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为典型代表及终极表现,故事化风潮正在全面席卷中国电视。这个风潮的来临既有传统的中华文化背景,也有时尚的消费文化背景。中国电视故事化的前提必须是在叙事方式与深刻的人文内涵中找到契合点。这样,故事化带给中国电视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一种倾向,而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也许可以打造中国电视的一个崭新时代。
一
以在情节中展示故事化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的审美特征来衡量,如今的中国电视,除了少数栏目(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外,几乎所有的节目类型中都有故事的元素。其中电视剧和访谈节目从诞生之日就以讲故事为主,只是一个讲述虚构故事,一个讲述真实故事。当然,有些节目类型本身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平台,不足以说明中国电视的故事化倾向。那么,娱乐节目,特别是在新闻节目中充斥故事化元素,就是故事化风潮最典型的倾向。
娱乐节目目前已经发展到“真人秀”阶段。以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为例,歌舞比赛的间隙,主持人总能不失时机地讲讲关于参赛嘉宾的故事,使单纯的歌舞比赛也能闪烁人性人情人文的火花。这样的手法在一些晚会和比赛节目中屡见不鲜。就连学术讲座性的节目也逐渐学会讲故事,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如2005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2006年的《易中天品三国》等。《百家讲坛》成功地从最初的“电视课堂”转型为“大众故事会”。即使同为文学性的题目,主讲人的切入角度已经从学术转化为故事,讲述策略也已经从讲课转为讲故事。
科学性节目也是如此。央视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不是干巴巴地讲一些科学大道理,而是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人怪事,其中的故事性极强。该频道的其他节目基本也是以某个人物或事件为中心,构建一个故事框架,通过讲述故事,解剖其中的科学或人文道理。央视《健康之路》栏目特别开办了一个名为《亲密爱人》的周末版,让嘉宾说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情故事,达到了让观众笑着流泪的目的。
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是以一种新生的新闻样式——民生新闻呈现出来的。有学者指出,民生新闻中的故事化特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硬新闻的比例,以讲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新闻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调查》也逐渐在朝故事化方向发展,从近年来该节目的选题可明显地看出来,从最初的《香港首任行政长官推举纪实》、《国企改革备忘录》、《明天我们怎么看病》到后来的《走进大山的年轻人》、《一个死囚的忏悔》、《逃亡日记》等,故事化倾向显而易见。有人据此为《新闻调查》总结出阶段性的选题特征:“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揭露性调查——故事性调查”。
四川卫视、重庆卫视,更是将故事化上升到频道定位的高度,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中国电视荧屏面临着全面故事化的倾向。
二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考察,故事化倾向的实质其实就是娱乐化。追逐娱乐化的动力是追求市场化,追逐经济利益。这场追逐有着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也有着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了强有力支撑的因素。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文化,而是一个处于开放和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中的民族文化。处于这样的网络中,中国正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中国的电视也必然随之调整功能、转换身份,从单一的宣传工具转为内容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生存则要依赖于市场空间的大众媒体。转型后,政治性的因素和商业性的因素同时主宰着中国电视的命运。在这种境况下,中国电视小心谨慎地找到了生存的办法——故事化倾向。
首先,选择故事化的传播方法,适用于电视媒体。也就是说,电视本身就是一个叙事者,是一个故事平台。不用说电视剧,还以在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新闻节目而言,有学者认为,新闻的本质之一就是在讲述新闻故事,“实际上每一件新闻作品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个或几个最新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都可称之为新闻意义上的‘故事’”。这样,无论是新闻还是其他电视节目,大都采用了故事化的方式去处理节目的制作。由此可见,中国电视故事化符合电视本身的规律。
其次,故事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选择的结果。中国是一个以诗歌和故事为审美传统的国度。在民间,则形成了评书、说书这样的文艺形式。中国百姓的这种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一直保持到了如今。中国电视故事化倾向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最强劲的支撑。
