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设计中,需要通过各种练习手段来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所选用的练习手段中,有些能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有些则产生消极作用;有些与儿童天性相符合,有些与儿童天性相背离。教师在选择练习手段时,要符合正向迁移规律,同时要与儿童的天性相合。
关键词:运动技能;正向迁移;练习手段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27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结阶段、协调完善阶段。运动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练习与反馈来实现的,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运动技能。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并能将所学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锻炼中,来强健体魄、增强体质。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确定其重难点和目标,然后围绕所确定的重难点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环节中通过设计各种练习手段来突破重难点。一节课上的好坏或者说合理与否关键就在于练习手段的设计是否合理,而设计的练习手段是否合理在于其内容、顺序、时机等。这些练习手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而它们之间的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运动技能正向迁移规律为指导思想,对如何优化练习手段进行简单探讨,以求共商。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对体育课的结构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提出了“五段论”——引导、学习知识技术、巩固知识技术、检查评价、结束,甚至还有提出六段论、七段论,而传统的体育课一般分为“三段式” 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笔者认为这些新理论的提出更多的是对传统“三段式”的细化与拓展。本文就这三个部分的前两个部分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1 优化课的开端——准备部分
准备活动是准备部分中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像是一把打开体育课堂的钥匙,是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最先接触的身体练习。笔者通过观察、走访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准备活动阶段采取的是“传统”模式,即慢跑两圈再加上几节徒手操,似乎每个教材都可以通用。但是,学生往往对其失去兴趣,动作不到位、漫不经心,课堂在刚开始就失去了体育课应有的活泼与欢乐。
笔者认为准备活动应当具有以下两方面作用:1.克服生理机能的惰性,活动开身体各个关节,为接下来学习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2.所设计的练习能为所要教授的运动技能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大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了第一点,而忽视了第二点。接下来,笔者根据运动技能正向迁移规律并着重结合第二点,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优化准备活动。
1.1 “以趣相投”——加入与所学技能相似的小游戏
在准备活动部分,我们可以结合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设计相似或者相近的练习。例如,在学习“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度”一课中,我们在准备活动部分可以采用“向后转游戏”。从原地三面转法开始,过渡到两脚交叉的向后转体,再到半蹲的两脚交叉的向后转体,最后到全蹲的两脚交叉的向后转体。通过这个小的热身游戏为后面要学的两腿交叉转体180度打下了基础。又如,在“单手肩上投掷”这个教材中,我们可以采用小游戏“石头剪刀布”。从单手随意的猜拳,逐渐过渡到单手肩上猜拳,再到控制好出拳方向的猜拳,这为基本部分所要学习的单手肩上投掷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热身”。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在准备活动部分,加入小游戏来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铺垫的,也就是以趣味的练习作为“垫脚石”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以点带面”——融入所学技能中单个或几个动作
可以将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分解成几个单个的动作,融入到准备活动中。在学习操化类动作,例如学习武术组合动作时,在准备活动的关节操中就可以将基本的手型和基本步型的动作编入关节操当中。比如要学习“搂手弓步冲拳”动作,就可以将搂手冲拳编为“体转运动”,两脚开立,12两拍左手搂手,34两拍转体右手向左冲拳,5678相反。这样就使学生对“搂手弓步冲拳”建立了初步的动作概念,有利于之后的学习。又如,在水平三学段所要学习的“燕式平衡”动作,这个动作是体操类教学内容中平衡类中的一项,并且是以单脚支撑的动作。所以在准备活动时,可以通过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单脚支撑平衡的动作,通过单脚站立的“点”来带动燕式平衡的“面”。
在准备活动中,不管是“以趣相投”还是“以点带面”,都是通过相类似或者简易的动作来为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是以“正能量”来带动技能的学习。
2 优化课的主体——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一节课的主体,也是占比重最大的。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即运动技能的學习、搭配游戏教材、体能补偿性练习。接下来,笔者就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2.1 用规律,来学技
练习手段的设计不是空穴来风的,首先要分析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然后根据重难点来设计,并且所设计的练习手段要符合一定规律。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为解决学生收腹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采用原地收腹跳的练习,并且要强调手臂要积极上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许多老师没有强调该动作,或者出現让学生收腹抱膝的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出现起跳时手臂向后摆动的情况。立定跳远是手脚协调配合的动作,上述练习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就是产生了负迁移。
