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里发通知啦,晚上8点远程教育频道里有西红柿种植的讲座,一会早点回家,可别耽误了看。”2007年5月的一个下午,忙碌在上瓦房村田间地头的村民相互传达着当晚的讲座预告。喀喇沁旗远程教育频道开通一年多来,旗远程办共制作播出了1000多分钟的“乡土课件”。这些原汁原味的“土”教材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对接,成为农民兄弟心中闪光的品牌。
把准农民需要这根脉
地处蒙、辽、冀三省交界的喀喇沁旗,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为培育新型农民、改变落后面貌,各级党组织积极行动,聘请技术人员、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培训,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前两年,锦山镇扁担沟村党支部特意从山东请来青椒种植专家为村里的种植户上课,但因为居住分散,又恰逢农忙时节,到场听课的农民就只有十几个人。“从准备课题、联系专家到正式培训整整忙活了一个多月,结果却事倍功半,咋能不叫人心灰意冷。”看着冷冷清清的课堂,扁担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明只能无奈地打着唉声。
像扁担沟村发生的这种情况同样困扰着旗里的很多乡村,要帮助农民学用科技就必须另辟蹊径。2005年12月,喀喇沁旗被赤峰市确定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旗远程办在调研时了解到: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时间受限,组织集中培训存在难度;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单纯听课往往记不住重点。找到了症结还要对症下药。旗远程办专门在电视台开通了自己的频道,从卫星上下载节目循环播放。这样全旗95%的农户坐在家中就可以学到政策、法律、科技和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远程教育通过电视媒介打通了培训农民的新渠道。
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暴露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远程教育频道开通不久,有农民反映道:“远程教育频道上播的内容倒是不错,可是有些农技常识跟咱本地的情况不太一样,看了也用不上啊!”一席话提醒了远程办的工作人员,从卫星上直接下载的节目,尤其是农业实用科技方面的内容,与本旗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和种植品种很难达到协调。怎么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件资源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远程办的同志在王爷府镇万寿菊种植大户王世荣的花地里,看到附近的花农正围着王世荣讨教种植色素万寿菊的“秘方”。农民们自发学习的场面,触动了远程办同志的灵感,全旗有那么多科技致富能手和行业带头人,能不能充分调动这些现有资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于是一个由本旗的科技人员、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结合地区实际对具体的种养殖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制作成“乡土课件”的思路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喀喇沁旗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旗,制作“乡土课件”并非易事。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对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效能的最大化,旗远程办选准两个着力点:即立足解决农民的生产实际困难和配合地区阶段性工作的开展,从整合部门培训资源制作、农民群众“点菜”制作和结合大型活动制作三个方面入手,开发“乡土课件”。
2007年6月,乃林镇农民李晓华打来求助电话:“我家养的几口母猪最近不爱吃食,总打蔫,请你们帮帮我。”放下电话,旗远程办立即决定就夏季生猪的饲养管理制作一部课件。随后远程办的同志联系到旗畜牧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徐寿延,请他到农户家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参与课件录制。在老乡家的猪舍里,三十多度的高温让人汗流浃背,有时为了清楚地捕捉一个画面,远程办的邵建鹏甚至就半跪在臭烘烘的泥水里进行拍摄。在场的老乡不住称赞:“这小伙子可真不怕苦。”《母猪暑期管理》这部课件在全旗播放后为很多生猪饲养户解了燃眉之急,获益的农民高兴万分:“‘乡土课件’是远程办给咱送来的及时雨啊。”
“乡土课件”不仅要让农民群众解渴,更要为全旗大型活动助力。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之初,旗里的很多县乡在组织党员学习培训时理不清头绪。“反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报道很多,但就是针对性不强。”很多党员都道出了这样的心声。为此,旗远程办结合全旗开展的“让我感动的人”评选活动,制作了“十大感动人物系列报道”课件。这组鼓舞人心的乡土课件在旗远程教育频道播出后,很快在全旗掀起了“学习先进典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热潮。对此,美林镇党委书记张佳军深有感触:“看了旗里专门制作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辅导讲座》、《春风化雨润心田》、《高扬的旗帜》等几个专题课件,党员们的思想统一了,目标明确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换汤更要换药