三
由于娱乐本身的特征,纯粹娱乐类的电视节目播出周期不长。但是,以民生新闻内容为主体的故事化节目则不然。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民生故事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传统,符合电视的一般规律,只要剔除不良娱乐元素,生命力是旺盛的。
中国电视目前受政治主流话语和市场的双重制约。电视民生新闻在“一地鸡毛”式的叙述中,使观众看到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看到主流话语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而《开心辞典》这样的娱乐节目可使观众从中获得知识,体味人情、亲情。这样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非常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而这正是媒体应该追求的目标。
从具体栏目展开来说,故事化倾向的中国电视大可走出自己的一条宽广路径,前提是必须注意三个要点:
1. 故事化是手段,内涵才是目的。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讲述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不仅仅指政治话语,更包含人类的良知和文化的品位。追求故事性的目的是让观众更接近严肃的主题。刘心武、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讲故事,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学术分析呈现于荧屏,使相关的学术研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到普通百姓之中,并获得了观众广泛的共鸣,甚至带动了相关图书的火爆销售。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同样讲述学术观点,但选题的故事性稍弱,被影响力原本不如它的《百家讲坛》全面超越。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频道。该频道虽然没有像四川卫视那样明确频道的定位就是“故事”,但是它的故事化手法比四川卫视应用得更加广泛和娴熟,甚至连它的英语教学节目也是这样。但是,该频道从来没有抛弃作为一个科教频道所必须具备的理性和深度。
2.自觉规避庸俗化倾向。注重传播策略、传播模式的创新,反对抄袭、克隆和“一窝蜂”。什么节目都“海选”,就变成了“海葬”。要特别强调自觉规避庸俗化,克服弱智化倾向。
3.坚持立体化、分众化传播策略。采用立体化战略,就是在一个国家、一定地域甚至某个电视台范围内,突出某些栏目的故事化、娱乐化,而其他栏目则可以相对严肃,从选题和叙述角度建立起影响生活的某种权威。同样,在确立某个栏目的定位时,注意对受众的定位,不同的栏目可以分众定制,按其所需,投其所好。这就是《新闻联播》、《对话》等栏目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也许,出于节目资源的考量,各电视台可以联合起来,分担任务,互相配合,实施立体化、分众化传播策略。
一
以在情节中展示故事化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的审美特征来衡量,如今的中国电视,除了少数栏目(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外,几乎所有的节目类型中都有故事的元素。其中电视剧和访谈节目从诞生之日就以讲故事为主,只是一个讲述虚构故事,一个讲述真实故事。当然,有些节目类型本身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平台,不足以说明中国电视的故事化倾向。那么,娱乐节目,特别是在新闻节目中充斥故事化元素,就是故事化风潮最典型的倾向。
娱乐节目目前已经发展到“真人秀”阶段。以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为例,歌舞比赛的间隙,主持人总能不失时机地讲讲关于参赛嘉宾的故事,使单纯的歌舞比赛也能闪烁人性人情人文的火花。这样的手法在一些晚会和比赛节目中屡见不鲜。就连学术讲座性的节目也逐渐学会讲故事,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如2005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2006年的《易中天品三国》等。《百家讲坛》成功地从最初的“电视课堂”转型为“大众故事会”。即使同为文学性的题目,主讲人的切入角度已经从学术转化为故事,讲述策略也已经从讲课转为讲故事。
科学性节目也是如此。央视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不是干巴巴地讲一些科学大道理,而是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人怪事,其中的故事性极强。该频道的其他节目基本也是以某个人物或事件为中心,构建一个故事框架,通过讲述故事,解剖其中的科学或人文道理。央视《健康之路》栏目特别开办了一个名为《亲密爱人》的周末版,让嘉宾说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情故事,达到了让观众笑着流泪的目的。
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是以一种新生的新闻样式——民生新闻呈现出来的。有学者指出,民生新闻中的故事化特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硬新闻的比例,以讲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新闻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调查》也逐渐在朝故事化方向发展,从近年来该节目的选题可明显地看出来,从最初的《香港首任行政长官推举纪实》、《国企改革备忘录》、《明天我们怎么看病》到后来的《走进大山的年轻人》、《一个死囚的忏悔》、《逃亡日记》等,故事化倾向显而易见。有人据此为《新闻调查》总结出阶段性的选题特征:“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揭露性调查——故事性调查”。
