显然无法说服“两拓”的客户接受。“合资”消息一出,随即遭到欧盟、日本和中国的钢铁产业的强烈反对。由于淡水河谷、力拓与必和必拓三家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上,“两拓”联合将使国际铁矿石供应格局更趋垄断。
威尔士解释说,新公司只是在生产阶段合营,市场和销售部门不在合资领域之内,“大约有10%-15%的产量将由合资公司在现货市场销售……但仅仅作为价格的接受者(price-taker),而非价格的制定者(price-setter)。大部分铁矿石通过两家公司各自的市场和销售分别卖,还是像原来一样是竞争对手关系。”
他同时说,由于力拓仍是铁矿石基准价格体系的拥护者,而必和必拓则主张基于现货市场的指数价格,这一分歧会促使两家企业继续维持竞争关系。
艾博年告诉《财经》记者,在后期的谈判中,力拓也是在寻找能够让“合资公司和中铝共存的办法,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他遗憾地表示。
艾博年的这一说法,显然未得到中铝的认同。熊维平甚至否认曾收到过这样的邀请,他表示,除了2月初达成的入股哈默斯利15%的股份,“我们从来没有收到邀请我们参与入股的其他提案,所以,也谈不上接受或拒绝。”中铝内部甚至认为,力拓是在故意释放消息,制造“力拓有意在合资公司中邀请中方但被拒绝”的假象。
中铝残局待收拾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交易能够“重新来过”,中铝在一些细节上可以推敲。“没有直接和力拓的股东建立联系,亲自说明这一交易给股东带来的好处,这是中铝在这次交易表现中的一个‘硬伤’。”一位外资银行的资深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
前述伦敦皇家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Ivor Pether证实,虽和力拓有过频繁的接触,但始终没有和中铝有过联系。
熊維平在回答《财经》记者提问时承认,“中铝在交易过程中没有直接与力拓的股东进行交流”。
中铝内部人士透露,“将股东交给力拓来说服,在一定时候中铝再直接面对股东,”是当时中铝内部既定的战略,“中铝的主要任务是对澳大利亚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作出解释。”
让股东熟悉的力拓管理层来出面,当然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一做法的风险,是中铝失去对股东的直接影响。结果,当力拓将备选方案摆上桌面,以“股东无法接受”的借口拒绝中铝的提案时,中铝终才发现自己手中没有“牌”。
一家澳大利亚矿企的中国区负责人认为,“尽管说服股东会很难,但是中铝仍应该努力去尝试一下。至少在交易公布的初期,股东接受这一交易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此外,他觉得,如果中铝先尝试把交易交给股东来审批,比如在交易公布的两个月内召开股东大会,然后再交由澳大利亚政府来裁决,可以大大增加获得批准的可能性。
在交易宣布后不到一周,中铝原总经理肖亚庆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消息,也曾为这一交易的失败埋下阴影。
“中铝的最高领导人转身进入了政府,这更加深了澳大利亚政府和民众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不信任感。”一位曾在澳大利亚任职的外交官如是评价。他认为,这令中铝始终无法摆脱人们对中铝“商业公司”性质的质疑,也导致了人们对中铝进入董事会后“政治利益”影响持有担忧的态度。
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坦言,这次中铝和力拓的合作没有实现,对中铝来说是一次“挫折”。但他明确表示,这一挫折不会使中铝业已确立的“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战略目标发生改变。
对于中铝,当务之急在于如何处理其所持有的力拓约9.3%股份,这笔2008年2月完成的140.5亿美元的投资,按照目前力拓股价计算,浮亏将近三分之二。
按照中铝所持股份比例,力拓配股融资的152亿美元中,中铝要保持持股比例不变,需要出资逾14亿美元。6月16日是力拓配股权登记最后期限,中铝方面证实已经完成登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铝一定会认购。中铝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中铝“还没有决定是否参与配股。”■
本刊实习记者张雅珺对此文亦有贡献
《财经》记者 严江宁 发自北京 特派记者 李昕 发自伦敦
