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钵水惊风雨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is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记上世纪的80年代初,海上文化界有“三苏”颇为活跃。“三苏”者,上海南汇的老秀才苏局仙、数学家苏步青、文史学者苏渊雷三位是也。其时文艺复兴,百家争鸣,诸多名家学者沉寂多年,度尽劫波,终于又焕发了“第二春”。于是著书立说、赋诗题咏忙得不亦乐乎。虽说“三苏”者于学各有所专,于艺则都喜临池翰墨,然而若论学问之广博,才艺之全面,大概应推“钵翁”苏渊雷无疑了。
  苏渊雷先生被誉为是“文史哲兼通,诗书画并擅”的一代大家,而且全得于自学,这就非常的不易了。如此“通人”以前或许有那么几位,然而“多乎哉?不多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随着民国以来的大师相继凋零,这样的“通人”真是走一位少一位了。我想,要不了几年,我们则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通人”是不可能再有了,能有几位“解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翻读苏渊雷先生的年表,这位自学而成的学者,我以为其早期求读主要有三个阶段,或许奠定了他日后的学问基础与兴趣取向。第一阶段,他五岁时家父亡,在慈母督教下,就学于私塾,后侍奉于外祖父徐笛秋先生。外祖父性恬澹,善诗词,平日隐居乡间,以文史自娱。所以苏渊雷从幼年直至小学毕业,始终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故受其诗词影响,在小学时的苏渊雷就能吟咏,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平阳县的金乡高等小学。
  第二阶段,是在温州读省立第十师范学校的一段,那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先生开始关心国事,并与几位同学一起办学社,写诗歌,抒情志。在第十师范的诸师中,有朱自清、马孟容、谢玉岑等一批名家对苏渊雷的影响甚大。朱自清毋庸多说了,马、谢两师,分别以书画诗词闻名于世,或许现在人多不知,但是这两位各有一个兄弟在我们书画界可是声名显赫之人物,即马公愚和谢稚柳两位先生。可以想见,苏渊雷的诗学书画之兴致,在名师的熏陶指点下,如鱼得水大获其益是必然的了。
  第三阶段,可以说既是一段痛苦的往事也是一段励志的经历。我们今天都了解苏先生是一位海内外知名的文史学者,其实他还是一位早期的革命家。1926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时期,他还被选为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后1927年因“四一二”事变而入狱,押往杭州陆军监狱,被判十九年,但最终是蹲了七年即被保释出狱。不过苏渊雷事后常说,七年的牢狱生涯为他打下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外语水平也获得大大提高。因为在狱中除了联同狱友与国民党继续斗争外,他则以非凡的毅力啃读大量的文史哲英文原著,以马列主义观点批判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涉猎各类佛典,如《圣经》《易藏丛书》,手点《相台本五经古注》及《章氏丛书》。初步运用历史辩证观点,沟通老庄、黑格尔和达尔文学说,并在狱中写下了他第一部学术上的开山之著:《易学会通》。
  所以,当人生前期的三个阶段后,尤其是经历了炼狱铁窗之“血与火”的洗礼,年方二十六岁的苏渊雷就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史学家和哲学家了。他曾在自传中有这样几句描述他出狱时的心情:“只有与死神较量过的人,才会懂得人生的意义。我抖擞精神,向着浩瀚的人海走去。”此前他原名苏中常,出狱后,借庄子“渊默而雷声”句,易名为“渊雷”。
  我们都知道,苏渊雷自号“钵翁”,得自于他的斋号“钵水斋”,取“钵水泓然,一针到底”之意。那是抗战时期,先生于重庆北碚创设“钵水斋”书肆,由文坛耆宿吴稚晖、马一浮、沈尹默为之分别题匾,以文会友,结交了一大批海内外的学者名流,如李约瑟、高罗佩、柳诒徵、章士钊、郭沫若、许寿裳、汪旭初、钱穆、傅斯年、顾颉刚等,还有众多书画名家如谢无量、乔大壮、马衡、伍蠡甫等,都乐于在“钵水斋”谈艺论道,诗酒唱和,“文史优游,声气相通”(钵翁语)。此后抗战胜利回到上海,“钵水斋”之号苏先生一直沿用未改。说起来还有一则笑话,那已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了,某次苏老夫妇从一离休的老干部家做客回家,夫人开玩笑地说,看人家革命比你晚,退了却照样住上“小别墅”。而你到头来却仍是穷教授一个,且愈教愈“瘦”,还屈居在“钵水斋”,还不如趁早将“钵翁”改了吧……
  虽为玩笑挖苦之语,当然苏先生并不改“钵”之乐。尤其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年代,耄耋之年的苏渊雷则进入了他的学术创作丰收之期,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论稿》《钵水斋选集》《钵水斋文史丛稿》等,都于此时出版问世。
  学问之外,苏渊雷先生雅好文艺,兼擅书画。他的画乃为典型的文人画,梅兰竹菊、松石荷塘一类,简澹雅逸,独抒性灵。加之他援笔成文、出口成诗的题跋,与画面气息相通,融为一体。至于书法,苏渊雷先生以一笔洒脱自然的大草书,挟雨带风,称雄于学坛。据说苏先生晚年以鸡毫笔作书,线条柔润而又绵里藏针,笔墨淋漓,风韵别具。笔者曾专程就此拜访请教了苏先生的次公子、山水画家苏春生教授,并有幸在苏教授处拜赏了苏先生早年求学时的作文手稿以及狱中的书信等。苏教授介绍说:父亲自小就喜爱书画,早年的一些楷书墨迹可反映出他学书初期所下的功夫。但父亲很早就喜写草书,曾一度研习孙过庭的《书谱》,对怀素、颜真卿都爱写写,不过平时更多的是看到他以手指空中划字,也许是一种用心临写的方式吧。
  相比于“退笔成冢”,或把九缸水都磨成墨的书家来说,苏渊雷显然不是那一类了,尽管学书基本的笔法也是需要的,但技法之外,他更看重的是书家的“学问文章”。他曾在一篇专讲学书方法、风格和修养的文章《书法悬谈》中说,书如其人,人俗书亦俗。因之读书阅世,十分重要。并论道:“古人学书不尽临摹。每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可随人意。学书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始可出以示人。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使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得心应手,渐近自然。”
