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西部及中国东部地区深源地震在华北、东北有感的研究

来源 :东北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mk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以来 ,在日本海西部和中国东部地区深震带发生三次有感深源强震。震后调查发现深震在震中附近无感 ,而在远离震中区、偏离板块俯冲方向的东北南部和大华北地区强烈有感 ,且有感范围广、烈度低、衰减慢、振动中心不明确、没有破坏性等。研究表明有感范围严格受郯庐构造带和地幔上拱区控制 ,微观震中与有感范围的几何中心 (即宏观震中 )相距 4 30~ 1 0 2 0km ,两者连线偏离板块插入方向约 4 0°,认为这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增强时 ,深震带上的张应力除以 2 5 5°走向向SWW方向平推外 ,同时又
其他文献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的营口台的三分向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1999年岫岩MS5.4地震前后S波分裂特征。结果表明:(1)延迟时间大部分在0.9~7.2ms/km范围内,平均4.23ms/km;(2)震前快S波的优势偏振方向为N51°~88°E,平均N58.66°E;震后S波的偏振方向主要集中在N1°W~N2°E和N55°~84°E范围内,平均偏振角为近NS向和N68.13°E。NE的偏振方向与震源
本文通过对震前初动振幅偏离系数的测定,讨论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5 4级地震孕育的源兆信息。
针对传统的三相AC/AC变频电路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电路拓扑,仅用6个功率器件即可实现三相AC/AC变频功能。提出基于脉冲阻塞原理的等脉宽斩波控制策略,取代传统的移相控制策略
针对系统鲁棒性要求,提出了H∞双闭环反馈控制器设计方法。在简要介绍动态电压恢复器(DVR)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数学模型,写出标称对象的状态方程,根据系统性能要求,选定混合灵敏度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与阿鲁科尔沁旗间发生5 9级地震,使内蒙古东部地震活动再次进入活跃阶段。通过对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5 9级地震余震序列分析表明,序列的空间位置变化不太大,集中发生在较小的区域内,说明该震震源体较小。整个余震序列以NWW向条带分布为主,条带的走向与宏观烈度等值线长轴方向及震源机制B节面方向一致。ML≥3 0余震形成NW和NE两条相互垂直的条带,主震发生在NW条带的
针对提高地震勘探精度的现实性问题,提出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旨在从地震采集的每个细小环节入手,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经过理论研究、现场试验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取得了明显效
着重研究了昆仑山8 1级地震对中国大陆未来三年Ms≥7 0、华北地区Ms≥5 0地震的影响及其地震发展趋势。