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看口译中的变译现象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jw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是一个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时代,变译的现象已经逐步普遍,而对于变译现象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笔译的范围,很少涉足口译,当前口译也发展出了多种新形式,且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不亚于笔译,因此丰富口译中变异现象的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口译变译;目的论;变译形式
  【作者简介】薛佼,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
  实践证明,两种语言的语言表现形式、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及思维方式不同,“不忠实的翻译”是不可避免的。变译是为了满足语言接受者需求而有意采取的变译手段,而胡译乱译是拈轻怕重,对读者或听者不负责任的行为。笔者在此篇论文中以德国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理论基础探讨口译中的变译现象,阐述为什么口译变译有必要且合理。然后笔者将重点论述口译中四种变译形式,即增补、省略、转换和重组。
  一、翻译目的论在口译变译中的启示
  翻译目的论兴起于德国,由汉斯·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随后弗米尔和他的老师:凯瑟琳娜·莱斯在合著的一本名为《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的书中详细解释了翻译目的论的概念及其核心原则,随即这一理论立刻为翻译界吹进一股新鲜的空气,其最核心原则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翻译出来的语言要考虑是否达到了被翻译语言想达到的效果。
  二、翻译目的论是可以指导口译行为的
  汉斯·弗米尔在接受翻译目的论的时候曾经提到翻译目的论是适用于各种翻译的一般性理论,那么这一理论就既适用于笔译也适用于口译。学习语言的人都清楚,口译与笔译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口译几乎是对于口头输出文本的一次性翻译过程,而笔译则可以对口头输出文本或者图像文本进行多次编辑和修改。这样明显的区别就导致了口译译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特别是同声传译的译者,快速的进行两种语言形式的有效转换,并以目的语言的形式口头表达出来。那么在这里翻译目的论就能够很好的指导口译译者的翻译策略。既然翻译过程要以“翻译行为的目的”为主要因素,那么口译译者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就知道重要的是抓住语言中的信息成分并把这些信息通过另一种语言结构表达出来,而非抓住语言输出人的措辞,源语言的句子结构。有了这样的目的概念,翻译目的论理论的发现对于口译译者的有价值(能达到目的)信息输出、译者的口译评估和培训就提供了突破性的帮助)。
  三、口译中使用翻译目的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口译的场合中,主要有口头语言输出者、译者和语言受众
  (目的语听众)这三类人,在口译的过程中他们各自带着目的,这就构成了我们解释为什么有时候译者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口译变译策略的根本原因。更具体的分析是,语言输出者在讲话中带有的特定目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者的行为。此外,语言受众自身的文化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审美标准以及他们对信息的期待也会影响译者语言文本的输出。那么译者需要铭记的目的是在口译行为中减少双方的信息理解差距,有时出于对受众的考虑甚至要对源语言信息进行省略,对源语言信息进行选择或重组,以达到满足受众需求目的的效果。因此,口译变译的目的在于有效果且有效率的表达源语言的意思。由此口译看出翻译目的论对于口译过程的优化和指导,在口译中使用翻译目的论是有必要且合理的。
  1.口译中三种主要的变译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口译是一种服务于不同目的的交流形式。在口译实践中,译者可能遇到未知的术语和不可预期的问题,变译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保证源语言信息有效的传达和翻译行为正常的完成。下面主要是从翻译目的论角度总结口译中的三种主要变译现象。
  2.口译中的增补现象。口译中的增补不是胡乱猜想,无端地增加内容,而应该是分为解释、评论这两种主要方式。由于文化的差异,译者可以对翻译的文本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解开目的语受众无法理解的文化信息。或者译者可以通过对语言信息进行点评,把原本比较隐晦的源语言信息进行明确化、公开化,从而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增补方式则主要取决于译者理解的目的是什么。
  众所周知,一些特定的词语、短语和句子常常含有极其强烈的文化隐喻,这个时候就需要增补翻译来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3.口译中的省略现象。省略是口译变译中一种恰当的方式,它可以为译者节省很多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省略在这里是指“砍去”不必要的信息使口译文本更加的简介和具有信息性。译者表达的是信息的含义,而不是字对字的翻译。如果译者能够打破词语和语法结构的限制,而把精力放在有效信息的抓取和理解上,那么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信息模糊、冗长和无关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4.口译中的改译现象。改译是指出于某种合理的考虑,译者选择改变原语言信息的形式或内容。改译可以发生在词汇、短语、句法或论述层面。如果译者能够很好的理解翻译语言的文化、传统、习俗和情感,他或她就知道有必要进行变译。改译就是其中一种,对于改译的例子数不胜数。
  翻译的目的论中谈到“译者的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必须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在语言形式中是能够被理解的”。因此在这个例子“长途旅行,您一定累坏了”的翻译中可以得到体现。英语国家的人一般比较喜欢听积极且富有活力的问候,如果直译“You must be tired”,难免招来不愉快,因此这样询问“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可能更合适。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改译是最偏离直译的一种方式之一,有时候完全是换了语法、词语和表达方式。但根据目的论的需要,这样的改译是十分合理的策略。
  口译中的变译現象还有很多,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主要介绍了三种。如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口译中的变译现象,则需要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及其法则,尤其是变译的质量评估原则。随着口译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口译策略和议员培训的研究必将越来越深入。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们很好的保卫了航空安全,没有发生民用航空安保原因导致的重大航空安全事故,并且保证了如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世博会、亚运会、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寻求多元化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无疑对教育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各类院校开始关注本校的特色建设,以期提高核心竞争力,
文体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语料库应用于语言研究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二者结合而产生的语料库文体学是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新生的一个研究途径.本文对运用此方法对
由于所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以及语言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在跨文化语境背景下,人们进行交流沟通时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对于某件事物的理解也大不相
《水浒传》一书中汇集的108位好汉有其不同的绰号,对于这些人物绰号的英文翻译,不同的翻译版本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阐述沙译版《水浒传》中人物绰号
期刊
【摘要】隐喻是一种修辞方法,无论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很常见。它用含蓄的比喻方法,通过一种含义来表达另一种含义。而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英文的翻译工作也日益增多。隐喻翻译也就成为如今翻译界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文章的原始内容,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其深刻的内涵。本文主要从认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英语的隐喻翻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  
广告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广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与国外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型的广告,这样的情况下,就需
《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纲领,是国际社会了解我国国情和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本文将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具体从三维转换角度研究《十九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