  我觉得这“心不知手,手不知心”颇妙,它不应该是一种“心手两不知”的懵懂之状,而是一种得心应手的最高境界。观苏渊雷先生的草书,元气充沛,超以象外,满腹诗才,跃然纸上。我想,也许苏先生才是进入一种心手双畅的自由之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化境”吧。
其他文献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作为主导方的领导,只有“识人”、“懂人”,善于運用“白金法则”,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容易将沟通进行下去,并立于不败之地。
国民党举行的群众大会有一种形式为“国父纪念周”,每周一次定期举行,雷打不动,届时全国所有党政机关、军队、社会团体、学校等自上到下人人都须参加。如此周复一周年复一年,难免使人有“老套”之感,于是产生厌烦,会场秩序就难以保证。1945年元旦,蒋介石在出席国民党“中央纪念周”时,面对着会场懒散疲沓勃然大怒。于是,就有了“委员长亲纠会风”的一幕……  国父纪念周源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自1999年人民法院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算起,弹指一挥15年过去了,中国司法迎来了它的新一轮改革,其时间表和路线图也正渐渐清晰。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的几年是中国司法改革向前迈进的重要时期,此番改革的成果也将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100块法制宣传板下社区  由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精心制作,主题为“人人守法,平安浦东”,包括职务犯罪、民转刑、民生犯罪等10大专题组成的100块法制宣传版面,日前正式进入社区为居民群众服务。图为该院副检察长汪伟忠在曹路镇法制版面巡展启动仪式上发言。  (文:蔡顺国 图:夏林杰)
认证需要“认证”  文/王丽芳  认证,本该是诚信的体现,通过严格的认证提升认证对象的美誉度。然而,由于某些认证机构的“金钱至上”,导致认证过程中潜规则盛行,乱象频发。如今,相当一些认证被舆论戏谑为“无中生有的圈钱‘游戏’”。于是,本该让人信赖的认证机构,也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谁来“认证”认证?目前认证体系十分繁杂,我国既有官方认证,又有中介推出的认证,官方认证虽然不多,但每一种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到天津等地就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调研。与此同时,中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四次对两节送礼发出禁令。有媒体分析,中央此举意在贯彻党的十八大反腐倡廉精神,防止在国庆、中秋等重大节日期间“四风”泛滥回潮。  按照传统习俗,节庆期间礼节往来和人情消费,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由于近年来,不正之风、人情消费,浸染了节日文化,节礼越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重大工程建设是铁路企业提高和扩大运输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确保铁路重点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综合运用打击、保护、监督、预防等职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铁路重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同步预防,有效减少和遏制了职务犯罪的发生。  “双优”活动铸“双优”工程  宁杭高铁工程建设之初,2009年4月,正值上
社会转型期的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应急突发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人、财、物的大流动,使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任务不断加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不济,兵马难动。长期以来,公安的“粮草”(警务保障)一直面临诸多瓶颈和难以排解的矛盾。疏通瓶颈、排解矛盾,路在何方?  警保建设驶入快车道  2011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悄然到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变化不再是传说。网络反腐风起云涌,在信奉“有图有真相”、“用视频说话”的网民行动中,一批问题官员纷纷落马。法治社会,以刺探官员私生活的方式挖掘反腐线索,究竟面临哪些权利风险?又会不会将我们引向法治的歧途?  近年来,网络“揭私”反腐事件的频出导致一批问题官员纷纷落马,广大网民对网络的反腐力量兴奋不已的同时,不少法律人开始担忧是否存在对官
“我像迷途的羊羔,是你把我指引;我像死神边缘的灵魂,是你把我唤醒。今天,我就要走出高墙大门,恢复自由,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我第一个想要见的人,就是你!”这是“死囚”犯程胜于2011年10月从高墙内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提到要见的人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从几次绝望中重新树立人生信念,成为一个自行救赎灵魂的新人?  心灵和肉体一起医治  2012年4月16日,一辆挂着“浙C”牌照的警车驶入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