远程教育频道的开通为喀喇沁旗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王爷府镇大西沟门村党支部书记马金龙说:“电视里播放的课件生动、直观,农民看了印象深刻,生产也确实用得上。现在的农闲季节,党员群众打麻将、喝小酒的基本看不见了,都在家里看这个频道的节目。”
形式创新呼唤着内容升级。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旗远程办积极挖掘新题材,不断拓宽与各部门的合作领域,使“乡土课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喀喇沁旗林业资源丰富,旺业甸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马鞍山自然风景区都坐落于此,冬春的防火任务十分艰巨,而传统的贴标语、发宣传单等方式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这一情况,旗远程教育频道特别在火灾多发季节安排播出了几部护林防火的课件。山火瞬间吞噬掉上百亩森林和周围村庄的镜头强烈地震撼着林区附近的村民,更唤起了大家的防火意识。他们不仅在进山时注意用火安全,还自愿组织起护林防火宣传队,当起了义务宣传员。美林营林区的护林员王海东高兴地说:“这片子可真管用,组织大伙看一遍,比我天天唠叨强百倍。”
“乡土课件”通俗易懂、细处着眼,在推动工作方面屡有新意。过去喀喇沁旗农牧业局搞培训都是采取直接进村讲课的方式,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组织群众难,全旗培训一遍实际受训的就只有三四千人,效果很不理想。远程教育频道开通后,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旗农牧业局与远程办联合把当年的培训内容制成课件在远程教育频道播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农牧业局副局长杨延民介绍说:“原来讲一次课三十多人听,现在制作一部培训课件可以上万人循环学习,还是利用远程教育频道播出课件的效果好。”2006年,《沼气池建设和日常管理技术》课件一经远程教育频道播放,立即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结果当年全旗就建成沼气池740座,超额完成了沼气项目任务。
“乡土课件”凝结着喀喇沁旗远教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它如同一场及时的春雨,浇灌出大地丰收的美景,催生着农民致富的喜悦。
(作者为喀喇沁旗委组织部干部)
把准农民需要这根脉
地处蒙、辽、冀三省交界的喀喇沁旗,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为培育新型农民、改变落后面貌,各级党组织积极行动,聘请技术人员、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培训,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前两年,锦山镇扁担沟村党支部特意从山东请来青椒种植专家为村里的种植户上课,但因为居住分散,又恰逢农忙时节,到场听课的农民就只有十几个人。“从准备课题、联系专家到正式培训整整忙活了一个多月,结果却事倍功半,咋能不叫人心灰意冷。”看着冷冷清清的课堂,扁担沟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明只能无奈地打着唉声。
像扁担沟村发生的这种情况同样困扰着旗里的很多乡村,要帮助农民学用科技就必须另辟蹊径。2005年12月,喀喇沁旗被赤峰市确定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旗远程办在调研时了解到: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时间受限,组织集中培训存在难度;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单纯听课往往记不住重点。找到了症结还要对症下药。旗远程办专门在电视台开通了自己的频道,从卫星上下载节目循环播放。这样全旗95%的农户坐在家中就可以学到政策、法律、科技和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远程教育通过电视媒介打通了培训农民的新渠道。
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暴露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远程教育频道开通不久,有农民反映道:“远程教育频道上播的内容倒是不错,可是有些农技常识跟咱本地的情况不太一样,看了也用不上啊!”一席话提醒了远程办的工作人员,从卫星上直接下载的节目,尤其是农业实用科技方面的内容,与本旗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和种植品种很难达到协调。怎么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件资源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远程办的同志在王爷府镇万寿菊种植大户王世荣的花地里,看到附近的花农正围着王世荣讨教种植色素万寿菊的“秘方”。