6月4日,52岁的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和与他同龄的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带领各自的团队,在澳大利亚悉尼已经连轴谈判数日了。
摆在两人桌面上的,是中国迄今最大一笔海外投资交易——中国铝业公司计划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其中123亿美元将用于参股力拓的铁矿石、铜、铝资产,72亿美元将用于认购力拓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这笔交易将使中铝持有的力拓股份有望上升至18%,并在董事会里获得两个席位。
交易是在今年2月初时达成的,然而,艾博年和熊维平现在讨论的,是如何避免“分手”。
“谈判持续了很长很长时间,我和熊先生都在。”6月17日,艾博年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最终决定出来之后,“我们当然都感到失望(duly disappointed)。”
6月4日晚上,艾博年通过电话参加力拓伦敦总部的董事会议。董事会最终作出决定,放弃中铝的交易,转而采取配股和与必和必拓合资。
当夜,在消息正式对外发布前,中铝已经获知了这一结果。第二天清晨,中铝对外发布了声明,熊维平表示对力拓撤销交易这一结果感到“非常失望”。
在新方案公布后的第五日,中国的新华社发布了一篇怒斥力拓“背信弃义”、待股价抬高后就“过河拆桥”的文章,言辞甚为犀利。国内一些舆论也充斥着“给力拓点教训”、要中铝“还以颜色”的声音。
面对来自中国的指责,艾博年显得无奈。“我们和中铝都希望看到另一个结果——当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时,我们按照此前对于合作不成的约定,如实履行。”艾博年在接受《财经》独家专访时说。
与艾博年不同,熊维平多次表达的“非常失望”中,还带有几分“失意”。他坦承,这次交易对中铝来说是“一次挫折”。
但熊维平并没有多少时间感叹。喧嚣过后,他还需收拾这场收购遗留的残局:中铝仍然在力拓持有约9.3%股份,这部分投资目前还处于账面浮亏状态。未来如何解套?对于力拓提出的配股计划,中铝是否参与?如果参与,资金从何而来?
……在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面前,留给中铝和中国企业反思的空间很大,但留给中铝腾挪的空间太小。
48小时惊变
必和必拓董事长与力拓新董事长的初次会面,成为中铝注资力拓交易的转折点。
4月20日,随着力拓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年度股东大会的落幕,55岁的南非人杜立石(Jan Du Plessis)正式接替保罗·斯金纳(Paul Skinner)担任董事长。
在上任后与业内同行的例行见面中,杜立石与必和必拓董事长安德(Don Argus)首次碰面,安德向杜立石提出了必和必拓与力拓在西澳成立铁矿石合资公司的建议。
“我当时在珀斯,得知这一消息48小时内,我就和熊先生通话,告诉他必和必拓董事长提出合资建议。”艾博年如是说。
中铝接到这一消息,顿时觉得非同小可。在4月25日那个周末,艾博年和熊维平再度在澳大利亚见面,讨论“能一起做点什么”。
艾博年透露,在4月剩下的十天和整个5月,中铝和力拓的交易团队都在讨论如何修改交易细节,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股东预期的变化。
艾博年告诉记者,对于力拓而言,他们“一直在寻求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能赢得股东的同意,也能符合中铝的利益”。
这意味着,中铝将不得不对原来的交易方案作出重大让步。据熊维平此后对媒体披露,中铝的让步包括降低在力拓集团的持股比例,从原有方案的18%降至15%;把原交易中对哈默斯利(Hamersley)铁矿的持股比例由15%降低到7.5%,并对原交易中铁矿石销售公司的管理架构进行简化,此外,中铝还同意解决英国部分股东在可转债上的优先购买权的问题。
“这些重大的修改,是可以满足澳大利亚股东和监管部门的要求的。”熊维平说。
但在“董事会席位”这一问题上,中铝与力拓难以达成一致。根据中铝与力拓在2月初达成的协议,当中铝公司累计持有14.9%以上力拓的股权(假设转股后),中铝有权向力拓董事会提名两名董事(其中一名为独立董事);当持股比例低于14.9%但高于9.9%,中铝公司将提名一名董事。
熊维平对媒体表示,中铝在董事会席位上无法让步,“因为中铝目前是力拓的单一最大股东。显然,董事会的席位是我们投资权益的最大保障,同时也是中铝和力拓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力拓方面也认为不过分。但遗憾的是,双方最后在董事会席位上没能达成一致。”熊维平并未透露力拓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铝同意降低对力拓的持股比例后,也同意将进入董事会的名额由两名缩减为一名。然而,力拓则要求中铝提名的董事必须为“澳大利亚人”,到交易最后阶段甚至拒绝了“一名董事”的要求。