在球类运动中,例如篮球,要求“两侧肢体均衡发展”。篮球赛中球员左右手均能娴熟地交替运用各种技术往往是突破得分的利器。所以篮球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双手均衡发展,然而这一点往往是许多教师忽视的。有学者研究表明,先进行弱侧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能使弱侧技能向强侧产生正迁移,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这种方法。例如在学习运球或者单手肩上投篮时,可以采用先学习不习惯手的运球和投篮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转变到习惯手运球或投篮往往会出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手段时,要符合运动技能的特征,要结合正迁移的规律进行设计。符合规律、优化手段才會事半功倍。
2.2 用游戏,来巩固
每节课所选用的搭配游戏教材应该是运动技能的拓展与延伸,所设计的游戏能够对所学技能产生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前滚翻”时,搭配教材可以选用“刺猬逃生”的小游戏,要求同学们在听到危险信号时运用所学前滚翻进行逃生。而如果选择以爬行或者跳跃形式的小游戏就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又如,“单手肩上投掷”这个教材,笔者曾经看到一位教师在搭配教材中选用的是“投准”游戏,要求学生持轻物投向地面上的篮筐中。试想一下,单手肩上投掷的出手方向与角度是斜上方,而上述练习学生是向斜下方投的,这样就产生了运动技能的负迁移。
所以,我们在选择搭配教材时,一定要与所学的运动技能相匹配,注重搭配教材要为所学运动技能而准备,不能背道而驰。要通过游戏来巩固所学技能。
2.3 用练习,提素质
如今,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尽如人意,在每节课末尾安排体能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体能练习可以是补偿性的练习,也可以是针对性的练习。笔者就如何安排针对性体能练习进行简要的探讨。例如,在“双手前抛实心球”这一教材中,主要是靠手臂将球投出,那么我们就要针对性地进行加强手臂力量的练习。发展手臂力量的练习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呢?这就要根据教材特点进行选择。我们来比较一下俯卧撑和引体向上哪个更适合双手前抛实心球这一教材?很明显,引体向上的用力方式与投掷实心球更加匹配,所以选择引体向上更为合适。
在选择针对性的体能练习时要考虑此练习是否与所学教材相匹配,也就是要考虑所设计练习的用力方式,所用到的肌肉群用力是否与所学技能相似。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两点,即将“正向迁移规律”和“与儿童天性合作”相结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正确把握重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多产生正迁移,避免出现负迁移;另一方面还要“与儿童的天性合作”,选择合适恰当的游戏及趣味练习,这样就能使得体育教学设计更加科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管建丽.迁移规律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 院报,2004,3(4):87.
[3] 李林等.关于体育课结构的重新认识[J].天津体育报, 2002,17(3):61-62.
[4] 吴永胜.学习迁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 学参考,2015,(228):66.
[5] 李荣立.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游戏的运用与创编[J]. 广西教育,2014.
[6] 梁保才.體育课结构探讨[J].焦作大学学报,1997, 3(1):56-57.
关键词:运动技能;正向迁移;练习手段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27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结阶段、协调完善阶段。运动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练习与反馈来实现的,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运动技能。笔者认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并能将所学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锻炼中,来强健体魄、增强体质。
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确定其重难点和目标,然后围绕所确定的重难点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环节中通过设计各种练习手段来突破重难点。一节课上的好坏或者说合理与否关键就在于练习手段的设计是否合理,而设计的练习手段是否合理在于其内容、顺序、时机等。这些练习手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而它们之间的积极影响就是正迁移。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运动技能正向迁移规律为指导思想,对如何优化练习手段进行简单探讨,以求共商。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对体育课的结构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提出了“五段论”——引导、学习知识技术、巩固知识技术、检查评价、结束,甚至还有提出六段论、七段论,而传统的体育课一般分为“三段式” 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笔者认为这些新理论的提出更多的是对传统“三段式”的细化与拓展。本文就这三个部分的前两个部分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1 优化课的开端——准备部分
准备活动是准备部分中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像是一把打开体育课堂的钥匙,是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最先接触的身体练习。笔者通过观察、走访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准备活动阶段采取的是“传统”模式,即慢跑两圈再加上几节徒手操,似乎每个教材都可以通用。但是,学生往往对其失去兴趣,动作不到位、漫不经心,课堂在刚开始就失去了体育课应有的活泼与欢乐。
笔者认为准备活动应当具有以下两方面作用:1.克服生理机能的惰性,活动开身体各个关节,为接下来学习做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2.所设计的练习能为所要教授的运动技能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大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了第一点,而忽视了第二点。接下来,笔者根据运动技能正向迁移规律并着重结合第二点,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优化准备活动。
1.1 “以趣相投”——加入与所学技能相似的小游戏
