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心志,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如何做好熟悉课堂提问的技巧呢?
一、提问语言亲切友好,坚持实行民主教学
老师提问应该放下架子,语气平缓,态度和蔼,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要讽刺打击。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或答不完整,老师要给予鼓励或给他搭一点“梯子”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我所讲的话并不多,都是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在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使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差别化对待
有些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对象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提问好学生,或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所提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教师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应让中下等生来回答;对于一般的问题 应让中上等生来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优秀的学生来回答。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中下等生复述概括,然后用拼组的方法,两个三角形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基础中上层次的学生很快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推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最后给出一个没有告诉底和高的三角形让学生计算面积,这个问题在优生这里很快得到了解决。
三、问题适中引动操作,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有的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昕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四、要把握好问题坡度,提问要避免泛滥
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昧,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如教师提出: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 “678 的被除数加上 32 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被除数加上 32 后扩大了多少倍? 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么办?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当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一般不要问后即答,给学生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會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昕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没昕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
六、适度评价学生回答,注重客观性激励性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往往能推动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永无休止。但过多的外在赞扬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当然,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使问题具有思考性,启发性,一定的挑战性。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应该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是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会问、善问,正确把握问题反馈,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
一、提问语言亲切友好,坚持实行民主教学
老师提问应该放下架子,语气平缓,态度和蔼,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要讽刺打击。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或答不完整,老师要给予鼓励或给他搭一点“梯子”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我所讲的话并不多,都是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在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后,我作了必要性的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到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使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气氛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差别化对待
有些教师在选择回答问题对象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只提问好学生,或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让学生难堪。所提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教师提问不能搞一刀切,对比较简单的问题,应让中下等生来回答;对于一般的问题 应让中上等生来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优秀的学生来回答。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中下等生复述概括,然后用拼组的方法,两个三角形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基础中上层次的学生很快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推想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最后给出一个没有告诉底和高的三角形让学生计算面积,这个问题在优生这里很快得到了解决。
三、问题适中引动操作,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有的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昕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四、要把握好问题坡度,提问要避免泛滥
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昧,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如教师提出: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 “678 的被除数加上 32 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被除数加上 32 后扩大了多少倍? 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么办?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当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一般不要问后即答,给学生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會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昕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没昕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
六、适度评价学生回答,注重客观性激励性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往往能推动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永无休止。但过多的外在赞扬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当然,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使问题具有思考性,启发性,一定的挑战性。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应该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是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应该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会问、善问,正确把握问题反馈,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快乐起来,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