按照中铝原来的计划,提名进入力拓董事会的董事,一名将是中铝总经理熊维平本人,另一名则是中铝之外有影响力的、曾活跃在国际舞台的独立人士。
力拓在董事会席位上的要求超过了中铝的底线。按照熊维平的说法,如果继续,中铝就变成了“为了交易而交易”。这令中铝无法接受,最终导致双方谈判破裂。
股东的意愿
对于谈判无法取得一致,艾博年解释为尊重股东意见的结果。“我们和股东几乎天天见面交流,我本人每周要见几次股东。我们搜集到来自各种股东的大量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和中铝保持接触,很开放也很坦白地向他们解释这些意见,一起寻求一个能彼此都同意的方案,当我们无法找到这个方案,我们的董事会撤回了推荐。”
这一说法却很难被中铝所接受。在6月11日会见媒体时,熊维平难掩自己失望的情绪,“我们不去评价力拓的表现,但我要说的是,我们对力拓董事会撤销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表示失望。”
中铝内部对力拓更加不满。“我们已经表现出最大的灵活性,而且正如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我们相信修改过的方案一定足以让力拓股东和澳洲政府接受。但最后力拓没有信守合同,不是背信弃义是什么?”一位中铝参与交易的人士说。
其中,令中铝无法满意的原因之一,是力拓甚至没有向股东披露修改后的方案内容,就替股东决定结束了和中铝的交易。
中铝内部认为,“董事会席位”不构成股东否认此交易的障碍。股东或许会对有一名“中国董事”感到不高兴,但不会因此否决交易。而显然,另有其他力量在反对“中国董事”。
在交易公布后,澳大利亚反对党曾屡次反对这一交易,认为中铝可能会通过董事实现对澳大利亚重要资源企业的控制。
对此,艾博年的解释是,“我们从3月、4月到5月,一直在和股东交流,搜集他们的想法、分析,这是董事会考虑的内容,也最终促使董事会改变想法。但在这之前,我们都很努力想修改一个可行的方案。”
在4月20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杜立石表示,不会向股东推荐董事会认为可能会被否决的方案。艾博年认为,在无法就方案达成一致时,董事会只能改变了推荐,赔偿分手费。
针对有些中国媒体称力拓此次行为“不守诚信”,艾博年坦言,“在一个商业环境里面,交易需要满足股东和监管的要求。當不能达到这一点时,我们按照合约的要求,结束这个交易,并赔偿分手费。”
根据双方协议,力拓将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艾博年强调,按照交易金额1%的比例来支付分手费,也符合英国此类交易的惯例。
转投昔日对手
随着中铝进入力拓的大门被关闭,另一扇令必和必拓重启与力拓进行铁矿石合作的大门被开启。为保证“两拓”在合资公司中各占50%股份,必和必拓向力拓支付58亿美元,使得其股权比重从45%提高到50%。尽管最终的数额仍需根据两家的投资与产量进行调整,力拓铁矿石执行官山姆·威尔士(Sam Walsh)认为,“这是一个公平的价格。”
针对双方的估值,巴黎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必和必拓支付的价格相当于力拓2009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EBITDA)比率的6.4倍,略高于中铝报价的6倍。
“BHP的估值比中铝要高。对我这样工程师出身的人来说,这是个足够规模的差异。”艾博年说。
但是,一个不该忽略的事实是,在中铝提出交易时,市场对力拓的股票估值乘数(trading multiples)比较低。
甚至连此后反对中铝注资交易的一些力拓股东,也不得不承认,在今年2月时,中铝的交易方案是无可替代的。伦敦皇家资产管理公司(Royal London Asset Management)持有力拓英国900万股股票,该公司基金经理Ivor Pether在接受《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中铝的方案在2月时还是最优的方案”。但随着市场形势的转变,他们也开始担心中铝交易的战略性风险,以及力拓可能对中铝做出不利的妥协。
根据威尔士介绍,必和必拓和力拓将把它们在西澳大利亚总共18个矿注入合资公司名下,由此带来的协同效应,能节约100亿美元的成本。他认为,“协同效应”不仅来自对邻近的矿产资源进行统一经营,同时通过缩短铁路运输和更高效的港口配置可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