在准备活动部分,我们可以结合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设计相似或者相近的练习。例如,在学习“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度”一课中,我们在准备活动部分可以采用“向后转游戏”。从原地三面转法开始,过渡到两脚交叉的向后转体,再到半蹲的两脚交叉的向后转体,最后到全蹲的两脚交叉的向后转体。通过这个小的热身游戏为后面要学的两腿交叉转体180度打下了基础。又如,在“单手肩上投掷”这个教材中,我们可以采用小游戏“石头剪刀布”。从单手随意的猜拳,逐渐过渡到单手肩上猜拳,再到控制好出拳方向的猜拳,这为基本部分所要学习的单手肩上投掷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热身”。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在准备活动部分,加入小游戏来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铺垫的,也就是以趣味的练习作为“垫脚石”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以点带面”——融入所学技能中单个或几个动作
可以将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分解成几个单个的动作,融入到准备活动中。在学习操化类动作,例如学习武术组合动作时,在准备活动的关节操中就可以将基本的手型和基本步型的动作编入关节操当中。比如要学习“搂手弓步冲拳”动作,就可以将搂手冲拳编为“体转运动”,两脚开立,12两拍左手搂手,34两拍转体右手向左冲拳,5678相反。这样就使学生对“搂手弓步冲拳”建立了初步的动作概念,有利于之后的学习。又如,在水平三学段所要学习的“燕式平衡”动作,这个动作是体操类教学内容中平衡类中的一项,并且是以单脚支撑的动作。所以在准备活动时,可以通过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单脚支撑平衡的动作,通过单脚站立的“点”来带动燕式平衡的“面”。
在准备活动中,不管是“以趣相投”还是“以点带面”,都是通过相类似或者简易的动作来为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是以“正能量”来带动技能的学习。
2 优化课的主体——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一节课的主体,也是占比重最大的。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即运动技能的學习、搭配游戏教材、体能补偿性练习。接下来,笔者就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2.1 用规律,来学技
练习手段的设计不是空穴来风的,首先要分析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然后根据重难点来设计,并且所设计的练习手段要符合一定规律。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为解决学生收腹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就可以采用原地收腹跳的练习,并且要强调手臂要积极上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许多老师没有强调该动作,或者出現让学生收腹抱膝的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出现起跳时手臂向后摆动的情况。立定跳远是手脚协调配合的动作,上述练习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就是产生了负迁移。
在球类运动中,例如篮球,要求“两侧肢体均衡发展”。篮球赛中球员左右手均能娴熟地交替运用各种技术往往是突破得分的利器。所以篮球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双手均衡发展,然而这一点往往是许多教师忽视的。有学者研究表明,先进行弱侧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能使弱侧技能向强侧产生正迁移,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这种方法。例如在学习运球或者单手肩上投篮时,可以采用先学习不习惯手的运球和投篮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转变到习惯手运球或投篮往往会出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手段时,要符合运动技能的特征,要结合正迁移的规律进行设计。符合规律、优化手段才會事半功倍。
2.2 用游戏,来巩固
每节课所选用的搭配游戏教材应该是运动技能的拓展与延伸,所设计的游戏能够对所学技能产生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前滚翻”时,搭配教材可以选用“刺猬逃生”的小游戏,要求同学们在听到危险信号时运用所学前滚翻进行逃生。而如果选择以爬行或者跳跃形式的小游戏就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又如,“单手肩上投掷”这个教材,笔者曾经看到一位教师在搭配教材中选用的是“投准”游戏,要求学生持轻物投向地面上的篮筐中。试想一下,单手肩上投掷的出手方向与角度是斜上方,而上述练习学生是向斜下方投的,这样就产生了运动技能的负迁移。
所以,我们在选择搭配教材时,一定要与所学的运动技能相匹配,注重搭配教材要为所学运动技能而准备,不能背道而驰。要通过游戏来巩固所学技能。
2.3 用练习,提素质
如今,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尽如人意,在每节课末尾安排体能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体能练习可以是补偿性的练习,也可以是针对性的练习。笔者就如何安排针对性体能练习进行简要的探讨。例如,在“双手前抛实心球”这一教材中,主要是靠手臂将球投出,那么我们就要针对性地进行加强手臂力量的练习。发展手臂力量的练习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呢?这就要根据教材特点进行选择。我们来比较一下俯卧撑和引体向上哪个更适合双手前抛实心球这一教材?很明显,引体向上的用力方式与投掷实心球更加匹配,所以选择引体向上更为合适。
在选择针对性的体能练习时要考虑此练习是否与所学教材相匹配,也就是要考虑所设计练习的用力方式,所用到的肌肉群用力是否与所学技能相似。
总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两点,即将“正向迁移规律”和“与儿童天性合作”相结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正确把握重难点,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多产生正迁移,避免出现负迁移;另一方面还要“与儿童的天性合作”,选择合适恰当的游戏及趣味练习,这样就能使得体育教学设计更加科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管建丽.迁移规律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 院报,2004,3(4):87.
[3] 李林等.关于体育课结构的重新认识[J].天津体育报, 2002,17(3):61-62.
[4] 吴永胜.学习迁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 学参考,2015,(228):66.
[5] 李荣立.中小学体育课准备活动中游戏的运用与创编[J]. 广西教育,2014.
[6] 梁保才.體育课结构探讨[J].焦作大学学报,1997, 3(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