四川卫视、重庆卫视,更是将故事化上升到频道定位的高度,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中国电视荧屏面临着全面故事化的倾向。
二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考察,故事化倾向的实质其实就是娱乐化。追逐娱乐化的动力是追求市场化,追逐经济利益。这场追逐有着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也有着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了强有力支撑的因素。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文化,而是一个处于开放和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中的民族文化。处于这样的网络中,中国正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中国的电视也必然随之调整功能、转换身份,从单一的宣传工具转为内容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生存则要依赖于市场空间的大众媒体。转型后,政治性的因素和商业性的因素同时主宰着中国电视的命运。在这种境况下,中国电视小心谨慎地找到了生存的办法——故事化倾向。
首先,选择故事化的传播方法,适用于电视媒体。也就是说,电视本身就是一个叙事者,是一个故事平台。不用说电视剧,还以在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新闻节目而言,有学者认为,新闻的本质之一就是在讲述新闻故事,“实际上每一件新闻作品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个或几个最新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都可称之为新闻意义上的‘故事’”。这样,无论是新闻还是其他电视节目,大都采用了故事化的方式去处理节目的制作。由此可见,中国电视故事化符合电视本身的规律。
其次,故事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选择的结果。中国是一个以诗歌和故事为审美传统的国度。在民间,则形成了评书、说书这样的文艺形式。中国百姓的这种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一直保持到了如今。中国电视故事化倾向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最强劲的支撑。
三
由于娱乐本身的特征,纯粹娱乐类的电视节目播出周期不长。但是,以民生新闻内容为主体的故事化节目则不然。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民生故事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传统,符合电视的一般规律,只要剔除不良娱乐元素,生命力是旺盛的。
中国电视目前受政治主流话语和市场的双重制约。电视民生新闻在“一地鸡毛”式的叙述中,使观众看到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看到主流话语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而《开心辞典》这样的娱乐节目可使观众从中获得知识,体味人情、亲情。这样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非常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而这正是媒体应该追求的目标。
从具体栏目展开来说,故事化倾向的中国电视大可走出自己的一条宽广路径,前提是必须注意三个要点:
1. 故事化是手段,内涵才是目的。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讲述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不仅仅指政治话语,更包含人类的良知和文化的品位。追求故事性的目的是让观众更接近严肃的主题。刘心武、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讲故事,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学术分析呈现于荧屏,使相关的学术研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到普通百姓之中,并获得了观众广泛的共鸣,甚至带动了相关图书的火爆销售。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同样讲述学术观点,但选题的故事性稍弱,被影响力原本不如它的《百家讲坛》全面超越。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频道。该频道虽然没有像四川卫视那样明确频道的定位就是“故事”,但是它的故事化手法比四川卫视应用得更加广泛和娴熟,甚至连它的英语教学节目也是这样。但是,该频道从来没有抛弃作为一个科教频道所必须具备的理性和深度。
2.自觉规避庸俗化倾向。注重传播策略、传播模式的创新,反对抄袭、克隆和“一窝蜂”。什么节目都“海选”,就变成了“海葬”。要特别强调自觉规避庸俗化,克服弱智化倾向。
3.坚持立体化、分众化传播策略。采用立体化战略,就是在一个国家、一定地域甚至某个电视台范围内,突出某些栏目的故事化、娱乐化,而其他栏目则可以相对严肃,从选题和叙述角度建立起影响生活的某种权威。同样,在确立某个栏目的定位时,注意对受众的定位,不同的栏目可以分众定制,按其所需,投其所好。这就是《新闻联播》、《对话》等栏目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也许,出于节目资源的考量,各电视台可以联合起来,分担任务,互相配合,实施立体化、分众化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