农民们自发学习的场面,触动了远程办同志的灵感,全旗有那么多科技致富能手和行业带头人,能不能充分调动这些现有资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于是一个由本旗的科技人员、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结合地区实际对具体的种养殖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制作成“乡土课件”的思路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喀喇沁旗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旗,制作“乡土课件”并非易事。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对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效能的最大化,旗远程办选准两个着力点:即立足解决农民的生产实际困难和配合地区阶段性工作的开展,从整合部门培训资源制作、农民群众“点菜”制作和结合大型活动制作三个方面入手,开发“乡土课件”。
2007年6月,乃林镇农民李晓华打来求助电话:“我家养的几口母猪最近不爱吃食,总打蔫,请你们帮帮我。”放下电话,旗远程办立即决定就夏季生猪的饲养管理制作一部课件。随后远程办的同志联系到旗畜牧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徐寿延,请他到农户家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参与课件录制。在老乡家的猪舍里,三十多度的高温让人汗流浃背,有时为了清楚地捕捉一个画面,远程办的邵建鹏甚至就半跪在臭烘烘的泥水里进行拍摄。在场的老乡不住称赞:“这小伙子可真不怕苦。”《母猪暑期管理》这部课件在全旗播放后为很多生猪饲养户解了燃眉之急,获益的农民高兴万分:“‘乡土课件’是远程办给咱送来的及时雨啊。”
“乡土课件”不仅要让农民群众解渴,更要为全旗大型活动助力。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之初,旗里的很多县乡在组织党员学习培训时理不清头绪。“反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报道很多,但就是针对性不强。”很多党员都道出了这样的心声。为此,旗远程办结合全旗开展的“让我感动的人”评选活动,制作了“十大感动人物系列报道”课件。这组鼓舞人心的乡土课件在旗远程教育频道播出后,很快在全旗掀起了“学习先进典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热潮。对此,美林镇党委书记张佳军深有感触:“看了旗里专门制作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辅导讲座》、《春风化雨润心田》、《高扬的旗帜》等几个专题课件,党员们的思想统一了,目标明确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换汤更要换药
远程教育频道的开通为喀喇沁旗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王爷府镇大西沟门村党支部书记马金龙说:“电视里播放的课件生动、直观,农民看了印象深刻,生产也确实用得上。现在的农闲季节,党员群众打麻将、喝小酒的基本看不见了,都在家里看这个频道的节目。”
形式创新呼唤着内容升级。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旗远程办积极挖掘新题材,不断拓宽与各部门的合作领域,使“乡土课件”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喀喇沁旗林业资源丰富,旺业甸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马鞍山自然风景区都坐落于此,冬春的防火任务十分艰巨,而传统的贴标语、发宣传单等方式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针对这一情况,旗远程教育频道特别在火灾多发季节安排播出了几部护林防火的课件。山火瞬间吞噬掉上百亩森林和周围村庄的镜头强烈地震撼着林区附近的村民,更唤起了大家的防火意识。他们不仅在进山时注意用火安全,还自愿组织起护林防火宣传队,当起了义务宣传员。美林营林区的护林员王海东高兴地说:“这片子可真管用,组织大伙看一遍,比我天天唠叨强百倍。”
“乡土课件”通俗易懂、细处着眼,在推动工作方面屡有新意。过去喀喇沁旗农牧业局搞培训都是采取直接进村讲课的方式,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组织群众难,全旗培训一遍实际受训的就只有三四千人,效果很不理想。远程教育频道开通后,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旗农牧业局与远程办联合把当年的培训内容制成课件在远程教育频道播出,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农牧业局副局长杨延民介绍说:“原来讲一次课三十多人听,现在制作一部培训课件可以上万人循环学习,还是利用远程教育频道播出课件的效果好。”2006年,《沼气池建设和日常管理技术》课件一经远程教育频道播放,立即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结果当年全旗就建成沼气池740座,超额完成了沼气项目任务。
“乡土课件”凝结着喀喇沁旗远教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它如同一场及时的春雨,浇灌出大地丰收的美景,催生着农民致富的喜悦。
(作者为喀喇沁旗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