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1世纪教师教育政策分析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它是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统一,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教育。教师教育政策规定了教师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其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并为其改革提供决策咨和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一)职前教育政策分析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它高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标志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进入了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相结合的混合型发展时期。200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十五”期间要办好一批不同层次的示范性师范院校;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若干师范大学建设,各省要重点建设好一所师范大学。说明我国教师培养体系已由单纯的师范院校转向了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校等共同参与培养的开放性体系,培养模式也由定向封闭逐渐向开放的、非定向、多样化发展。
《意见》将师资培训目标进一步调整为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200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做好为农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等把教育硕士逐步推广到农村地区,表明教师教育政策开始向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倾斜;2007年国务院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进一步推动了职前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职后培训政策分析
《意见》还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要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特别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教师的职后培训能与时俱进。2004年教育部《2003一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培训工作采取短期集中培训与在职校本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8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的通知》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了中西部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从此可分析得出,现阶段职后培训的机构日趋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趋向信息化和现代化,培训模式更加多元化、新颖化,有函授、远程教育、自学等,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
二、教师教育政策实效性分析
(一)教师职前教育实效性分析
1.职前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综合性大学等的教师教育资格受到质疑,并且其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目标定位不明确,非师范性、师范性和学术性无法平衡;第二,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滞后,负责培养的不重视培训,负责培训的不了解培养,且职后教育水平低于职前教育水平,制约了教师能力的再提高;第三,虽然国家恢复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但却只限于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数量有限,对解决庞大的弱势群体子女上大学问题及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作用有限。
2. 职前教育政策的积极作用
推动了综合性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建立了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2+2”,“3+1”,“4+0”等新模式。优质综合性大学可以培养师范生,高水平师范院校也可以培养非师范生,客观上提高了教师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现有的教师教育资源。如北京师范大学在2001年率先尝试了“4+2”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厦门大学从2001年开始招收“3+1”模式的师范生。
(二) 教师职后培训实效性分析
1. 职后培训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职后培训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开发都比较滞后,课程显得单调,且培训时间短,效率低,偏远的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很多教师职后培训偏重学历提升,轻视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培养与培训呈现“倒挂”问题,造成培训的形式化。第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严重偏低,校本培训不太可能,培训经费匮乏,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使其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第三,高校参与教师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优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对职后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对教师教育认证制度也不够完善。
2.职后培训政策的积极作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政策的出台,使得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有利于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开展大范围职后培训和形成函授、远程、自学等多样化培训方式,建立教师职后专业发展体系和一体化的职前职后教育机构。有关教师技术培训、增加经费的政策有效地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技术应用实践能力弱和经费不足的困难。
三、教师教育政策的趋势展望
今后要加强教师教育的分阶段培养研究,改善教师教育工作延迟性和回应性,建立合理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并对认证内容进行改革,着重从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上进行认证。同时进一步细化认证的种类和形式,建立有等级差别的资格证系列和并区别资格证的年限。
加大对教师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加快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同农村地区的交流,提高其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增加职后培训机构的数量,鼓励更多高等院校参与教师职后培训,尤其是农村教师,推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提高优质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武安市第一中学)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它是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统一,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教育。教师教育政策规定了教师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其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并为其改革提供决策咨和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一)职前教育政策分析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它高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标志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进入了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相结合的混合型发展时期。200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十五”期间要办好一批不同层次的示范性师范院校;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若干师范大学建设,各省要重点建设好一所师范大学。说明我国教师培养体系已由单纯的师范院校转向了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高校等共同参与培养的开放性体系,培养模式也由定向封闭逐渐向开放的、非定向、多样化发展。
《意见》将师资培训目标进一步调整为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200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做好为农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等把教育硕士逐步推广到农村地区,表明教师教育政策开始向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倾斜;2007年国务院发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进一步推动了职前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职后培训政策分析
《意见》还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要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特别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教师的职后培训能与时俱进。2004年教育部《2003一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培训工作采取短期集中培训与在职校本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8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的通知》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了中西部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从此可分析得出,现阶段职后培训的机构日趋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趋向信息化和现代化,培训模式更加多元化、新颖化,有函授、远程教育、自学等,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
二、教师教育政策实效性分析
(一)教师职前教育实效性分析
1.职前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综合性大学等的教师教育资格受到质疑,并且其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目标定位不明确,非师范性、师范性和学术性无法平衡;第二,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滞后,负责培养的不重视培训,负责培训的不了解培养,且职后教育水平低于职前教育水平,制约了教师能力的再提高;第三,虽然国家恢复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但却只限于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数量有限,对解决庞大的弱势群体子女上大学问题及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作用有限。
2. 职前教育政策的积极作用
推动了综合性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建立了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2+2”,“3+1”,“4+0”等新模式。优质综合性大学可以培养师范生,高水平师范院校也可以培养非师范生,客观上提高了教师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现有的教师教育资源。如北京师范大学在2001年率先尝试了“4+2”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厦门大学从2001年开始招收“3+1”模式的师范生。
(二) 教师职后培训实效性分析
1. 职后培训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职后培训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开发都比较滞后,课程显得单调,且培训时间短,效率低,偏远的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很多教师职后培训偏重学历提升,轻视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培养与培训呈现“倒挂”问题,造成培训的形式化。第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严重偏低,校本培训不太可能,培训经费匮乏,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使其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第三,高校参与教师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优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对职后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对教师教育认证制度也不够完善。
2.职后培训政策的积极作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政策的出台,使得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有利于整合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开展大范围职后培训和形成函授、远程、自学等多样化培训方式,建立教师职后专业发展体系和一体化的职前职后教育机构。有关教师技术培训、增加经费的政策有效地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技术应用实践能力弱和经费不足的困难。
三、教师教育政策的趋势展望
今后要加强教师教育的分阶段培养研究,改善教师教育工作延迟性和回应性,建立合理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并对认证内容进行改革,着重从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上进行认证。同时进一步细化认证的种类和形式,建立有等级差别的资格证系列和并区别资格证的年限。
加大对教师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加快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同农村地区的交流,提高其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增加职后培训机构的数量,鼓励更多高等院校参与教师职后培训,尤其是农村教师,推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提高优质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武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