然而,“协同效应”一说显然无法说服“两拓”的客户接受。“合资”消息一出,随即遭到欧盟、日本和中国的钢铁产业的强烈反对。由于淡水河谷、力拓与必和必拓三家公司的铁矿石产量占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0%以上,“两拓”联合将使国际铁矿石供应格局更趋垄断。
威尔士解释说,新公司只是在生产阶段合营,市场和销售部门不在合资领域之内,“大约有10%-15%的产量将由合资公司在现货市场销售……但仅仅作为价格的接受者(price-taker),而非价格的制定者(price-setter)。大部分铁矿石通过两家公司各自的市场和销售分别卖,还是像原来一样是竞争对手关系。”
他同时说,由于力拓仍是铁矿石基准价格体系的拥护者,而必和必拓则主张基于现货市场的指数价格,这一分歧会促使两家企业继续维持竞争关系。
艾博年告诉《财经》记者,在后期的谈判中,力拓也是在寻找能够让“合资公司和中铝共存的办法,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他遗憾地表示。
艾博年的这一说法,显然未得到中铝的认同。熊维平甚至否认曾收到过这样的邀请,他表示,除了2月初达成的入股哈默斯利15%的股份,“我们从来没有收到邀请我们参与入股的其他提案,所以,也谈不上接受或拒绝。”中铝内部甚至认为,力拓是在故意释放消息,制造“力拓有意在合资公司中邀请中方但被拒绝”的假象。
中铝残局待收拾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交易能够“重新来过”,中铝在一些细节上可以推敲。“没有直接和力拓的股东建立联系,亲自说明这一交易给股东带来的好处,这是中铝在这次交易表现中的一个‘硬伤’。”一位外资银行的资深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
前述伦敦皇家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Ivor Pether证实,虽和力拓有过频繁的接触,但始终没有和中铝有过联系。
熊維平在回答《财经》记者提问时承认,“中铝在交易过程中没有直接与力拓的股东进行交流”。
中铝内部人士透露,“将股东交给力拓来说服,在一定时候中铝再直接面对股东,”是当时中铝内部既定的战略,“中铝的主要任务是对澳大利亚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作出解释。”
让股东熟悉的力拓管理层来出面,当然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一做法的风险,是中铝失去对股东的直接影响。结果,当力拓将备选方案摆上桌面,以“股东无法接受”的借口拒绝中铝的提案时,中铝终才发现自己手中没有“牌”。
一家澳大利亚矿企的中国区负责人认为,“尽管说服股东会很难,但是中铝仍应该努力去尝试一下。至少在交易公布的初期,股东接受这一交易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此外,他觉得,如果中铝先尝试把交易交给股东来审批,比如在交易公布的两个月内召开股东大会,然后再交由澳大利亚政府来裁决,可以大大增加获得批准的可能性。
在交易宣布后不到一周,中铝原总经理肖亚庆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消息,也曾为这一交易的失败埋下阴影。
“中铝的最高领导人转身进入了政府,这更加深了澳大利亚政府和民众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不信任感。”一位曾在澳大利亚任职的外交官如是评价。他认为,这令中铝始终无法摆脱人们对中铝“商业公司”性质的质疑,也导致了人们对中铝进入董事会后“政治利益”影响持有担忧的态度。
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坦言,这次中铝和力拓的合作没有实现,对中铝来说是一次“挫折”。但他明确表示,这一挫折不会使中铝业已确立的“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战略目标发生改变。
对于中铝,当务之急在于如何处理其所持有的力拓约9.3%股份,这笔2008年2月完成的140.5亿美元的投资,按照目前力拓股价计算,浮亏将近三分之二。
按照中铝所持股份比例,力拓配股融资的152亿美元中,中铝要保持持股比例不变,需要出资逾14亿美元。6月16日是力拓配股权登记最后期限,中铝方面证实已经完成登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铝一定会认购。中铝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中铝“还没有决定是否参与配股。”■
本刊实习记者张雅珺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